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71章

作者:疯神狂想

再用皮革边角料的毛面蹭光,这样做的效果较好。

为提高古铜色表面的防蚀性、抗变色性能,抛光后的器物可浸涂清漆,清漆中加入少量苯骈三氮唑(铜缓蚀剂)。

第六种方法是一种目前所普遍采用的比较简单、效果较为理想的化学作旧方法。

第一道工序是先将氨水和碳酸铜按90:10配制。

注意该液要选择合适的容器放置,可长期连续使用。

最好选矮缸或瓷坛,口沿要大,便于放入形体各异的器物,又要便于用塑料布捂盖封口防止挥发。

一般铜器在溶液内浸泡一昼夜,表面即为黑底子。

如需生些蓝锈斑、绿黄、绿蓝色漆古,可用绳系着在容器内悬空,薰上8小时左右,便可自然生出蓝色锈斑。

如锈斑不理想,可适当延长时间。

但时间不可过长,随时观察,满意即刻取出,用清水漂洗掉浮色后晾干。

第二道工序是用油画用嘴喷子,吹喷一层快干稀清漆。

或用稀虫胶漆喷涂表面,罩满为宜,但不要太厚,太厚则漆的质感影响效果。

漆膜干后,即可做土锈。

将氯化铵等化学药品,拌入稀泥浆内,稍放入些食盐。

把器物在泥浆里涮一遍,放在潮湿处或用湿麻袋片捂盖一天以上。

泥浆变为土绿色,晾干。

用尼龙鞋刷将干浮土刷掉,表面留下点点粉状干锈和灰黑底子,脱落地方,层次感很强,而且看上去自然。

此时还要喷涂一层,稀清漆或虫胶漆。

漆干后用旧粗布、皮革毛面在表面反复擦磨,或用玛瑙压子碾光,便擀出漆古的光泽效果。

如修复补配,对照原物做一些红漆古、绿白漆古等底子。

作土锈前,局部对照原物该处色泽,用漆片(虫胶)汁调拌色汁(色汁调法后面将详细介绍)。

用豆包布(粗稀薄棉布)包扎成棉团拓包。

蘸色汁墩在器物上,快干清漆罩面后,用旧布擦磨出光泽。

再做上土锈(土锈作法同上述),即能做出逼真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采用铜末法做表锈。

即将锉刀锉的铜末(粉)放在薰药里(见第一道工序),稍加点硝酸调好,用毛笔涂在器物上,湿麻袋片捂盖;

铜末和药液逐渐起化学反应,器物表面呈绿锈状,观察生锈到满意为止。

此法对薰杂铜,效果尤佳。

操作中注意浸泡、薰的时间不要过长。

放入几天不管它,物件会泡的糟脆,一动即碎。

尤其是胎薄、件小、有小孔、条缝等器物更要备加注意。

铜器、铁器的补配,锡铅锑合金、玻璃钢、石膏等胎质的表面作旧均采用这种方法。

主要材料是用较稠的虫胶漆汁,拌合多种矿物质颜料,层层点拨锈色的一种方法。

先作皮色,再用“点泥法”做凸起的锈斑。

主要颜料有砂绿、洋绿、品绿、群青、章丹、红土子、松烟、银珠、太白粉、地板黄、石黄、金粉等20余种。

作旧前先将胎质表面打磨光洁,用毛笔蘸三氯化铁水溶液。

该物为块状黄色药品,先用水泡成液体装在瓶内,有腐蚀性,注意不要溅在衣物上。

在器物表面涂抹,抹后当即变黑,用清水将表面浮液冲洗掉后晾干。

干后涂一层漆皮汁,增加表色的附着力。

颜料先用小研钵研细,用小碟调色。

第一道色,先在碟中放入适量砂绿。

配上少许群青和太白粉,倒上漆皮汁调成浅绿色。

用毛笔在器物上反复涂抹几遍,颜色要满涂、均匀。

注意涂一遍干后,再涂第二遍。

然后配灰白色汁,主要以松烟配少许太白粉。

用牙刷蘸汁,一手拿牙刷,一手拿小刀拨动牙刷,将锈色弹拨在器物上。

以此同样方法配竭红铜色、蓝绿色、土黄色汁。

总之对照原物的底子及部位,蘸上色汁散点弹拨。

一种色拨完,稍微干燥,再喷射另一种锈色,色与色之间要相压自然。

弹拨的锈色晾干后,即行蹭磨。

第1824章 修复复制,加固做旧

做上颜色之后,颜色也需要处理。

颜色的蹭磨,大致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用400目细水砂纸,蘸水蹭磨;

