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73章

作者:疯神狂想

第1826章 歪嘴于,古铜张

修复一件青铜器之后,既然需要做锈,那么在修复的过程当中,肯定也需要去锈。

青铜器的锈,按其形态来分大致有发锈、釉锈、贴骨锈和浮锈数种。

发锈膨胀,釉锈硬脆,贴骨锈依附地子,浮锈松散,对于青铜有害锈,一般都用錾子或刻刀剔净。

然后用粘合剂调颜料,封密起来。

其它的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方法,一般胎身已经膨胀起的发锈不能除去。

铜器上的锈,一般先用刻刀小点锤敲敲、震震、拨拨、刻刻来剔落。

而后可用酸梅泥、红果泥糊敷,用以使锈松散,再用刻刀拨剔以去锈。

这样去锈不伤地子,铜器纹饰清楚。

对于商周青铜器,除去水银浸地和翻铜地的青铜器,可以用碳酸铵来除锈。

醋酸水涂液也可以去锈,但是一定要严格控制。

对于商周春秋的铜器不能泡,否则会使铜器失去美丽的外观都变成红砖色了。

这种方法适用于硬质铜锈的器物,如水银浸地、黑漆地、绿漆地等铜器。

此外,还可以利用化学试剂除锈,化学试剂要根据铜器锈蚀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最后,为了保护青铜器,可使用蜡封。

我国古代青铜器是几千年前的历史遗物,经过地下理藏,遭到自然界的腐蚀破坏,出土的铜器往往是破碎和残缺不全的。

因而大多数的青铜器都经过番修复工作,以利于它们的长期保存,更好发挥它们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个完整的文物修复过程,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研究器物的时代特点、造型艺术、铸造工艺,成为近代铸造工艺的重要借鉴,因而修复工作是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源远流长。

宋代金石学,带动了这种技艺的兴起与发展。

之后逐渐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术流派。

这种技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

当然,这些技艺一般都带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包含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等十余个步骤。

这些工序,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陈文哲之前学到的修复技艺,主要是来自大海市,因为他主要生活区域就在那边。

他看到的被修复的古董,都是出自大海地区,自然就学到了那里的技术。

而且他学到的这种技术,还是出自名门,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宫造办处。

早在新华夏成立之前,大海地区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水准,已在全国享有盛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的古铜局,其中有一位名为“歪嘴于”的巧匠,为宫中修复和仿制了许多古铜器。

其弟子张泰恩继承衣钵,被世人称作“古铜张”。

1919年至1937年间,张泰恩前后共收11位弟子,7位出师后自立门户。

其中王德山修复技艺最为精湛,他在鼎盛时期将手艺传承给了徒弟王荣达。

王荣达出师后,来到大海市为古董行修复青铜器。

他极有天赋,对青铜器纹饰和形制研究至深,修复造诣极高,对技艺环节多有革新和完善,在业内颇有名气。

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之所以能在解放前的大海孕育与发扬,得益于当时这座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地理和文化优势。

当时,大量的珍贵文物与相关人才汇聚于此,使文物修复行业得以蓬勃发展。

新华夏成立后,各行各业都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大海博物馆于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是国内首批组建文物修复和复制团队的文博机构。

通过招贤纳士,将流散在民间的修复能人巧匠汇聚一堂。

“古铜张”第三代传人王荣达,作为业内高手之一,于同年被聘入上海博物馆。

自此,他成为技术特色鲜明的打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的第一代创始人。

这么算起来,陈文哲也算是“古铜张”的传人,而且肯定是嫡传,只不过他是没有过明路的传人,算是偷师学艺。

这也是陈文哲第一次系统性的,学习到古董修复技艺。

大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主要包括清洗、除锈、矫形、拼接、刻纹、翻模、铸造、配缺、打磨、作色、做旧等十余道工艺环节。

每一道环节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材料,使文物的寿命得以延长。

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掌握青铜器本身的器形纹饰特点、历史流变发展和制造工艺技术。

在深研原器的基础上对所有工艺反复磨炼,全面掌握。

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氛围中成长的修复师们,不仅以完整的技艺传承为天职,更以前辈们的钻研精神为楷模,力求改进完善每一个环节。

而陈文哲就是学到了他们最终成果,因为也只有最好最顶级的技术成果,才能用到最顶级的古代青铜器之上。

陈文哲学到的工艺,就是出自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之上,那是一件奁。

之所以记起这件东西,还是因为此时是在青铜镜博物馆之中。

那么青铜镜博物馆,又跟奁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大了!

