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634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里的铭文,就跟那件曾侯乙尊盘差不多,也被人改刻过,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增刻!

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

仔细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有者。

最初的所有者,应当是先刻上去的,且字迹比较工整。

所以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

那件宫灯还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先前就说过了,有铭文,记载了历史,证明一段史实的器物更加珍贵。

但是,这件长信宫灯是修复器,当时考古专家们打开墓室时,长信宫灯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

出土长信宫灯的那座墓室,由于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

所以,主室的东半部顶发生过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了。

第913章 各式各样,什么都有

当年发掘出长信宫灯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地破碎的零件。

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全都散落在地。

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经专家们修复之后,才得以回复原本容貌的铜灯。

而陈文哲手中的这两件环保低碳的古代铜灯,可是完好无损的。

真要说比不过长信宫灯的,也就是没有铭文,还有就是它们当年的主人,也许不如窦太后有名。

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宝贝,陈文哲一件一件的拍照之后,详细的登记造册。

他这些东西真要带回国内,要是建成博物馆,并且放在里面展览,造成的轰动,恐怕要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啊!

一件一件的宝贝,从手中流转一遍,绝对不能细看,因为稍微关注,就要浪费很多时间。

反正能够出现在金缕玉衣跟前的青铜器都是国宝,这个应该是没错的。

不用细看,小件的青铜器,就比较容易处理。

只要摸过来,小心的拍照,记着装箱就可以了。

所以,很快,陈文哲眼前就只剩下了大件。

大件的青铜器,几乎都是尊和鼎。

当然,最显眼的肯定是鼎,比如眼前形状比较奇特的鼎。

至于普通的圆鼎什么的,太普通,看一眼就算了,直接搬走。

也就只有造型奇特的鼎,再加上大个头,才能吸引陈文哲的关注。

“这是一件瓦鼎?”

一堆青铜器之中,居然出现了一件陶器。

陶器,或者说陶鼎的出现,陈文哲并不感觉意外。

因为他知道,夏商周,春秋战国之后,到了秦汉时期,青铜鼎慢慢的就不在流行了,而后起来的是陶鼎。

这里出现一件,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只不过,瓦鼎,还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所以值得一说。

瓦鼎,就是一种陶制有耳有足的炊器。

《后汉书·礼仪志下》:“东园武士执事下明器……瓦鼎十二,容五升。”

宋代陆游《初到荣州》诗:“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

这些都说明,在古代瓦鼎也不是普通之物。

接下来,陈文哲特别注意了一下,没想到,里面还真有不少陶鼎。

之后,陈文哲又发现了不少其他的特殊的鼎,比如同样为陶器的三足彩绘陶鼎,还有云纹漆鼎。

云纹漆鼎是木器,因为上了大漆,所以才能保存到现在。

木头制作的鼎,陈文哲还是第一次见。

不过,他听说过,国内马王堆汉墓之中,就出土过不少木胎制作的鼎。

其实,这些造型奇特的鼎,也就是出现在了这里,如果是在外面,或者说在外面的古玩摊位之上,就算是陈文哲见到了,他也不敢相信是真东西。

其实想一想,要是在古玩摊位之上,看到一件木头做的鼎,还用彩色的大漆,涂的花里胡哨的,你会认为是汉代的鼎?

就算有点古玩功底,也需要慎之又慎的鉴定了再鉴定几次,这样恐怕也不敢百分百的确定是真东西。

陈文哲是真不敢多看了,因为太浪费时间了。

所以,他只能加快动作。

幸亏这里的青铜器,总共也就两三百件,原来他还以为,只有八九十件呢!

