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474章

作者:疯神狂想

而这个时候,他也想起来,越窑秘色瓷很可能就是产自上林湖的古代窑口之内。

自从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之后,因为秘色瓷重现人间,让学界的专家们都惊叹不已,就连那些坚持认为秘色瓷不存在人,也纷纷改变了看法。

既然发现了秘色瓷,那它就必然有出处。

而只要找到了这个地方,就肯定会有一些重大发现!

第686章 一匣一瓷

要找一座消失千年的窑口,可不是那么容易。

虽说秘色瓷出于江浙越窑,但是江浙的越窑千千万万,究竟是哪座越窑,为唐朝皇室烧制了秘色瓷呢?

如果找到这座窑口,是不是可以在那里,或者那边的周围,发现更多秘色瓷?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考古专家们又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寻找,并最终在江浙慈溪上林湖遗址,发现了秘色瓷残片。

上林湖遗址是一处历史悠久的越窑遗址,从发掘出的陶瓷器判断,上林湖在东汉时期就开始烧制瓷器,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

这一点也跟陈文哲看到的情况,相吻合,最起码他能证明,这一处窑口的历史,是真的长。

最起码他知道,之前这座窑口是烧制白瓷的。

当时,这一处窑口,不仅收到了大量的海外瓷器订单,还深得唐朝皇室的恩宠,成为了一座官窑。

由此可见,上林湖的越窑,完全有条件和技术烧制秘色瓷。

若不然,专家们又怎么会在此发现大量的秘色瓷残片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专家和刑事警察的工作,还略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通过寻找到一点线索,从而解决疑难问题。

比如,考古学界的专家们,一直在寻找秘色瓷的生产窑址。

虽然他们在上林湖遗址发现了秘色瓷,但还需要找到一种东西,才能百分之的确定。

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肯定不是越窑秘色瓷的残片!

所谓秘色瓷,并非指瓷器的颜色是个秘密,而是指代使用秘密配方烧制的瓷器。

所以,从一开始,这种瓷器就是保密烧制的,之后失传几乎是肯定的。

而陈文哲眼前的这件匣钵,很可能就是出自上林湖遗址,但是,用它生产的秘色瓷呢?

最主要的是过程,陈文哲始终没有看到啊!

他已经确定,上林湖遗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因为这个结论已经被人证实了。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并不能根据上林湖有秘色瓷残片,就推测它是秘色瓷的生产地。

这就好比你在山谷中,发现有多年前坠落的汽车,这时,你不能说这辆汽车,就是在山谷中生产的吧?

除非你还能在山谷之中,发现生产汽车的流水线。

因此,若要确定上林湖遗址,就是秘色瓷的生产地,也必须找到秘色瓷的生产线才有说服力。

唐宋窑址已有千年,要想找到完整的生产线,几乎不可能。

但是,如果能找到生产秘色瓷专用的工具,也能证明这里曾经有一条秘色瓷生产线。

在2016年,考古专家们发掘上林湖的后司岙窑遗址时,出土了几块残破的匣钵,并且发现匣钵上还刻有文字“罗湖师秘色椀”。

上林湖在古代也叫罗湖师,而且“秘色椀”三个字的写法,也都和法门寺地宫中物帐碑上的写法一样。

匣钵是烧制上等瓷器,必不可少的窑具。

说得简单点,它就是一个密闭的陶制匣子。

在烧制瓷器时,将陶胚上釉后,先装入匣钵中密闭,然后再将匣钵放入窑炉高温烧制。

这样以来,陶胚在密闭空间内均匀受热,同时也防止窑炉气体污染陶胚。

比如在著名的蛋壳黑陶,就使用了匣钵。

因此烧制秘色瓷,也必然要使用匣钵。

另外,法门寺秘色瓷底部,有匣钵托底的痕迹,也和上林湖出土的匣钵内托底相类似。

所以,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上林湖是生产秘色瓷的地方。

对此,它还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也是因为这个,陈文哲才能知道上林湖遗址,也才能跟罗湖师联系在一起,要不然,就算发现了线索,也白搭。

在上林湖,既找到了传说中的秘色瓷,也找到了秘色瓷的生产之地,下一步就理应复原秘色瓷。

但是经过多年尝试,至今也依然无法复原古代秘色瓷。

现在,陈文哲居然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件出自上林湖遗址的青瓷匣钵。

在瓷器烧制过程当中,本来匣钵就是烧制上等瓷器的重要工具。

而这件青瓷匣钵,可跟普通粗制滥造的陶瓷匣钵,完全不同。

它很明显更加高级,如果真是这样,他就应该烧制一些更加重要的瓷器。

所以,到了晚唐时期,是不是他就可以看到,这件匣钵烧制秘色瓷的过程?

