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46章

作者:疯神狂想

这件精湛华美“犀牛”,为青铜铸制。

其造型为一头肥硕、健壮的犀牛,风格写实。

头部有双角,一前一后,两耳短小耸立,小目,尾尖稍翘,短腿粗壮有力,蹄为三瓣。

其骨骼、头部轮廓、肌肉、蹄足比例匀称,酷似实体生物“犀牛”。

该器工艺精湛华美,造型写实逼真,错金银技术表现的装饰性极强的云纹,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映生辉。

通体布满华丽的错金银云纹,加上极细的金丝象征犀牛的“毫毛”,既显得华贵,又不影响形体完整;

背部有可以启闭的活盖,在牛嘴的一侧有管流,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实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随着更多考古资料的补充,现代有人推测这件犀尊制作时间,可能比西汉更早。

其遍体错金银装饰图纹,充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发生的新变化。

此时的青铜器突破了模铸纹饰的拘束,发明了用金银丝装饰器物表面的错金银技术。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

所谓错金银,就是在铸造的铜器上,用金银丝或片,镶嵌成各种华丽秀美的纹饰,然后把器物表面磨光。

制作一件错金银铜器,不仅要有高度的技巧,而且非常费工费事。

其工序分为铸器、鉴槽、镶嵌、磨错。

这项技术的开展离不开钢刀、钢凿、钢鉴。

春秋战国时生产力发展,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为此项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

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

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槽的纹饰或字形。

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

接着用厝石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

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

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

错金工艺的出现,增加了富贵气息,为青铜器的装饰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

第1787章 巧夺天工错金银

金银错这种工艺实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肯定很好有人使用。

毕竟造假的东西,如果耗费人工太多,成本怎么也会急剧提升,这肯定是得不尝失。

但是,不是说这些工艺就没用了,比如用在仿古之上。

看着眼前的一件青铜器马头,陈文哲十分唏嘘,这东西应该是少数灭有流散在国外的一件国宝。

而像是这样的东西,在国外很多,可以说,只要是使用金银错工艺制作的器物,一般都是从国内流失的。

流散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金银错青铜器,美的让人心醉,也很让人心痛。

因为错金银工艺,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装饰中独有的有一门技艺。

“错”通“措”,指措置,它,是我国古代八大金工工艺之一。

它,是曾让世界惊叹的古代顶级工艺。

它,是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

它,就是金银错!

金银错工艺是我国古代汉族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兴于春秋中晚期。

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金银二字易懂,但“错”,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那个时期人们是怎样说的呢?

汉代大学问家许慎,他编了一部叫《说文解字》的大字典。

该书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

简言之,就是将金银涂于器物之上,那么如何做出细致精湛的金银错图纹呢?

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

一是,镶嵌法;二是,涂画法。

首先是镶嵌法,金银错镶嵌法又称“镂金装饰法”。

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

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

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

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

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再就是涂画法,涂画法又被称为“鎏金”,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

这从汉人对“错”字的解释:“错,金涂也”,就可以看出来。

涂画法主要工序说简单也简单,说难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好的。

第一步,制造“金汞剂”。

“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

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

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第二步,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第三步,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陈文哲看到的这件马头,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它是一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真品是战国时期的东西,幸亏他没有流失在国外,而是藏在国家博物馆藏。

它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能够留在国内,只能说是万幸。

像是这样的辕饰,流失在国外各大博物馆的可不少。

这是一种车饰,装饰在车辕上,既是出于美观的需要,更是出行时吉祥的祝愿。

在国家博物馆中收藏这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辕饰,为战国时期魏国饰物。

它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1951年在南河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这件青铜辕呈马首形,双目圆睁,竖耳。

其头部、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云纹、鳞纹斜线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

魏的疆域在今西山省西南部和南河省北部都安邑,后迁大梁。

战国初,魏文侯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

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形制规模很大的“中”字形墓(两墓道的墓),周围有陵园,类似诸侯陵墓的规格,所以出土的车辕饰异常精美。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青铜辕,出土的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其中出土的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

这件错金银青铜器,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华丽与奢靡。

错金银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这种工艺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像是这样的错金银精品还有不少,比如错金银犀牛带钩,战国至汉时期的。

还有错金银镶嵌铜豹,是西汉的,1968年北河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古代匠人在铸造青铜器时,模型制造时,在器物表面预留好凹槽有时也会錾刻,还要把凹槽底部预留好凹凸不平的麻点,这样会极大的有利于金属的粘附;

以上工序做完,在往槽里嵌入细薄的金丝或金片,都是纯金。

最后用厝石打磨抛光,金银纹样与器物本身浑然一体,绽放出令人惊艳的光泽。

根据考证,金银错约从我国春秋中期开始制作,在战国中晚期和西汉时期大为流行。

如此绝美的器物,价值连城,晚清至明国时期,自然成为列强大肆掠夺的目标。

第1788章 锈迹斑斑,千年沧桑

很多绝美的器物,散落与世界各国博物馆,今天我们要看,还得买门票。

像是错金银虎头车马器,战国时期的东西。

还有错金银铜翼虎,春秋时期的东西,传是在南河辉县出土,现在藏在英伦博物馆藏。

其他还有错金银簋,战国时期的东西,法兰西吉美博物馆藏。

错金银镶嵌铜车马具,西汉早期,丑国J.J.Lally藏。

错金银方壶,战国,英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像是这样被藏在国外的实在是太多了,比较出名的有错金银剑、错金银游环、错金银车饰组、错金银车马饰、错金银神兽器足等等。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