没想到清理了一下,隐藏在大器之内的,被盖在下面的,还有一些小器型。

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肯定超过两百件,就算少算一些,怎么也得有两百八九十件。

这主要是小件的太多,当然,这点数量相比金器,这些青铜器就要少的太多。

之后的几天,陈文哲晚上清理宝贝,白天就休息。

一连干了十来天,就连外面的金器,他也打包了个差不多了。

到了此时,他登记造册的文物,已经超过三万件。

在这个过程当中,陈文哲也算是梳理了一下汉代的各种生活设施,而且还全都是最顶级的一批奢侈品。

从此,陈文哲也看到了汉王朝的繁华盛世!

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

她肯定是一个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这代表着财富、地位和荣耀的金银器皿和制品,在汉代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品种繁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这一批出土的宝物,总体上说,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相比起首饰不多,纯金质容器也不多见。

经过详细统计,陈文哲发现,这批汉代的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盒等,数量很多。

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从统计的数字来看,这批金银器按其功能划分,主要有5大类:装饰类、生活用具类、金银货币、印章、医用器具。

其中装饰类,又分为首饰类和车马饰类。

装饰件中的首饰类最多,汉代佩戴金银首饰,己经成为一种风尚。

戒指、指环、手镯、串珠、各种形状的金银佩饰等,在汉代墓葬中大量出现。

这也是稍微清理,就清理出来了三万件文物的原因,主要是那些金器之中,隐藏的小件太多了。

除了那些首饰,再就是车马饰件。

陈文哲发现的车马饰,有银马面具12件,银马饰35件,有蹄形兽首、兽面等。

其他还有金车马器67件,铜构件更多,绝大部分是经贴金加工而成。

当然,相比这些饰品,其实生活用具,陪葬的也不少。

只不过首饰体积小,数量就更多,而生活用具体型稍微大点,价值自然也不小。

金银制的生活器具,在汉代墓葬中也多有发现,尤其是以实用的银碗、银盘、银盆等银质器具居多。

汉代人有:“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

因此,银质实用器具,在汉代得到广泛使用。

陈文哲整理的这批西汉早期王墓陪葬出土的生活用具,可以说各式各样,什么都有。

比较经典的有鎏金花纹银盘13件,银盒11件。

13件银盘制作精致,装饰华丽,其中1件大者的,好像是战国晚期制造;

其他小件,制作年代为西汉初年,形状、大小及花纹装饰雷同。

这些银盘口沿饰波折纹和花叶纹,内外腹饰几何云纹,内底饰云龙纹和两周弦带纹,带纹之间用平行线条相连,可以说是构图十分巧妙。

第914章 真正的好东西

最重要的是,这些银盘之上,都刻有文字,其中包括了华夏古文、秦隶、汉初楚国文字三种。

这么多铭文的出现,肯定会对研宄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以及盘子的制作、收藏及流传过程,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

还有银盒也不简单,其中一只银盒呈豆形,高圈足喃八形铜座。

盖上饰有三个铜兽钮,铆合,周围及腹部饰外凸莲瓣纹。

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的生活用具,最少在贵族之中,已经十分普及。

除了这些,还有常见的陶壶、陶罐、铜鼎、铜镜、铜灯,弩机,又有罕见的四神铜染炉、骨雕器、汉白玉虎镇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金银货币,再就是金银印。

金银货币没有什么好说的,再说也没有印来的重要。

两汉时期是国内玺印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金银质地的汉印有不少。

金银印章因其贵重性,在汉代玺印中所占比例极小,以官印为主,也有部分私印传世。

在整理这处藏宝的过程当中,陈文哲也找到了十几方印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枚楚王金印,其他的有一些像是官印,还有一些是私章。

因为陈文哲并不太了解篆字,也没有特意学过刻印,所以对于反着刻的印章字体,绝大部分都不认识。

再说,他也没有时间仔细分辨那些印章,也就匆忙收集起来,等到以后在细细研究。

又忙碌了几天,把所有容易搬运的东西,全部装箱,随时准备运走。

这个时候,陈文哲也不能继续留在这个小山村了,因为他在这里待的时间,有点长了。

如果再在这里待下去,没准就会惹人怀疑。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