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16章

作者:疯神狂想

眼前这件瓷器,很明显符合北宋汝窑的特征,只不过在鉴别釉质时,还要注意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和疏密。

官、哥窑釉泡密似攒珠,汝窑釉则疏若晨星,宣德釉面有“棕眼”,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也是划分时代的线索。

传世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釉面,有密如网状的片纹。

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胎釉间彼此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

即瓷器烧成后,在逐步降温和出窑后,收缩不同步。

这种在一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现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裂纹,是窑工为美化而故意制作的。

带有开片的釉料,是一种专门的配方。

摸索出这种配方,才能让瓷器之上的开片,呈现出作者想要的效果。

看着眼前十分自然,开片也很紧密的瓷器,陈文哲一点点的深入研究。

鉴定,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管你其他地方仿的再好,只要有一处不对,那就可以把所有优点都推翻。

釉层如凝脂,内部气泡真如晨星,这种种特征,都跟汝窑瓷相匹配!

没有找出任何一处破绽,让陈文哲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件北宋汝窑瓷器。

而担忧的是,也许他的技术落伍了,居然坚定不出这件瓷器的真伪!

“还是要看开片!”心思快速转动,陈文哲再次确定鉴定思路。

他就算很想看看这件瓷器开片使用的釉料配方,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他还是忍住了。

瓷器在手,它又跑不了,只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件瓷器的开片技术,确定了这件瓷器的开片技术,能够达到北宋汝窑瓷器的境界,那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很厉害,这份开片技术,就可以给他仿制汝窑瓷,带来巨大的帮助。

到那个时候,这件瓷器的真假,就不重要了。

所以,最主要的还是瓷器开片,这也算是陈文哲最难以把握的一种技术。

这是一件宋汝窑天青釉三足笔洗,看着有点像三足樽承盘,因为那东西跟笔洗很像。

它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

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

器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整体器型是没问题的,所以要鉴定这么一件瓷器,还是需要看其他特征,比如最重要的开片,如果开片有问题,那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

仔细查看,陈文哲发现,这件瓷器的开片技术,还真是很特别。

它这是从釉层到胎体,都在发生裂痕。

这种深层次的开片,称为“过岗”,是在窑炉内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而浅层次的开片则是出窑后、釉面继续收缩造成的。

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

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

“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它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形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官窑器物上的开片纹,与哥窑器物有所不同,其片纹均为深层次的“过岗”,开片纹理较大,其形状犹如冬日里江河冰面上突然开裂的冰层,层层相叠精美无比。

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则细碎密集,俗称“蟹爪纹”。

开片经典,完全没问题,见到这件瓷器的开片,陈文哲甚至都有点学到了的感觉。

这时,他已经开始有点郑重,也许这一件还真就是北宋汝窑瓷器。

不在关心真假,陈文哲开始看工艺。

真的假的又能怎么样?只有工艺足够高明,对他来说才有足够的价值。

比如说釉面,施釉之后,烧制出来,最后釉面给人的观感足够好,一件瓷器才有价值。

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

釉的质感一般指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加润温。

眼前这一件瓷器,釉面的厚度,明显偏高,所以,这不是一般北宋青瓷之上的那种薄釉。

而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瓷器,大多数是南宋官窑。

当然,南宋官窑瓷,也有厚釉和薄釉两种釉,厚釉的釉面最润泽。

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

现代南宋官窑在窑址发掘中,发现了低温素烧炉和低温烧制后没有继续上釉的废品。

多次上釉是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温润质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

有的南宋官窑瓷的胎子中,由于掺有紫金土,而胎色为深灰色。

从硅酸盐方面看,青釉瓷有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三种釉。

原始青瓷上的釉是草木灰釉,其特点是釉层不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青釉是石灰釉,釉较原始青瓷的匀净,但玉质感不强。

南宋官窑开始有石灰-碱釉,其釉质如玉般润泽。

釉的主要组成是用瓷石,配成的浆水和釉灰。

青釉中的助熔剂(氧化钙)主要由釉灰提供,在配釉时,如果减少釉灰的用量,釉中氧化钙的含量就会降低,氧化钾、氧化钠含量的比例则相对提高,钾、钠是碱金属元素,所以称这种成分的釉为石灰-碱釉。