另一种方法是,用棉球蘸酒精后,用手捏出酒精。

只要棉球湿了,在拨出的皮色上轻轻揉蹭;

再一种是用清水拌细泥,用旧布蘸泥糊在表色上揉蹭一遍,用清水冲洗掉泥,干后用尼龙刷蹭出光泽。

不论哪种方法揉蹭,力量要适度,不可用强力。

颜色上好了,做旧了,最后还需要做土锈。

这种一种传统作旧的方法,也有好几种方法。

最常用的应该是“点泥法”做锈斑。

将事先准备好的细土,用清水调成糊状。

用牙刷蘸上调好的稀泥,用小刀刃拨动牙刷,使泥占弹皮色上。

参照原物锈层的脱落状况,使泥呈片状或点状等不规则形状。

待稀泥风干后,再根据原物表面锈的颜色,作粉状锈主要用砂绿,少许群青和太白加入细石英砂,漆皮汁要稍浓稠,用同样方法弹拨上去。

拨过颗粒状锈后,再散拨些红色、黑色、蓝色的色斑。

色层干燥后,用软皮刷蘸水轻轻刷洗,将稀泥洗掉。

拨上去的泥块、泥点脱落处,露出了已做好的底层皮色。

没有泥点或泥片的小局部,留下了拨上的锈斑,成为凸凹不一、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锈斑(粉状锈)。

“底子”如再经精细蹭磨压光,效果更逼真。

除了这种方法,还有第二种方法,就是图案沥粉。

有些器物,如秦铜车马的车、辕、门等,要做出凸起的复杂图案,复制时要做凸的线条。

具体可采用传统方法,塑料袋内包胶粉。

扎口处绑一个“粉尖子”,用铜或铁皮做成似毛笔帽状的尖筒,尖端孔径应按线条宽窄而定。

胶粉按胶水、土粉、太白1:1.06:1.06配制。

加少许光油调合,按沥线的颜色可加些颜料。

土粉子、太白颜料均应研细。

胶与水的配比为1:5,春夏秋三季为1:7。

沥粉时手持胶粉袋,象挤牙膏似的将胶粉沿事先勾画图案线,从粉尖子里挤出。这类似制奶油蛋糕表面的堆花的方法。

挤出胶粉,粘在铜器表面,堆成直的、弯的、凸起线,构成图案。

修复一件器物不能盲目地动手,要做过细的工作,修复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如大海博物馆所藏“寓鼎”,鼎上原有的铭文几十年前就已定论。

在解放前的《三代吉金文存》、《贞松堂集古遗文》都有著录。

修复时发现了五行铭文下端,字与一般铭文不同。

除锈后,五行下,各多出现2-3个字,共14个字,推翻了考古界过去解释的内容。

又如大海博物馆原收藏的大鉴,40年前曾经修复过,至今锈色变了。

近年来重新修复时,在原覆盖的锈色下发现了铭文,对补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再一点,修复前对铜器上的附着物一定要注意保留。

这一次陈文哲看到了那面被修复的青铜镜,这也是他来这里的目的。

也是在这面青铜器之上,他看到了最顶级的修复工艺,当然,还有复制工艺。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属于故宫博物院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整形、拼接、补配、粘接(焊接)、加固、做旧等工序。

有时还会涉及去锈、烫蜡(表面封护)等工作。

复制技术包括制作模具、翻模铸造、錾刻花纹、打磨做旧等工序。

我国青铜器的修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应该说从青铜器一经问世,就有相应的修复技术产生。

春秋战国时,就有赝鼎的故事。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日赝也,鲁人日真也,……”

这这本《韩非子》的内容,可证在春秋战国就有青铜器伪造之说。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