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38章

作者:疯神狂想

漆器的制作时间很长,从古到今七千年都有漆器的存在。

我们所熟知的漆器的制作,涵盖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和当代。

比如北宋的一色漆,南宋的雕漆,元至明早期的各类漆器。

数量最多的是明清雕漆漆器,南宋至明早期的漆器存世量较少。

其中一个大类,肯定的雕漆,其中精品像是元代雕漆名匠张成的雕漆重器。

雕漆是在胎体上分层髹漆,待漆层有一定厚度再雕刻漆层形成花纹的一种工艺,漆层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层,形成不同的漆层厚度。

雕漆因制作技艺复杂,品种多样,且雕漆使漆工艺由平面艺术发展成为浮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是品质最高的漆工艺品种,在漆器品种中独领风骚。

且因易于保存,也是存世量最大的古代漆器品种。

雕漆根据漆色和工艺手法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黄、剔绿以及剔犀。

剔红,只是最常见的雕漆品种。

以红漆髹涂在胎体上,在厚漆层尚未完全干透时,先用笔墨画出轮廓。

然后用刀刻出花纹,再将所需纹饰以外的地方剔去,自然使得纹饰立体地突出于胎体平面之上,这种技法就是剔红。

早期的剔红,会在红漆层中加一层或两层黑漆层。

在刀口侧面形成黑线,作为区分店铺的标志。

黑线往往出现在底漆层,或表漆层附近。

这种加黑线做法,在宋至明早期的剔红器中最常见。

剔黑是指用黑漆作髹漆材料的雕漆,常见于南宋雕漆。

宋元明早期的剔红都漆质精良,用朱极鲜。

花叶写实,黄漆素地,不刻锦地,刀法圆熟,藏锋不露。

山水人物纹题材,都是天、地、水锦地为背景。

宋元明早期的剔红漆器因年代久远存世很少,每一件都是稀罕之物。

从目前出土的和传世的漆器看,不论技术还是纹样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得到后代极高的评价。

宋元明早期漆器数量之众、质量之高,令人震惊。

如南宋剔黑绶带牡丹纹菱花式盘,花叶砌叠葱茂,花瓣舒卷自如,绶带轻盈而灵动,羽毛纤毫毕现。

它堆漆肥厚,漆色润泽,气韵生动,是南宋时期的雕漆杰作。

元代雕漆,名家辈出,成就斐然。

以张成、杨茂为代表的嘉兴雕漆,延续着宋代圆润光滑的风格。

他们的作品藏锋清楚,不露刀痕,只是堆漆较宋代肥厚,花纹显得圆润而肥硕,细部却极其精细,富有质感。

花卉纹不刻锦纹背景图案,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

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层次清晰。

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之美感。

以花鸟题材为主的作品,以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

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菊花等。

既有单独表现的,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

元代雕漆分有款和无款两大部分,有款识的全部是针划小字,且都是个人款。

如张成、杨茂、张敏德、钱禄等。

这些针刻款刻得非常浅,若隐若现的。

比如元剔红栀子云雀纹大盘,盘形制周正,髹漆肥厚,隐起圆滑,漆色红润光亮,最主要的是包浆莹润美丽。

“张成造”款从笔触分析应该是后刻款,但漆盘确是元代剔红佳作。

盘原包装还附有一封昭和十三年(1938)的鉴定信,称此盘是漆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

另一件元剔红荔枝花卉纹盘,通体髹朱漆,漆质坚韧,漆层较薄,底髹黑漆,现冰裂断。

盘心梅花形开光,内施双线方格米字锦地,压雕折枝荔枝纹。

长叶舒卷自如,经脉分毫毕现,荔枝硕果累累。

三种不同的锦纹,以模拟大、中、小不同状态的果壳肌理,非常精致。

开光外饰栀子、牡丹、杏花、菊花、石榴、大丽菊六种花卉。

构图疏朗自然,锦地工致细密,给人秀雅清丽的美感。

盘外壁剔犀卷云纹,刀法张弛自若,柔韧有力。

整器造型周正,色泽艳丽,磨工精到包浆莹润。

圈足内缘处隐约可见“张成造”款,但从装饰风格看,更具有杨茂的装饰风格。

杨茂的作品传世较少,目前所知全是剔红器。

特点是“堆漆较薄,雕刻精致严谨,图纹略显平实。

他善用花卉和山水人物,其花卉构图工致细密,小花小叶,穿枝过梗,疏朗自然,秀雅清丽”。

杨茂雕漆,无论花卉或山水,总能给人以风清骨峻、瑞丽典雅之美感,说明作者具有深厚的绘画修养和高超的雕刻技巧。

一件剔红荔枝盘,就完全符合杨茂的装饰风格。

只是锦地做背景装饰,在元代花鸟纹雕漆中极少见。

但主体荔枝图案构图疏朗,小花小叶,如果没有锦地作陪衬,则会显得了无生趣。

疏密有致,这也正是设计者高超之处。

从刻款笔迹看,不像后刻。

到了明早期,此时的雕漆继承元代雕漆的特点,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刀法娴熟流畅。

