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56章

作者:疯神狂想

“越器曾稀见,宋窑今始题。”

所以,清宫收藏,被视为“北宋官钧”的典型。

到了清末,宋钧地位已不可撼动。

收藏家陈浏说:“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

钧瓷居宋代名瓷之首,大件备受推崇,小件也成秘玩。

“均洗高约二寸许,宽不过三寸,长不及五寸。马脚船唇,便于行匣。寂娱清秘,亦殊可贵。”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诞,南河南阳镇总兵崔廷桂在神垕定制钧瓷九鼎,禹州知州黄璟亲到现场督办。

在神垕,他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于雨后的古窑遗址搜寻钧瓷残片,“得片瓦争相矜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禹州城内钧台、八卦洞一带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认定这里是“官钧”产地,烧造于宋徽宗年间。

以北宋末叶作为钧瓷繁盛期,衍化出了“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的论述。

业界更是推出了这样的宣传语:“钧瓷是御用珍品,封为‘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三十六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

只是,“宋官钧”的说法,一直面对着质疑。

钧台窑的发掘,在方法、逻辑上有种种不足;

浩如烟海的宋代文献中,找不到有关钧瓷的只言片语;

甚至“钧窑”这个名称,也显然不可能产生于北宋年间。

那个时候,钧州尚未出现,阳翟的别称是“韩城”,直到金代诗文中,方以钧台指代钧州。

换言之,如果钧窑早在宋代就名扬天下,金、元、明三代的学者,何以置若罔闻?

我国古陶瓷历史一直迷雾重重,钧窑更是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最为神秘的窑口或窑系。

比如钧窑何时何地创烧?钧窑何时被命名?

进而言之,何谓钧瓷或如何准确定义钧瓷?

烧造各式花盆、出戟尊等传世陈设钧器的钧台窑,或八卦洞窑是民窑还是官窑、是贡窑甚或御窑?

后世所谓的官钧何时始烧、何时停烧?

明代禹州神垕钧瓷,原产地一带到底是断烧还是延续?

这些钧窑史概念与史实纠结,显现出钧窑历史研究的特殊挑战性。

但是,不妨跳出这些纠结,暂且依从能够得到的事实。

可以肯定的是,北宋覆亡前后,在禹州一带,具备当代钧瓷特征的瓷器,已经出现并被广泛仿造。

它与汝窑青瓷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以瑰丽的釉色赢得世人另眼相看。

正如明人方以智所说:“均州有五色,即汝窑一类也,窑变则时有之。”

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窑变瓷尚未独立命名。

南宋,了慧禅师开示道:“识机宜别休咎,未言先领,未举先知,始得。如适早脚跨方丈门,见瓷香炉相似。一见便知是北青窑变,价值多少,一言定当。”

后世所说的钧瓷,不就是“北青窑变”么?

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

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瓷器生产中的奇异窑变,历代有之。

钧州人探索并掌握了窑变规律,恣肆为之,为钧瓷开创出缤纷多彩的新境。

这种新瓷上承宋代陶瓷技艺的巅峰,又在泥与水中揉炼,在风与火中涅槃,呈现出崭新的、强健的生命力。

清代,唐英督办JDZ窑务,仿古采今,集天下大成。

他得到的57种釉色,直接来自钧瓷的即有十余种。

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

这些来自尘俗的名字,成为不可改易的经典。

第1948章 基本一致,几可乱真

如果为“钧魂”二字定义的话,那么龙永图的一番话,就可以借鉴一下。

“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窑变神韵,在某种意义上,传达了古老的华夏所坚持的那种,厚重质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归纳总结一下也就是说,钧窑确实存在,但是在宋代的时候不是这个名字,还没有成体系的出现这个名牌效应。

宋、金、元三朝,钧窑瓷器一直处在飞速发展之中,而且这三朝的钧窑瓷器均有不俗的艺术表现。

这三朝钧窑器物的发展,可以通过四方面的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到宋钧和元钧的区别之处都有哪些。

只有明确知道它们的不同,才能真正认识宋代钧窑瓷。

北宋早期是钧窑瓷器的初创历史时期,其烧造源头甚至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唐代花釉瓷。

