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52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也是这里竞争那么激烈的主要原因,实在是在这里,三五人就可仿制青铜器。

看到一家名叫“夏商周古铜精艺”的店铺。

这就是一家,很明显的农户经营的一家临街店铺。

走进二十多平方米的前厅内,四周的展架、中间的案台上,甚至在地面上也堆满了做好的青铜器。

此刻,店里有两人正在前厅的后门处,调制制作青铜所需的石蜡。

而门后的一个小院,就是他们制造青铜器的“工厂”。

在这里,他们正在使用失蜡浇铸法,铸造青铜器。

制作青铜器要先仿照实物或图片,制作模具以及蜡模。

这个蜡模是由石蜡原料做成,也是产品的最终模样。

所以蜡模的造型和精细度,相当重要。

接着在蜡模的外面抹上厚厚的石膏泥,蜡模就被包裹起来,然后放在炉中烘烤。

这个过程中,石蜡就会慢慢融化,被外面硬化的石膏所吸收,从而石膏里面形成一个有造型的空洞。

最后一步是将熔化的铜、铝、锡等金属液体,从之前在石膏上面留出的孔洞浇铸进去。

待冷却后将多余的部分锯掉,经打磨处理,就形成青铜器。

此外,为了呈现出土青铜器的美感效果,还可以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青铜表面进行做旧处理,最终形成青绿色的青铜器模样。

用这种方法,制作青铜器并不复杂。

在这座院子中,一口铁锅、石膏、熔铜炉、石蜡等,就是制造青铜器的主要工具。

店主人一家三口,就是全部工人。

也就是说,这家只有三个人的农户,就是烟涧村一个典型的家庭作坊。

在烟涧村的青铜器街上,像这样三个人的作坊是比较小规模的,通常的家庭作坊中有四五个人。

有些较大的家庭作坊,还要再雇上几个工人。

只不过,哪里都是一样,高超工艺都是不外传的。

在这烟涧村,虽然几乎每家农户,都能自己独立做出青铜器出来。

但是由于每家的手艺和工具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出来的总是层次高低不同。

蜡模是青铜器造型美观与否的关键,生产蜡模要有一个最初的原始模型,通常是仿照古青铜器的样子,用石蜡人工雕刻出来的。

第1796章 仿古工艺,源远流长

在当地,有的农户自己不能做出所需要的原始模型,就会向其他有这样雕刻手艺的农户购买。

根据大小不同,要几百元不等的价格。

就比如刚才那家店铺之中,正在做的一款青铜器,其原始蜡模就是向其他农户手里买来的。

在烟涧村,虽然有一些专门靠出售原始蜡模生活的人,但是更多的农户还是靠自己来制作蜡模。

这是因为有着多年制作仿古青铜器历史的烟涧村,很多人有这样的手艺。

他们将制作精美的蜡模,用于自己家作坊的生产,并不公开出售。

这也使得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更具市场竞争力。

这是其中一个技术关节点,另外就是仿古工艺。

做锈是仿古青铜器最难以掌握的技术,也是最能显现出各家工艺水平高低的技术。

在这个地方,只有做的稍微大点,好点的公司、店铺,才能掌握着做锈所需的化工原料的配方。

这种工厂里的工人并不掌握,他们只知道如何铸造青铜器的技艺。

这样的工厂之中,往往一些技术员,最多也就是掌握一部分配方,以便当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能够有个帮手。

