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4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并且在汉唐金工中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八大金工艺之一。

而炸珠工艺,是我国唐代黄金制品重要的镶嵌装饰手法,唐人很形象地称其为“金粟”。

虽名金粟,但这些金珠比粟米要小得多,通常直径在1毫米左右。

炸珠——将等距的纯金细剪成小线段,均洒于木炭上,以火烧熔凝结成圆珠状。

再筛拣颗粒等大者,密布于金属胚上烧焊接合,成为器物表面的装饰纹理,又称“联珠纹”或“鱼卵纹”。

炸珠为何需要置于木炭上烧熔,目的在于利用炭灰垫底,支撑起凝结的金珠,使颗粒得以形成完整的圆球状。

高纯度的金烧熔不致产生氧化现象,因此纯金可以不需要依靠焊药,便可直接将两端熔解接触而接合。

这种熔解又不致于产生氧化层的现象,称之为“走水”,炸珠就是应用这样的金属特性产生。

炭灰还能细分为3种方法,第1种就是将黄金熔化然后滴到炭灰内。

第2种就是直接用天然的金砂,加热然后放在盛满炭灰的锅内。

第3种是把金子先打造成薄片,再切成小小的碎片,放在炭灰之内加热。

同时要旋转器皿,冷凝的金珠在不断翻滚下就会成圆形,这种方法就能制出真正的“金粟”。

将金粟排列与金饰之上,然后整体拿去加热。

但这也需要金匠对温度有个很好的把握,不然不光是金粟容易塌陷。

就连金饰本身都会出现橘皮纹路,影响美观。

但如果操作成功,金粟立于金面之上,浑圆立体,饱满生动,对一些花卉纹饰的刻画,极其有益。

除高成色的纯金或纯银可以施作,其它如铜、铁、锡等金属,因为烧熔后表面即产生氧化层包裹,金属特性不利于走水而熔解凝结成珠,并无法用来施作炸珠工艺。

传统工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宝,工匠精神则是无形的财富。

结合古老的工艺,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便能让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现代珠宝工艺研发者,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注重对传统工艺的融合与创新,并且打造更多既富有文化底蕴和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珠宝产品。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世纪,金属珠粒工艺就已经广泛应用于珠宝制作中。

金属珠粒工艺,在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广为流传。

这是金属焊接技术,普遍使用之前,最常见的首饰装饰手法。

比如印三珠宝工匠,就把这技术发展和传承了下来。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见到大量的印三手工艺品运用了金属珠粒工艺。

当然,在我国也有很多能工巧匠,能够使用这种工艺,制作出很多精美的作品。

甚至还有一些能工巧匠,复制出大批古代精美首饰。

陈文哲自然是最喜欢古董的,而金银器的加工制作,肯定就避不开唐代。

在西陕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一直都是人们最喜欢打卡的展厅之一。

比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精美文物,就令无数慕名前来的观众连声惊叹。

其中,有一件纯金的小梳子尤为亮眼。

它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其制造工艺却是独一无二的。

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工艺呢?肯定不是简单的工艺。

1970年10月,在长安市郊外的何家村,一户村民建新房挖地基时,意外掘出来两个大陶瓮。

最主要的是,里面还装满了各种精美至极的金银玉器。

后来,经过一番勘察和鉴定,并根据一些金器上的铭文,确定这批遗宝的埋藏时间。

这大约是在唐德宗年间的泾原兵变时,其主人埋下的。

通过铭文研究,推断其主人可能是当时的尚书租庸使刘震,是因战乱逃亡而埋藏的。

经过清点,这次发现的累计有1000多件文物。

而且还都是当时皇室的日常用品,如各种银壶金杯,香炉钱币和玉带金饰等等。

这些东西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唐代金银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比如一件金梳背,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金梳背呈半月牙形状,是当时妇女的一种头饰。

如“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王建《宫词》),“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元稹《恨妆成》)。

在当时,金梳背算是一种很吸睛的装饰,故此其制造得肯定也要美轮美奂。

最后经过测量,该金梳背长约7.9厘米,高约1.5厘米,厚约0.34厘米。

这是由两块金片捶打在一起制造而成,外部还有精美的边饰。

不过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则是它表面焊有无数细腻的小金珠,而且其直径都约在0.5毫米。

金梳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但是现在还能看出这些小金珠,不仅精美至极,而且还都毫无松动和脱落的现象。

因此也不由的让一些专家心生疑惑,古代工匠究竟是如制造出来的呢?