早期的钧窑瓷器遗址,一般都集中在今禹州八卦洞一带。

此时所烧造的仿古瓷器,其特征大多与北宋汝窑、官窑和定窑瓷器极为相似。

而且钧窑釉色的特点,在此时也已经初步形成。

北宋晚期,是钧窑瓷器的成熟时期。

此时钧窑瓷器的施釉情况,较早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一般都是通体施釉,支钉支烧。

另外,由于釉层较厚,烧成之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蚯蚓走泥纹”现象。

满釉支烧与蚯蚓走泥纹,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釉烧特色。

北宋晚期,钧窑瓷器的烧造量有所增加。

所以给钧窑器物的尺寸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在钧窑器物底部,划上数字符号“一”至“十”。

例如,在同一类钧窑瓷器造型中,数字“一”字表示口径最大的,而数字“十”则表示口径最小的。

花盆和盆托,除了底部有口径大小的编号之外,在足内也刻有配对的另一个编号。

此外,以存放地作为款识刻于钧窑器物的底部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奉华”、“省府”等款识。

金代的钧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的影响下继续烧造,但是由于战乱的原因使得钧瓷胎质较差,造型大多也不太规整。

公元1184年,金代官方将禹州改为钧州,虽然100多年之后,明代又将这里更名为禹州,但是钧窑却因此而得名,而后再也没有更改过名称。

元代钧窑瓷器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不仅禹州当地繁荣发展,甚至生产盛况遍及到了整个华北地区,元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瓷器主打品。

由于元代钧窑瓷器的铜红窑变大量出现,这也促使了景镇釉里红瓷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钧窑系瓷器与宋代钧窑瓷器,各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以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造型方面,宋代钧窑瓷器所烧造的造型,大多以各式仿古器物为主。

而元代钧窑瓷器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日常器物上。

此外,元钧比较崇尚造型硕大的器物,而宋钧与元代不同。

造型特殊的器物,如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多见于元钧,而少见于宋钧。

胎釉方面,宋钧的胎色较深且胎质较密;

在口沿和足部釉薄处,胎骨呈现出一种“芝麻酱色”,而元钧胎骨色较淡且胎质比较粗松。

宋钧的釉色十分丰富,尤其是海棠红、丁香紫等非常生动。

而元钧比较多见月白色、天蓝色,以及二者相交融的情况,但是呈色略显呆板。

此外,海棠红和丁香紫等釉色元钧也几乎没有。

施釉方面,宋钧大多都是通体施釉且支钉烧造,而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而且圈足内外基本无釉。

装饰方面,宋钧的装饰技法不如元钧丰富。

如元代比较流行堆贴花装饰,而宋钧比较少见。

对于陈文哲来说,他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瓷器。

之所以制作玉雕、石雕、木雕、砖雕等等作品,也不过是闲着无聊。

不过,最近他又找到了瓷器当中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几种釉色。

那就是清代才出现的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等釉色。

其实这些都是从仿钧窑瓷当中发展出来的釉色,所以说钧瓷独特的釉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至今,许多瓷窑均视其为楷模并进行仿制。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用瓷器生产的机构,窑址设在今景镇市。

御窑厂自明宣德年间已开始仿烧钧釉瓷器,而以清雍正时期的仿品最为精彩。

雍正的御窑厂仿制钧窑,它的典型特质是胎质比较厚重。

到了雍正年的时候,雍正的官窑在景镇用高岭土,他没办法制作这么厚的东西,就开始尝试有什么方法。

于是想到用夹心形式,也就是两层胎,从外表看它比较厚,它其实是空心胎。

这种方法今天我们在故宫没有见到实物,但是可以从窑址里看到一些当时的试制产品。

但是这一时期,还是最终成功烧造出了仿宋钧窑制品。

督陶官唐英于雍正十三年,在《陶成事宜纪略》中记录了当时御窑厂烧造的仿古和创新瓷器共计57种。

其中“钧釉”仿内发旧器,除了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驴肝马肺五种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

“仿内发旧器”是按宫廷发往景镇的陈设类钧瓷“旧器”实物仿烧而成。

因而在造型、釉色、支烧方法等方面,与宫廷收藏的官钧基本一致,几可乱真。

有的故意不署年款,几乎能乱真,有的器物外底刻划“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除仿古外,清宫还在新创烧的器型上施以新发明的仿钧釉,形成清代特有的“钧瓷”。

仿钧新紫釉,正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之一。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