当然,这个配方也不会落在纸上,只存在他们的脑子里。

同样,在一些家庭作坊当中,工艺传播也只局限在很小的亲属范围内。

如果作坊规模较大,入行时间也较长,那么家里人加上雇佣的几个工人,一共有十来个人制作青铜器。

由于很早就从事青铜器的制作,几十年下来就会摸索出了很多制作手艺。

如果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那么从小耳濡目染,也就会对青铜器工艺比较熟悉。

其家人通过购买一些青铜器书籍,看到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造型,就进行仿制。

不仅是在外部造型上,也包括比较复杂的诸如镶银的技术,也慢慢摸索出来了。

凭这一点手艺,其产品相对比较有特色,卖价也比较高。

当然,亲戚之间,也有互相传授的。

虽然这些青铜器的工艺技术不是机密,在很多资料中也能查到。

但是就家庭作坊的生产者来说,对于很多细节方法也还是难以掌握。

而在村里面,彼此对于工艺技术还是比较保密的。

只有一些亲属之间才能互相传授,一般朋友之间最多只是做一些提示,能否掌握就要看自己的悟性了。

物以稀为贵,只有少部分人掌握的时候才能赚钱,做的人多了,互相压价,反而都挣不到钱。

这一点世人的想法一样,都是各自保密,准备将青铜器仿制,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做下去。

对于这些隐秘,陈文哲看的十分清楚。

他更加清楚,文物仿制,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文物仿制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宋代,当时由于朝廷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并且官员俸禄丰厚,由此催生了一批文人雅士对古玩的追求。

在那个附庸风雅为时尚的年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

第二次高潮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文物仿制集中在名人字画上。

可以体现当时“盛况”的是,乾隆皇帝当时也收藏了不少书画赝品,并将其当为真迹,做了御笔题跋。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晚清到民国时期,当时民间匠人们大量复制、仿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达到了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的程度。

第四个高潮,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各种文物仿制作坊和工厂,在各地尤其是传统的历史文化省份。

他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仿造的文物品类也是五花八门。

并且,在一些仿制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实现了文物仿制链条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和分工化。

南河是全国仿制文物的集散地,但在其他省市,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文物仿制或者作伪市场。

比如景镇火车站附近的樊家井,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

当地人的仿古瓷器窑厂,从装备上来看,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科研单位。

从陶土的配方、泥胎取料、瓷器成型以及彩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烧制方法上,完全依据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地根据标准来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窑厂采用柴窑烧制,每烧一窑瓷器,至少要消耗四卡车松柴,耗时20多个小时。

一般情况下,一柴窑坯子只能烧成一两件瓷器。

因此,这种高仿品造价十分昂贵。

元明清“官窑器”的卖价一般不低于20万元。

在川都一些小巷中,总能看到一幅幅张大千、徐悲鸿的字画。

这些大都是仿真画,其仿制方法也是千奇百怪。

例如使用茶水熏蒸,也就是将字画挂在墙上,屋内再放一口装满茶水的大锅,大火煮茶,用茶水蒸发出来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

还有一种方法,专门弄来蛇虫鼠蚁来撕咬书画新作,有人看到书画上有被虫蚀食的痕迹就以为是真品。

目前,高科技手段也已经被运用到了文物仿制上。

例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能够和原物一模一样。

采用硅橡胶翻模技术,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

这些作品虽说做出来有点刻板,或者说是没有灵魂,但是它们真的逼真。

这一次过来南河,陈文哲是真正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仿古工艺。

特别是对于古铜镜的仿制,他现在也算是摸到了一点门道。

相比其他青铜器,我国古代的青铜镜,有一些的技术,真的是能够惊掉现代人的下巴。

他此次过来寻找的一面镜子,就是一件至宝,算是国内最为神奇的古青铜镜。

这面汉代“魔镜”,被誉为古代“黑科技”最高巅峰,至今无法复制。

就是在这种青铜镜之中,很可能藏着一些传国玉玺的信息,这是他找到的一些传国玉玺的蛛丝马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幸亏南河仿青铜第一村很出名,让他知道,在很早以前,这里就曾经出土过一面铜镜,而且是损坏的。

第1797章 以铜为镜,穿越古今

虽然得到的信息不多,但是陈文哲还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确定,在阳洛这个地方,应该是最少有一面磨镜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尤其是先秦战国这一青铜文明的滥觞时代,工艺精湛的青铜制品层出不穷。

鬼斧神工的先进技艺,令人匪夷所思。

考古发掘中常常有“穿越之物”的惊艳问世,更有现代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神奇现象。

然而随着秦后礼乐的日渐崩坏,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小巧、实用的铜镜异军突起,成为此后两千余年青铜制品的中流砥柱。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有人可能疑惑,从来使用的都是玻璃镜子,古人是怎么以铜为镜的?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