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98章

作者:疯神狂想

体型小的石花几多为一对,放置于庭院中间;

但这款石花几体型较大,这款石花几的主人,想必将其放置在庭院中单面靠墙站立。

细看该石花几,雕刻精美,石雕正中间刻有两只麒麟,两边以缠枝莲花散开,麒麟下面则以蝙蝠纹作底。

两侧的支撑石块也不闲着,均被凿上了老虎、喜鹊以及祥云。

边上更有雕花设计,均寓意吉祥如意。

该石雕图案丰富,凿刻功力深厚,可谓庭院器中的重点,石花几中的“花几王”。

最重要的是这也是古董,最少也有着上百年。

陈文哲仔细查看了一下,根据其上的纹饰,也能大概断代。

毕竟不管是什么年代,都有着时代的特色。

比如这花几,从纹路的精致与器型判断,这款石花几出自清朝嘉庆年间,放在如今也是上上品。

就看这一件庭院石器,可想而知其曾经的主人家,拥有多么雄厚的财力与地位了。

这块石花几,放置于庭院中,上面亦可放置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景,石雕在这装饰与呵护中透露出绿意与生机。

当今社会,拥有宽敞庭院的房子越来越少,中式风格更是少见。

能拥有宽敞的空间与相符的风格放置该石花几的庭院,恐怕也难以复刻古代大户人家庭院的辉煌与灿烂了。

当然,这些石雕虽然很多,但是肯定没有石狮子数量多。

现代人可不是古代人,古代人摆放石狮子还需要身份等级,现代人可以说只要喜欢的就可以在自家大门口摆放上一对,而且不管大小,不管形制。

第1863章 一切事物都让位于岁月,只有文化不朽

现代社会之中,石狮子到处都是,但是能够做好的不多。

就像陈文哲眼前的这家石雕厂,肯定是雕刻石狮子的高手。

可以说,石狮子是这里的石匠们,为顽石赋予“生”机的典范。

挺立的胸膛、朝天的头颅以及威严的神情,厂内一尊被人们称为“石狮”的石雕格外抢眼。

这是一尊被称为“朝天吼”的石雕,出自宋元时期。

其实,古代流传下来的每一件石雕作品,都凝结着匠人们的智慧和对其所处时代的审美。

无论是对世俗人物,或是自然中动物与花草的刻画,都十分讲究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契合。

古人试图通过赋予顽石以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间事物的看法与感受,从而获得心灵的从容与豁达。

这件朝天吼的雕刻,便说明了这一点。

细看这款朝天吼,雕刻的纹路顺着石头的纹理而凿。

朝天吼背后的毛发及尾巴处有金色的纹路,就像金发般亮眼,石雕的回旋更似卷毛,整块石雕尽显朝天吼毛发之厚实。

此外,朝天吼胸前圆形的石头纹路,像是一块彰显身份的胸牌,一旁雕刻的火焰纹更显示了朝天吼的地位与气势。

在古代,朝天吼基本是一对制作,一个头部朝外望,意为“望君归”,一个头部朝后宫,意为“望君出”。

朝天吼实则有守望的寓意,华表柱顶之朝天吼对着天咆哮,也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的象征。

而这尊朝天吼,在历经岁月沧桑后,已与另一尊分开了。

其虽稍有残缺,但气势依旧,整体也如图中所示,它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收藏价值极高。

原来陈文哲就遇到过昭陵六骏的拓片,没想到这一次走进一家石雕厂,却看到了这么多珍贵的古代石雕。

陈文哲喜欢收藏,只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或者说有着一定的技术水准,他都喜欢。

收藏,既是怀古的情怀,又是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延续。

陈文哲认真品味着他的每一件石雕收藏品,从小到大,从高到低,件件作品均透着中华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更折射出一个收藏者与众不同的热爱与执着。