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

官作漆器的纹样设计和构图程序化、规范化,规整大气,但缺乏个性。

明永乐剔红庭院高士图圆盒,院内虬松参天,奇石林立,亭台楼阁依山而筑,文人墨客交谈切磋。

院外祥云缭绕,碧波荡漾。

远山近石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边壁花卉纹仰覆成对,设计巧妙,繁而不乱。

漆层肥厚,漆质坚硬,色泽温润,雕工精湛圆熟,是永乐时期官作的标准器。

第1922章 剔刻锐利,不见磨工

明中期是指宣德以后至嘉靖以前,这一时期官办作坊出现了停顿状态。

现存明中期漆器以雕漆为多,无论是漆工技法、装饰纹样、漆质颜色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都不具有明早期御用漆器的统一特征和风格模式。

呈现出不同地域的鲜明特点,民间漆器唱主角,装饰题材以花卉、花鸟为主,漆器上未见龙凤装饰。

明晚期嘉靖、万历的漆器以雕漆类剔红和剔彩为主。

雕漆的特点,在于打磨少,锦地细密,用刀较拙重。

明晚期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清早期。

嘉靖漆器,多以长生不老、福寿为装饰主题,花卉和动物成为仙草和瑞兽;

万历漆器,双龙、双凤、祥云、海水江崖成为最主要的装饰主题。

至清中期,除了游龙翔凤,狮子、海兽也成为寓意吉祥的常用象征物。

明嘉靖绿地剔红双龙纹银锭式盘、明嘉靖剔彩双龙福寿平安菱花式盘、明嘉靖剔红凤鹤祝寿纹官皮箱等,无论装饰题材还是制作工艺,都是明晚期的标准样式、官作重器。

特别是“大明隆庆年制”款剔红双龙戏珠纹碗,明代隆庆朝仅仅六年,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传世的隆庆官款漆器,目前所知不超过10件,弥足珍贵。

清代的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风格,在雕刻技艺上,继续保持运刀如笔的手法,显示出锋棱美。

但清代的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力求精细、细腻、真实,漆层越来越厚。

浮雕的层次和力度空间渐渐增强,锦纹越来越讲究,变化甚多。

刻工越来越细,景深越推越远,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给人过于纤巧、零碎,流于繁琐的感觉。

清早期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雕漆器,清中期漆器特指清乾隆时期在宫廷主导下的漆器。

也包括受其影响的嘉庆时期漆器,也特指乾隆风格漆器,雕漆是最主要的漆工艺品种。

清中期以后雕漆衰落,雕漆水平大不如前。

据故宫博物院对清内府档案分析推测,清代宫廷雕漆制作始于乾隆三年,最初由造办处牙雕工匠雕刻漆器。

乾隆四年以后基本上发样至苏州制作,再送回宫中刻款。

除了苏市之外,扬市也是雕漆的重要产地。

扬市擅长仿古风格,多以山水人物题材。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市,苏市雕漆作坊停产。

清中期雕漆的特点在于器形多变,大量运用文学意象,纹必有意,意必吉祥。

漆色鲜红,刻工精细,纹饰繁复,制作严谨。

清中期雕漆,是曾在斋漆器收藏最主要的品种,数量多,品质高,本书仅精选了其中很少部分。

清乾隆剔红海八怪梅花形捧盒、清乾隆剔红双龙宝盒、清中期剔彩祝寿图琮式盒、清中期剔红海水游龙纹提梁匣都是乾隆雕漆的佼佼者,在故宫都能找到相同的器物。

特别是清中期剔红海水游龙纹提梁匣,做工精美,匣内茶盏等都是金胎剔红,配套茶具基本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除此之外,雕漆中还有一种具有特别风格的品种。

元至明早期雕漆,剔漆少,纹饰密,黄漆地微露,不论漆色及刀法,着重表现漆器的红润圆滑。

这类风格的雕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剔刻多,漆器表层被大面积剔除,只留下纹饰顶部脊锋,显得精细纤巧。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