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66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应是辨别仿古镜,与真镜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仿镜质地,不如汉唐镜。

宋仿的质较软,黄铜质,黄中闪红。

金仿镜一般比仿宋镜铜质略泛黄。

明清宫廷仿镜虽然是黄铜质的,但明仿镜黄中闪白,清仿镜黄中闪黄。

再就是品相有异,因为合金成分的变化,带来的质地和色泽的不同,也必然影响到铜镜的优劣。

宋金信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线条粗放,显得板滞。

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汉唐精致,也汪如宋镜,这与日月明清仿镜含锡量大大减速低,含锌量大幅度增加有关。

当然明清仿镜也有很好的,这个什么时候都是一样。

最主要的是形制不同,铜镜虽然一般不大,镜背面积小。

但在这一小块天地中,各时代的匠师在纹饰、铭文、外形、划分纹饰的圈带、边缘、钮、钮座等各个方面花样翻新、极尽变化。

对比不同时代的各部位的特征,掌握哪怕是微小的变化,也是区分真镜与仿镜的重要方面。

仅举几例:宋仿唐菱花形、葵花形镜,唐代此类镜均为入出形,而宋代多六出形,即使是八出形,唐宋弧边曲度也不尽相同。

金代仿镜中,不管仿哪能个朝代,如果有錾刻的官府检验的文字和画押,便极易辨明。

明清仿镜镜缘直齐、棱角分明,钮的差别较大。

明代银锭钮居多,明清钮顶平且面积比宋元仿镜大得多,还多在平顶上铸出铭文。

除了这些有所区别,再就是增加内容不同。

在用原镜摹本仿照制模时,当时匠师又加上一些纹饰和铭辞。

一般来说,所增加的图纹和铭文,在内容及形式上,虽然随意性很强,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律。

但从许多仿制镜增加的内容看,增加铭文的占绝大多数。

而这些后加的铭文,最多的又是那些铸镜作坊、店铺和匠师的名号,极少数应是铜镜使用者的姓名。

从增加铭文所在位置看,大致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视原镜的纹饰内容而定。

原镜只有纹样没有铭文的,增加的铭文多在纹的一处或二处地方,压住了原纹饰的一部分。

原镜内区为纹饰外区为铭文的,增加的图文有的放在纹饰内。

原镜没有纹饰仅有铭文的,如果是单圈带铭文镜,增加的铭文则加在原铭文圈带中。

如果是二周圈铭文的,增加的铭文一般加在外圈铭文中。

粗略地统计一下,增加的铭文有:宫、陈、孙、笪、曹、李、吕、赵、马等。

其他还有祁家、曹铺、孔记、吕造、马青、鲁家造、张家造、李泰山造、李铺青铜、假充李镜真乃猪狗、祁家包换青铜、谢少塘造包换青铜等。

这些增加的内容,有的极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蔽。

本来镜子是一个平面,面积不大,可一览无遗。

但有时因纹饰复杂和模糊,未深加注意,以至某些重要的着录中也出现失误,将后增加内容的仿制镜子定为原时代镜子。

既然仿制的古铜镜这么多,而且各个时代都有仿制,那么铜镜的鉴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辨别古铜镜的真伪,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

古代的铜镜传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

所谓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变乱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

古代,墓葬必用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均受有水银的染变。

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自不相同。

有银色的、有铅色的。铜镜的质地晶莹,又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

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其铜质复杂,则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

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其半日久酿成青绿,其半净者,乃染水银,故一镜之背二色间杂也。

第1817章 听声看形,辨锈闻味

古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

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遂变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等几个方面,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

听声就是通过敲击铜镜所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

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除了声音上的辨别外,“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方面。

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

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

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除“看形”外,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

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

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来辨别。

仿制品的铜镜,将其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

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

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

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里所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除了这些辨别方法,再就是听声。

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

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

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

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不管是什么样的青铜器,辨别真伪都是那么几种方法。

除了听声,就是看形。

观察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

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

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

再就是辨锈,这个在青铜器上辨别真伪尤其重要。

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

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

当然,这个看锈的方法实在是太多,因为仿古做锈的手法更多。

这个陈文哲之前鉴定过那件青铜卣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也系统的学习过。

在青铜镜的鉴定之上,那些作假的手法,鉴定的方法也是想通的。

而不同的,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像是闻味。

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

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等一系列的鉴定手法全部用上,鉴定出来了真伪,接下来就是判断古代铜镜的价值。

铜镜是古人用来妆饰理容的一种生活用品,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收藏到称心如意的铜镜呢?

其实,要判断古代铜镜的价值,可以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简单八个字来进行。

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

而只有精品佳藏才能成为大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升值潜力也最不可限量。

因此很多藏家都认为,判断一面铜镜的收藏价值,一般可从以下四点考虑。

第一,艺术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金壳、银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

第二,品种稀少,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证明了足球起源于华夏;

第三,保存状况好,由于铜镜埋藏时间较长,锈蚀程度越小越好;

第四,纹饰的清晰度是关键,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

鉴定出真伪,判定了收藏价值,得到了铜镜,那么怎么保养铜镜,就又成为了一个问题。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这一点陈文哲肯定想不到。

但是,他现在是在一座青铜镜博物馆之中,而且全都是仿古铜镜。

仿制的太好,也是需要保养的,毕竟这就算是仿品,其价值也很高。

这样的仿古青铜镜,自然是需要好好保护的。

特别是做出来的锈色,肯定要更好的保护。

青铜古镜上的锈色一般应尽量保持原状,因其大多为无害锈。

如果是真品,有时遇到古镜锈结成块,而无法辨认币文时,或存在有害锈迹时,就需要除去锈迹。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