钙元素减少,就相对减少了助熔剂的量,在烧制过程中,釉就不容易因充分熔融而明显流淌,产生堆在圈足上的现象,而且这样烧制出的釉,质感温润如玉。

第1033章 千古之谜

古代瓷器的釉色,受诸多因素影响。

例如,着色剂、助熔剂、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窑炉中的化学气氛、釉料的粗细、釉中的微量元素、釉层的厚度、施釉工艺、釉配方的比例和瓷胎的色泽。

见到一件看似标准的汝窑瓷器,那么在这一系列印象釉色的因素当中,都应该是做的很好的。

也就是说,现在陈文哲能通过这件瓷器,就能学到比如着色剂、助熔剂的配方。

能够通过这件瓷器,回溯看到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甚至是窑炉中的化学气氛。

如果更深入研究,通过这件瓷器的制作,可以知道釉料的粗细、釉中的微量元素等等细节。

而在施釉工艺之中,可以体会釉层的厚度、施釉工艺的精湛。

最后是釉料配方的比例和瓷胎色泽,这些都是可以看出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一系列的细节,都是技术,也都是秘方,甚至是千古之谜。

能够学到任何一种,都是一种极大的收获,就不要说全部学到。

而这还只是制作汝窑瓷器,其中的一项技术。

而影响釉色的因素很多,比如在同一种釉色中,釉层厚的釉色相对较深,反之则浅。

如果釉层的厚薄不同,有的釉色会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郎窑红釉瓷器,一般口沿部位几乎呈白釉,这是郎窑红釉的特点之一,是由于釉在高温下会产生流釉现象,口沿釉薄所致,因为铜红釉的釉层必须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在釉层的中部形成红色层。

还有,窑炉中的化学气氛,不同导致釉的色泽不同。

还以南宋官窑瓷为例,虽然它们都是石灰-碱釉,且釉质如美玉般滋润,但在氧化气氛中烧出的釉是青色,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的釉是米黄色。

除了上述这些,汝窑釉色的最大特征之一是以玛瑙入釉。

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天青色,如果说将汝窑的釉色比较来说的话,天青釉色汝窑最为珍贵,粉青釉色汝窑其次,天蓝釉色汝窑弥足珍贵。

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

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

在宋朝之前,唐朝时期的汝窑,就已经能够烧制出比较优质的汝窑青瓷,之后烧制工艺更加发展,其青瓷的天青釉色烧制的更纯净,直至纯正的天青色釉被烧制出来。

陈文哲在观察汝窑瓷器的釉色时,发现其釉面的厚度不同,釉色表现形式也不同,釉面厚的釉色的呈现会比较好。

他知道,汝官窑瓷器烧制成功,需要进行烧制两次,因此其釉色相比而言会更多样。

汝窑在釉面厚处,其釉色呈现凝厚如玉之感,汝窑在釉面薄处则呈现半透明状,有较强的乳浊感。

烧制的宫廷用器的汝窑瓷器的釉中,基本都会使用玛瑙入釉,玛瑙入釉后,釉面会出现特别的结晶,釉质似凝脂,表面好像有玉石的质感。

釉料、釉层、釉色、釉质,明显都没问题,这样带来的开片也是完美。

所以,越是鉴定,陈文哲就越是小心谨慎。

这种等级的瓷器,其价值比一件国宝级青铜器都要高。

当然,其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并不一定比任何一件青铜器要高。

但是,单纯的比市场价值,北宋汝窑瓷器中的任何意见,都是国宝级。

看到现在,陈文哲已经大体心中有数,如果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破绽,这次的收获就大了!

忍住心中的激动,陈文哲作为一名专业鉴定师,再次沉下心来仔细鉴定。

釉是没问题了,那么胎呢?

看胎先看底,或者说看瓷就要先看底。

之前不看,主要是没必要,因为高仿汝窑瓷器,第一步的釉料就不行,其他也就不用费事查看。

汝窑瓷器的底部特征也是很明显的,从汝窑的数量和比重上看,汝瓷大多是平底。

汝窑瓷器有多种多样的造型,但都是平底,平底是汝瓷的主要底部造型之一。

汝窑瓷器的实用功能,决定了其底部主要以平底为主。

同时,汝窑底部的支钉痕迹很小,像芝麻大小一般,这种被称之为芝麻钉痕,这种芝麻钉痕没有标准,主要根据经验判断。

底没问题,那么通过底部露胎,可以看到这件瓷器的胎色细腻,因为在胎土中含有少量的铜元素,对着太阳光看会看到微微发红的迹象,同时略带有浅黄色,这就是俗称为“香灰汝瓷”。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