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29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应该也算是乾隆时期很多高价瓷器的标准之一了吧?能够卖出天价的,肯定会让你一眼就看出乾隆盛世!

是不是真盛世先不说,就说这一系列的瓶子,从它们身上就可以让你看出,那个时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肯定是登峰造极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件粉彩轧道瓷,会卖出两点五亿的天价?

难道只是因为漂亮?当然不是,还有其极致的工艺。

其实说到底,还是工艺复杂,一般人做不出来。

那么粉彩轧道瓷的工艺到底有多难呢?想一想掐丝珐琅和珐琅彩工艺就知道了。

先前也提到过,粉彩轧道瓷的工艺技术,最近几十年才完善出来,做出来的粉彩轧道瓷才算合格,在明清之时,这种瓷器的制作,肯定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还是说回这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它的制作工艺,已经不比一件珐琅彩瓷器要差。

在清代,当景镇御瓷工匠采纳及熟习乾隆初年开创的绘画技艺后,这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才日渐成熟,并受到推崇。

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最后在景镇日臻完善。

陈文哲复制出来的这件长颈葫芦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

这款长颈葫芦瓶的全名,名字比较长,但是通过名字的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知道,这只葫芦瓶的颜色为浅黄地,并且使用了来自西洋的珐琅彩工艺。

它的花纹纹样为锦上添花式样,寓意代表着万寿无疆,在器型上采用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葫芦器型。

而仿制这么一件瓷器,工艺还不算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材料。

既然是官窑器,还是能够媲美珐琅彩的瓷器,那制作材料,制作工艺,都肯定是最顶级的。

要知道,粉彩轧道瓷在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JDZ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种。

它的烧制地点就在JDZ御窑厂,在督陶官们的严密组织下,集中JDZ和周边地区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第1052章 即将消失的技艺

古代的官窑器,可以说是在用举国之力来制作瓷器。

所以,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这些真不是说说的。

那么现代人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吗?现代人能够不惜工本,制作一件瓷器吗?

不说清代的工艺,也不说清代的国力,是不是能跟现代的一家公司、或者是私人作坊相比,就说现代工艺。

就是到现在,不管是景镇那边,还是其他窑口,甚至是很多瓷器研究所之中,能够制作出顶级扎道工艺瓷的,就没有几个。

所以,这种工艺的作品,还被称之为新一代“官窑”瓷。

之所以有这种称谓,肯定是因为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

不说其他,只是根据纹饰,就可以把它分三种形式。

第一为常见的凤尾形卷草纹,第二为“卍”字纹,第三为图案纹。

第三种制作难度最大,传世的品种不多见。

在存世的粉彩轧道瓷中,弯弯故宫藏品最为丰富、乾隆藏品最多,神都故宫次之。

民间也有极少数,但多为晚清或者民国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且做工粗糙。

其造型除了常规的碗、盘外,还有灯笼瓶、爵杯、套瓶、转心瓶等,器身的空雕、镂雕、堆雕应有尽有。

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

粉彩轧道瓷在乾隆后期均有仿制,但精美程度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论。

近几年来,景镇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吸收和消化粉彩轧道技艺,为有关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以假乱真的仿品,同时还不断创造、创新了许多款式新颖的轧道瓷。

如礼赠朝鲜领导人的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石榴尊,被收藏界誉为新一代“官窑”瓷。

这才是陈文哲第一次放下汝窑瓷不仿,跟着张股仿制了粉彩扎道瓷的原因。

被称为现代官窑的瓷器不少,比如毛瓷,这个陈文哲已经很有想法,只要给他点时间,仿制出媲美毛瓷,甚至是胜过毛瓷工艺的瓷器,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现代“官窑”,陈文哲自然是很有兴趣。

跟着张股做粉彩扎道瓷,可不一定再做花觚了,因为这是一个大类。

被称之为新一代“官窑”粉彩轧道瓷,可不简单,当然,主要也是它们特别收到市场追捧。

近年来,瓷器商场呈现出高温炽热的态势,其间,清三代瓷器遭到商场的大力追捧,成交率喜人。

凡品相好、存世量少的种类,都成了藏家确定的保藏目标。

这股“天价风”促使乾隆瓷器在保藏商场上,身价倍增,涨势如虹。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陶瓷开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以其丰厚的种类和制造精巧著称于世。

尤其是乾隆前期创造的粉彩轧道瓷,就是其百花园中的一朵葩。

大国盛世,也只有一身富贵的珐琅彩、锦上添花瓷,才能凸显大国气象吧?

特别是粉彩,只要做得好,就算不堆砌一些顶级工艺,做出来也是很漂亮、大气的!