此时再看一些涉及到烧窑的过程,陈文哲就特别注意了。

其他一些琐碎的事情,他看的不太细,而是一掠而过。

烧窑,以他此时的技术,就算稍微看一看,就知道烧制的是什么。

所以,只要是匣钵出现的时候,他都会关注一下,因为只要它出现,就全都是比较重要的时刻。

所以,它真的记录了,不少瓷器的制作工艺。

最开始的白瓷,之后的青瓷,最后的应该是秘色瓷了吧?

看到最后的瓷器制作工艺,陈文哲其实已经心中有数。

这时他才知道,为什么之前一直没有看到过,秘色瓷的制作过程。

原来,一件匣钵,就只能生产一件秘色瓷!

秘色瓷玲珑似冰,剔透如玉,为了烧制出这样的效果,除了特定的水源、土质和材质外,匣钵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烧制秘色瓷前,匠人们要先用匣钵,将秘色瓷胎体,用釉密封住,然后再用特殊的工艺,将其烧制成型。

“居然还有这种事情?”

退出回溯,陈文哲忍不住仔细想了想原来看过的资料。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记起,在上林湖发现的越窑秘色青瓷烧制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以吨为单位的匣钵碎片。

原来看到这种资料,谁会想到,这些匣钵可能跟秘色瓷的烧制有关呢?

光从这座小山,便可以看出,要烧制出精品的秘色瓷,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陈文哲仔细观察着最后一次的制作,这一次,肯定是秘色瓷了,因为他看到了烧制秘色瓷的麻烦。

秘色瓷不单是当时成品中挑选的佼佼者,它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经过了精挑细选。

历代一来,烧制青瓷的不少,烧制的好的也很多,但是,跟秘色瓷相比,都有点差别。

而所有的差别,都来自于隐藏在成品背后的烧造方法。

第687章 繁华终落寞

为避免釉水与匣钵产生粘连,在烧制瓷器的时候,都会采用粗泥的窑具,将器物托起。

当时耀州窑采用的是三足支烧架,这样就会在瓷器底部留下三个凹痕。

而采用叠烧的方式,又能节省空间,这样就难免在器物的内部底面,也留下痕迹。

但是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秘色瓷,内壁与外底皆光洁如镜,不见一丝瑕疵。

这样的工艺水准,只有在上林湖窑场才能够达到。

最终使用瓷质匣钵,并以釉封护,才能将千峰翠色呈现给我们。

如果说以匣钵烧制瓷器,是制瓷史上的一个创举,那将匣钵口缝用釉料进行密封的方法,则无异于锦上添花。

在比窑温还高的温度下,瓷坯中大量的铁离子被还原。

这也许就是秘色瓷,质量更好的原因之一!

有人曾经对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的成分,进行过检测、对比。

数据显示,秘色瓷中被还原的铁离子,是普通青瓷的十倍之多。

完全密闭空间里的高温,造就了千峰翠色,差一点点,就只能是青黄釉。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衣物帐》里,有两口青黄的碗,更有可能是在以釉水密封匣钵缝隙的方法,被发明之前烧造的。

到了此时,陈文哲才恍然大悟,秘色瓷向来都是一个匣钵里,只装一件器物。

一件秘色瓷的出现,就意味着一件匣钵的破碎!

这样的烧制手法,绝不可能采用叠烧。

好像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釉面的光洁。

越是向下看,陈文哲的收获越大,他这时才知道,烧制秘色瓷的匣钵,也很有讲究。

它们的泥料,比普通窑具来得更为细腻。

匣钵用料尚如此,秘色瓷坯胎的泥料,更是要比一般青瓷细致,甚至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在烧制完成之后,要将密封的匣钵敲碎,才能得见成品的真容。

这样一来,成本就高了很多,不是一般阶层能够负担得起。

所以,这种瓷器从出现开始,就是专门为贵族、皇室烧制。

到了这个时候,这只匣钵的主要经历,也就差不多看完了。

果然,最后一件瓷器,被放入这件匣钵之中封好,送入窑中。

而从此之后,它就一直被尘封在窑炉之内,直到千年之后的一天,它被大雨冲刷,从腐朽的窑口之内流出。

最后几经转折,才来到陈文哲跟前。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