一时间,专家们也都毫无头绪,后来请教几位金器制造的老师傅,才破解了金梳背的制造之谜。

老师傅们经过观察,发现制造金梳背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金器工艺,即炸珠。

在明代《天工开物》中,说明金器制造工艺时有提及到炸珠。

它起源于汉代,但由于制造难度较大,且对焊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一直到唐代,随着和西方的交流不断深入,工匠们学到西方先进的焊接工艺,然后炸珠便开始兴起。

炸珠工艺的第一步,是先将高纯度的黄金高温加热融化,然后用一个金属滤网搁在盛有水的木桶上。

第二步,将融化的液态黄金趁热倒入滤网中,这样液态黄金就开始不停地滴落。

遇水后形成颗粒分明的小金珠,然后将金珠捞起来选择大小合适的使用。

第三步,将金珠在金梳表面排成相应的图案,再放在木炭上加热焊接即可。

第1792章 天马行空,巧夺天工

制造炸珠看似容易,但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专家们为了验证该工艺,便亲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发现还真不好制作。

因为当加热的液态黄金倒入滤网中时,如果滤网的网眼太小,滴落的速度得就会很慢,最后都不等滴完就完全凝固了。

而如果网眼太大,则滴下来的就不是金珠,而是金疙瘩了。

专家们连制造的第一步都如此费劲,那后面几步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焊接金珠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有熟练的技巧。

因为将金珠放在炭火上加热到融化状态,然后焊接到金梳背上的时间极短。

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高超的金梳等制品是不可能被制作出来的。

如此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能力。

况且他们还是在1000多年前,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就能凭借着一双灵巧的双手,以及无穷的智慧,为我们留下这样的精美制品。

同时,也反应出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并不是空穴来风,也更不是史书的溢美,而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的伟大。

而像是这样的精湛工艺品,历史上留下来的并不是一件两件。

比如越王古法黄金,只有1毫米的“金粟”,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发挥一下想象力,如果你是金银匠,在无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你要怎么把金子变成直径最小可至1毫米的“金粟”?

是不是一脸茫然?看着很简单,实则完全不现实。

但古人的智慧总是令人意外的,他们不光想出了炸珠的实现手法,还连着想出了5条。

第一种就是滴水法,就是利用冷热原理制作出来的。

他们把滚烫的黄金溶液滴到温水中,热的溶液金遇到温水逐渐凝固,形成金珠。

不过这样形成的金珠形状大小不一,而且容易成水滴状。

第二种就是炭灰法,炭灰法还能细分为3种,这个之前说过。

第三种是吹珠法,就是将金银制成细丝,把一端烧热熔化然后吹落,或者不吹落直接附着在金银细丝上留作他用。

这是唐朝时盛行的一种炸珠方法,像是唐代的掐丝马车,还有唐代的掐丝炸珠镶嵌龙凤金壶。

特别是金壶,壶面上那炸珠纹饰,对密集恐惧症人群就非常不友好。

制作好这些“金粟”之后,就要应用到装饰上去。

而用这些金粟装饰金饰,是不需要焊接的,只需要用胶先排列好图案,固定好位置,再通过加热,金粟和金饰就能又融为一体,毫无痕迹。

将金粟排列与金饰之上,然后整体拿去加热,但这也需要金匠对温度有个很好的把握。

不然不光是金粟容易塌陷,就连金饰本身都会出现橘皮纹路,影响美观。

但如果操作成功,金粟立于金面之上,浑圆立体,饱满生动,对一些花卉纹饰的刻画,极其有益。

像是一件唐代黄金工艺品——掐丝炸珠镶嵌金仕女,就是其中的经典制作。

这是通过炸珠的点缀,仕女服饰的繁丽才得以呈现,比单纯的錾刻和细丝更加细节化,也更加直观。

这项工艺制作起来费时,一般的珠宝品牌都已经不再使用了。

到现在只有一些复古系的奢侈品,和古法黄金饰品还在坚持。

还是以越王为例,像是一件丰瑞花开的花球之上的花蕊,用的便是炸珠工艺。

每一项古老的技艺之后,都有一代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巧夺天工的创造力。

炸珠工艺的出现,让金饰有了表达力,图案开始鲜活起来,单从艺术价值上来说也是无法衡量的。

这也是八大细金工艺之一,而最后一种是錾花。

与雕刻和雕刻不同,凿花过程中没有金属材料。

用小锤敲击錾具,使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达到装饰器物的目的。

这种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它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变幻的立体效果,既光彩绮丽,又非常和谐。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