奁,是指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

由于当时古代女性梳妆打扮用的镜子,是青铜制作而成。

为了防止在空气中氧化发黑,所以把镜子用盒子装起来。

因为镜子是梳妆的必备用品,所以也会把有梳妆功用的奁称为镜奁、或镜匣。

最早文献记录奁的资料,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

“镜蔹。《离监》切音廉,本作奁。”

作注为:“镜匣也。”

奁作为女子的梳妆用具沿用千年,其形制和装饰也随着当时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发生着演变。

不同形式的奁盒,从一个细微的角度,为我们演示着不同阶段的审美意识及社会观念。

特别是这件青铜奁还是西汉时期的,还有,这件青铜奁是锡与铜或铅铅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模范铸造而成。

第1827章 顶级手艺,千差万别

青铜奁是我国古代西汉时期贵族生活的见证者,千余年的埋藏,如今重见天日。

青铜奁上精美的图案,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从侧面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社会的背景以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所以,保护青铜奁的意义,就十分重大。

青铜奁是当时的实物资料,它让我们看到西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诸多内容。

因此如何保护青铜奁,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么一件重要文物,损坏了,自然要想办法修复。

在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与原则中进行,青铜器保护性修复。

根据国际修复理念和我国的传统修复理念相结合,对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

保存环境控制控制环境,对于青铜器而言,也很重要。

干燥的环境保存,是器物安全稳定的前提条件。

如果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以下,温度在18℃~24℃,无氯环境中,其内部结构是相对稳定不发展的,其锈蚀不扩散蔓延。

在这里,就又一次涉及到除锈。

青铜器的铜锈,因为环境不同,需要除锈的情况也不同。

很多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或出土后放置于不适宜的保存环境中,接触到含氯的可溶盐类及水分等物质,逐渐形成腐蚀锈层。

所以,这个时候去除的是有害锈,也叫粉状锈。

这种锈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形成盐酸,不断腐蚀青铜器。

而且反复反应,对器物有致命的伤害。

这时,就应予区别性地保留与清除。

陈文哲手中可是有好几件重宝青铜器,更是接触过各种青铜锈。

自然很清楚,青铜锈可分为有害锈与无害锈两种。

他更加清楚,青铜器在地下水与泥土埋藏中的影响,器物表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

从而生成了一层保护层面,使青铜器不会继续腐蚀机体,增加了青铜器沧桑感,是年代久远的标志,这是称之为的无害锈。

所谓有害锈也叫粉状锈,这种锈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形成盐酸,不断腐蚀青铜器,对器物有致命的伤害,俗称青铜病,必须彻底清除。

清洗法陈文哲也研究过,就是把青铜器放在装满蒸馏水的容器中进行浸洗。

这样可以清除文物表面的泥土,同时还能溶解出可溶性无机盐。

再就是工具法,根据器物锈蚀情况不同,选用各种工具。

常用的有羊毛刷和刻刀,医用手术刀等工具,在放大镜下直接操作清理。

先从由软到硬、再由轻到重逐步清理。

适用于器物表面的粉状锈,操作简单,上手快,方便灵活,当然也可能划伤器物表面。

使用工具的方法之中,自然也可以加上喷砂法。

喷砂是运用喷砂机,压缩空气的气压,从而带动喷砂的沙粒,喷射到文物锈蚀的表面,使锈蚀层产生摩擦,除去锈蚀层。

喷砂机工作效率高,但喷过后的文物表面比较粗糙一些。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