从此陈文哲能够看出,这家厂的老板很有水平。

因为收藏古代石雕,不只是想要窥见历史的庄重宏伟、大气磅礴,更因石雕的高古沉雄,是流动的史诗,是文化的保护珍藏、并肩传承。

这里可是石雕厂,人家肯定是不缺传承的。

刚才陈文哲欣赏了古代的珍贵石雕,也看到了现代的庭院石雕,更是看了普及的石狮子。

现在,他看到了一些仿品,比如著名的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我国雕刻史上的瑰宝,一方面因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也因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现实题材作品。

20世纪初,鲁大师在长安讲学谈到“昭陵六骏”时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所以这里除了六匹马,还有其他的狮虎豹等等。

比如一件石辟邪,应该是仿的东汉作品,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

还有石虎浮雕,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

当然,如果只是这些东西,陈文哲还不能叹为观止。

主要是人家真的有艺术水平,那么从哪里看出来呢?肯定是要看仿制的魏晋石刻。

魏晋南北朝以墓志为介质,多表现日常生活。

主要艺术价值肯定是字体,各种名人字体都有,之前陈文哲看到的石雕、碑刻当中,就有不少精品。

但是在这里,却不止是石刻,还有砖雕。

像是东汉舂米画像砖,这是墓室内装饰图像。

这块汉砖高25厘米、宽39厘米。

汉代加工谷物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以外,先后出现了脚踏碓(“践碓”)、畜力碓和水力碓。

有这些工具帮忙,劳动强度逐渐减轻,而舂米效率却大大提高。

脚踏碓,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

当然,这里主要是石雕,而一幅大型浮雕,又一次让陈文哲叹为观止。

只是稍微细看,陈文哲就知道,这是仿的隋安济桥石栏板。

这东西是在1952年北河赵县安济桥址出土,长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雕龙。

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

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

像是这种长大两米多的时刻,这里还有不少,比如一幅浮雕武士。

这是仿的后梁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墓室装饰图像。

它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

他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

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刚才的砖雕,还有这副武士像,都是出自古墓之中。

像是这样的东西,这里还有一些,比如仿制的南北朝时期的墓室门楣。

这是一幅石券门,由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

门无轴,不开合,是嵌入门楣内的。

门楣两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莲蕾童子,门柱上部浮雕孔雀。

这应该是永固陵石券门,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

像是这样的石刻碑石,几千年过去,肯定还能流传。

这些石刻文物,在这样简单而有规律的黑夜白昼的交替过程里,上演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当一切事物都让位于岁月,一种文化不朽,一件件石刻上的铭文,斑斓了历史长河,以不同的方式万古流芳。

第1864章 金石不朽,贞石永固

刀,从石头的躯体上,雕刻出一个又一个躯体。

每一个躯体,都不同于前一个躯体;

每一个躯体,都充满了庄严的想象;

每一个躯体,也都是栩栩如生。

如果从这些想象的躯体里抽出一个又一个时刻,那么从这一刻到那一刻,真难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蜕变。

当热情凝固,当心血费尽,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成为一具具精美的石刻,石头就不再是石头。

放下泥土,立地成佛,比普通的生命更有非凡的生命力。

石头有了魂灵,足不出户,就能万古流芳。

《国家宝藏》第三季描述我国古代石刻时说:“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却沉淀着我国人内心最重要的文化血脉!”

诚然,冰冷而坚硬的石头,更能表达人们最柔软的心灵和最热烈的情感。

金石不朽,贞石永固。

石头坚硬的质地,决定了古人往往将最重要的事情以石刻来表达。

对祖辈的追思、对后辈的嘱托、对伟人的颂扬、亦或对宗教的信仰等。

我们的文化、审美、精神力量也凭此不断传承、发扬,愈加弥足珍贵。

而在这一家好似不起眼的石雕厂,陈文哲看到了太多珍贵石雕。

走在这家工厂之内,居然没有见到几个人,他反而更像是走在一家博物馆,或者是一座碑林?

“这是根据西陕汉唐石刻博物馆,仿制的石像?”

西陕汉唐石刻博物馆,是一座为石刻艺术为主题的国家三级博物馆。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