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705章

作者:疯神狂想

既然说到坑货,陈文哲就像多说一些,以便抛砖引玉。

毕竟这种知识,现在可不太有用,毕竟用了就有可能国家免费发一幅银手镯。

所以,这样的知识,没必要秘而不宣。

既然说到了坑货,那就说透,比如坑货最大的两个分类肯定是干坑和水坑。

干坑是指没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货”,又曰“北边货”,其特征又是一番话。

干坑瓷的破泡里,钻入的是黄水斑。

而烂坑瓷的破泡里,钻入的是臭干黑。

水坑是对应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货”。

这种行话,是用于判别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出土的东西,特别是瓷器,只要是水坑货,都有这各种不同的特征。

像是开芒片,是指出水后,釉面重新开裂,裂片翘起,手抚如触芒。

个把月后,又自行关闭,如平面。

复置水中数年,再拿出,又会开芒片。

以临汝瓷,冰瓷为最。

还有活芒片,这是开芒片后,片隙里进了脏物,则谓死芒片,不会再开闭。

活芒片是干净的,再经水泡,可重新开闭的。

水坑之中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处理不好,而出现各种特征,这种水坑之内出土的瓷器,都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但是,一些盗墓贼能有多专业?

所以急干片就出现了,古瓷出水后,没有慢慢凉干,便遭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片。

但因是同时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

收缩缝小,以区别其它开片形式。

这种特征也有人仿,但仿的太不象。

其实这些都是小问题,大问题是瓷器遭受破坏。

比如说脱衣伤,这是瓷器长期受腐,釉面全部脱光。

脱衣伤常有发粉和脱釉等特征伴随,容易鉴定。

“陈老板知识渊博啊!”周老有点感慨。

他说的什么,陈文哲这小年轻,居然都能接上几句。

虽然说的不多,但是每一次都说到了点子上,这说明他是真懂。

这就很不容易了,他能知道这么多,是几十年的积累,陈文哲呢?博闻强记?

“修旧如旧,要想修复瓷器,还真需要陈老板的这些知识。”这时武三笑嘻嘻的道。

李老有点看不上武三,他直接道:“说的这么好听?我们研究古瓷的特征,还不就是为了做旧?说到这一点,我还真想起来了一些东西。

刚才陈老板说了那么多,我们也需要回应一点,比如针状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动,阴干,一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唐之前陶瓷为最显。”

听老李的意思,是有点不服气!

“说到做旧,就要研究古代瓷器在时间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特征,一般的特征都知道,我们景镇那边,更注重一些细节,比如西瓜霜、豆腐花等等。”

这时老周也不甘示弱,他也看出来了,陈文哲对于各种坑货是真了解。

这时他才想起来,人家还是一位考古大师。

所以,老周看陈文哲的目光变得有点诡异,他甚至都怀疑,这小子是不是真的挖了不少古墓?

陈文哲可不知道老周想的什么,他们说到细节,他就有点麻爪。

不是不知道,而是原来的研究不够。

比如西瓜霜,陈文哲绝对听说过,但是他真没关注过。

所以,此时他也不打岔,就听着,而且听得十分认真。

因为这些真的都是干货,是陈文哲原来根本就接触不到的知识,甚至是隐秘。

第1017章 一山还有一山高

发现陈文哲听的认真,两个老人说的也更加起劲。

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注意过,瓷器表面的各种老化痕迹。

他只是想要做出老化痕迹,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

至于这些老化是怎么来的,陈文哲最多算是一知半解。

就说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

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隔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化感。

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再说豆腐花,这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

用两个老头的说法,这种老化痕迹无法仿。

当然,一般人也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要想看到这种特征,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说到豆腐花,就不能不提到白云纹。

这种老化痕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

这种白云纹是受外界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老化痕迹,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继续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

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的弯曲的交界不清的。

老周的说法,还是没法仿。

这陈文哲肯定不信,没法仿你研究出这种种细节干什么?

陈文哲现在只能是感慨,一山还有一山高。

这些细节他原来可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他仿制的瓷器,在这些细节上,就到处是破绽。

想到这一点,陈文哲看两个老头的眼神,就变得不同。

他在看放在旁边的高仿瓷器,好像它们现在到处都是破绽?

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原来也属于无知者。

原来怎么看怎么漂亮的仿古瓷,此时却变成了丑小鸭。

不过,丑小鸭却是真天鹅,现在就算还没有变漂亮,但是总有一天会变得。

“您这些瓷器,少了一层浮蜡!”

老周终于图穷匕见,说了那么多,还不是挑刺。

而陈文哲还真就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人家说的是真的。

浮蜡又指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而留下的蜡状物。

干燥时滑溜,湿热时涩手。

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个小时才能感知到涩手。

天气干燥时,摸之,则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细腻的感觉。

浮蜡,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仿的作品不滑手,这就可以鉴定出一丝端倪。

点到即止,这种东西不能多说,因为陈文哲仿的已经足够好,就算没有浮蜡,也不过是美中不足,你也不能就因为这一点,说这些瓷器就是现代艺术品。

所以,点了陈文哲一句之后,老周就直接转移话题。

“说到坑货,我还真知道一些,坑货什么特征,我研究的肯定不如陈老板透彻,但是我见过不少回坑货。”

回坑货是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

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

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这样又谈何挖掘整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哈哈!我就知道回窑货!”老李笑着道。

回窑货是指有重新回窑加工过的迹象的古瓷,此类瓷,必有奇特精贵之处。

常见的是:窑补。

此类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两件有明显的回窑迹象,其色差是明显的。

对于这种因为烧制不好,或者是出窑之后有缺损、缺陷的瓷器,回窑就是最好的选择。

像是补生粉,这是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补之,曰“补生粉”。

或再次入窑烘,但因温度不高,还是曰补生粉。

若是高温修补,则曰“窑修”,或“窑补”。

可见,补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货。

补生粉,常见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陈设瓷,清降以来,尚没见到。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补釉,这是指二次入窑挂釉。

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也不是成套器。

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

需要补釉的瓷器,也肯定也不是一般的瓷,遇到了自然不可轻视。

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

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

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

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