所以说,在JDZ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中,粉彩美艳多彩,尤为吸睛。

而粉彩瓷制造中的轧道工艺更是细腻妙绝,令人惊艳。

所谓轧道,又叫雕地,能将陶瓷著作呈现出浮雕之感,所以宫中又称为“如虎添翼”,景镇也就谓之扒花,这是粉彩瓷制造中的一道关键工序。

就是因为这一关键工序,让粉彩扎道瓷,烧制起来无比麻烦,甚至比汝窑瓷几次汝窑烧制,还要麻烦。

粉彩轧道瓷肯定是乾隆彩瓷中的精品,它也肯定是以工艺的繁复著称。

它受西方搪瓷彩的影响,再结合我国粉彩装修,颜色深浅清楚,立体感极强,不像我国传统国画般重视意境,而更感染些西洋油画的情调,能够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品。

这种瓷器,既可远观又可亵玩,它那艳丽的斑纹、繁花似锦的颜色,像掀开罗纱的女闺一般,美艳动听。

古时,它在乾隆时期是为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宝贵工艺品,具有当之无愧的“贵族”血缘。

如今,在保藏商场熠熠生辉,绽放着无限的魅力,被保藏界称为新一代的“官窑”瓷,无价之宝。

因为清三代国力雄厚,乾隆帝又极爱收集奇巧之物,对艺术品的要求极高,这种“如虎添翼”瓷器,就是为了投合他的喜爱而造。

蓝浦的《JDZ陶录》中记载:“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咸月异岁不同矣。”

烦琐满密、精巧富丽,是乾隆彩瓷的典型特征。

“如虎添翼”则是能完美表现这种特征的装修技艺,不仅是表现了乾隆帝本身的审美兴趣,更是能从中窥视我国古代的微弱国力,含义非凡。

这样的粉彩轧道瓷,样式新颖,图饰吉利,制成一器要通过四次烧造方可得制品。

第一次是烧制陶瓷白胎;

第二次是在白胎上刷上一层釉料,以轧道工艺扒出所绘斑纹,继而进行烧制;

第三次是在烧好的瓷胎上画出线条或图画,填充好花鸟、山水等图画的不同颜色,再进行烧制;

第四次是在瓷胎顶部或底部描上金粉进行装修,最终烧制出制品。

这种工艺较为费工,极为冗杂,从起笔到收尾要趁热打铁,斑纹要巨细共同,布局均匀,不能出丝毫过失,也不能在瓷胎上留下空白,需求积累多年绘画功底才能够完结。

粉彩轧道瓷,远观只觉花样繁复妍丽,雍容清丽;

近看瞬间脉路顿现,华光流韵,其工艺之妙,令人赞叹不已。

所以,扒花工艺,又被称之为针尖上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即将消失的技艺。

由于扒花工艺制作复杂、成本极高,因此成品率非常低,古时只有皇家及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简单的扒花工艺,就是在瓷胎坯体上,施以红、黄、绿等各种色釉作为底色,即为“锦地”。

锦地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真做起来,也不是谁都能做出好效果的,因为施加的釉色多。

第1053章 百花齐放

做瓷器,釉料从来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不说粉彩涉及到很多的颜色,就是一个单纯的青花,你要是青花料不够好,那发色能看吗?

所以,制作一件粉彩扎道瓷,很困难,第一难就是釉料。

不说釉料的优劣,就算是有好的釉料,你也需要调配出好的效果,最后是布局,这也是一个关键点。

一般粉彩扎道瓷在做好底色之后,会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刻印出极为细小的纹样,这才是完整的扒花。

其中以凤尾纹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

刚才张股做的,就是最简单的锦地凤尾纹粉彩花觚。

现在陈文哲做,自然就不是这么简单的。

扒花工艺说着十分简单,但是,制作难点很多,也很大。

首先,扒花对制瓷人的功底要求极高,因扒花工艺是在半干的釉料上,用绣花针刻画图案。

在制作过程中,是不能打底稿的。

从起笔到收尾要一气呵成,花纹花纹要大小一致,布局均匀,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便前功尽弃,造成不可逆的毁灭。

所以,扒花工艺是极其考验匠人的技术水平和心态的。

因为扒花是满工装饰,纹饰细小。

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

既费眼费神,又必须精神专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

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

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

对于扒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在这其中,需要有精细的雕刻功底,需要有大局观,需要会设计,最终还需要在绘画、针织等等方面有所成就。

可以说,这是一种基础工艺集大成者。

想要完成一件粉彩扎道瓷,制瓷、雕刻、针织、绘画等等技艺,都需要设略到,还需要心眼手,三者相印,手心如一,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做出一件作品。

就是因为这种难度,这种工艺一度接近失传。

所以,在看到张股使用出这种工艺,还制作了一件纹饰装饰比较简单的粉彩扎道瓷之后,他才会那么惊讶,也才会见猎心喜!

会这种工艺,还能顺利做到现在这种程度的,绝对不简单。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