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64章

作者:疯神狂想

后来只起装饰作用的纹饰种类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花纹。

也因此,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注重。

随着工艺条件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还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

其中大多数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人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

这样的彩陶色彩不易脱落,经久耐用而且美观。

还有一类称为彩绘陶,是将颜料直接绘制到烧成以后的陶器上面。

此类彩绘贴附在器物表层,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脱落。

之前提到过的大地湾文化中的两类彩陶同时出现,以前者居多。

其实,任何一种东西,其产生的过程,都要必备一定的技术条件。

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

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

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

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

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

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

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

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

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

最后就是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

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第1960章 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能够烧制陶器,那么制作彩陶就达成了基本条件。

再认识了一些彩料,那么彩陶的图案,也就不在是问题。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

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

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

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括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

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

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

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

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

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

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

有一些很特殊的图形,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在盆的内壁描绘图案。

这些盆子用装饰的手法,画出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

用两根短线画出眼睛,似乎闭目在默默地祈祷什么。

双耳和嘴的部位都画着鱼,盆的其它部位也画着鱼。

这种图形似乎和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这种以鱼来装饰人体的母题,一直延续到民间艺术里。

只不过含义和象征,会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产生畸变。

在青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在接近盆口的内壁,描绘了三组拉手手小人的纹饰。

这些小人每组5人,有头饰,还有尾饰。

拉手小人图案,在民间艺术里是个很重要的母题,叫“拉手娃娃”,总称为“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在民间艺术里图式千变万化,但总是来说他是人类繁衍和保护自己的神祇。

所以像拉手小人这样的图案,不会是单纯为娱乐而创作的。

它含有“巫”的性质,是为人类自身的实际目的服务的产物。

彩陶器形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造型样式千变万化。

这充分体现了制陶者的艺术才能,和乐此不疲的创造热情。

而且不同类型的装饰技巧和艺术效果,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出土得为代表。

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南河陕县庙底沟及西陕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得为代表。

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纹样多用弧线描绘。

除了鸟、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形的纹饰手法是以圆点、弧边三角、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构成图案,植物纹显著增加。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

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这里面有装饰的一些规矩,也可以说是法则。

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一是游目法则,这是后来我国绘画和华夏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

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为一个整体;

二是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按照“仰观俯察”。

这一华夏观照方式进行,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焦点、定点。

而具象图案转为抽象之后,整个图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

这样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

期间又在这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

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我国绘画和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

我国彩陶不同于其他文化彩陶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是盆,是钵,还是瓶与罐,都注意到由上观下的效果。

例如瓶与罐,在绘制四面图案之前,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颈口处的图案,使得在由上方下视时也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

由此可见,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是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的。

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要制作这些古代彩陶,自然要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不管制作什么样的陶器,或者是瓷器,都需要重视胎质。

远古先民制作的彩陶,选用经河水冲积的优质陶土,纯净无杂质,润如粉糕;

和成泥有柔韧性,烧制成的陶器用肉眼观看有“胶”质感。

由于当时烧造技术条件差,烧造温度相对较低,烧出的陶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用手敲打陶身,会发出低沉的哑音;

用手掂陶器,感觉重量比较轻;

不该有沉重的压手感;用水打湿陶器,能嗅到一股微弱的土荤气味;用心察看陶器表面会有细小的针眼。

古陶器,大多都是先民的生活用具,在埋入地下之前,器身有磕碰痕迹。

长期使用器身,有自然磨损现象。

还有与空气、水、油脂等物接触而产生的“皮壳色浆”。

彩陶埋入地下几千年,长期的积淀,陶器表面生满了“水垢”。

真“水垢”用水冲洗不掉,用稀盐酸刷试“水垢”,就会见“水垢”冒白烟,起白沫。

制作一件陶瓷,除了胎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造型。

真正的古陶给人的感觉是古朴、淳厚、自然、柔和、饱经沧桑,没有生硬的火气感。

第1961章 史前艺术精品

远古时期,还没有标准尺寸概念。

所以制做出的彩陶器,不可能出现同一规格;

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同一造型、同一图案。

先民们制作陶器时,采用敷泥脱胎法,泥条盘筑法,堆塑手捏法,使用原始慢轮修整。

这样制造出的陶器,不可能十分规整,有轻微的变形,表面有凹凸感。

当时工艺水平有限,生产的陶器内接口处多为粗糙,瓶口不十分圆润规整,两边的瓶耳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小不一。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