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68章

作者:疯神狂想

因无其他动力,陶轮只能慢速旋转,陶轮中部再加置一泥质工作台。

从这种设备及工作场景中,似乎可以捕捉到几千年前先民们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荣与制陶工艺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快轮兴起后,彩陶迅速衰落。

经研究发现,凡具有彩陶制作传统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艺必然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

掌握和使用了快轮制陶术后,彩陶工艺便很快随之消亡。

甘省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条筑成法制作。

疆省彩陶结束得更晚,是因为至汉代才传人了快轮制陶。

我国西北地区,彩陶生产之所以到了青铜时代依然十分发达,其重要缘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轮制陶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甘省彩陶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这些其实都算是边疆,或者说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陶器。

那么中原地区有没有好的陶器?在古代也肯定是有的,而且发展出来的文明更加璀璨。

比如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这里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

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

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技艺,散发著泥土的芬芳,繁华般点缀着农家小院。

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

制陶技艺代代相传,犹如黄河之水绵延不断。

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

至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阳洛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随之问世。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的三彩刻画陶。

但是,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韵。

关于界首彩陶的诞生,还有一个古老传说。

最初,他们家族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

他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

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

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

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

也就是因为这个,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

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

所以,铜粉就成了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

当芦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到清末时,附近的13个村子都生产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窑”。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界首彩陶,通过附近的大运河运到全国各地,并被作为一种奢侈品供给达官贵人。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其实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

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

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

这一次发现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徐市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

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在宋代。

另外,据《华夏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

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

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

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年间,也就是在公元1314~1320年。

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

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

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第1966章 界首彩陶

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

这时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

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

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

1954年,苏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

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

卢山义先生也被我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

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

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

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

这些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左右)。

这些瓷器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

产品远销东欧、美、日、香江等国家和地区。

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追溯界首彩陶的装饰手法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时期。

严格地说,这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

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

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便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第二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

此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

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

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

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

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

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第三时期,界首彩陶刻画期。

从第二时期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划题材。

除花鸟鱼虫外,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也“搬”上了陶坛;

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鲜明。

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

其装饰技法主要在两点,一是刻划工具的特殊性。

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

这一传统技艺,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

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装饰艺术特色,既有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艺人们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

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

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

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

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

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