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44章

作者:疯神狂想

即关中十八唐帝陵,其中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内的17座帝王陵被盗墓贼挖盗了,只有乾陵未被挖盗。

乾陵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

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乾陵还有17座陪葬墓,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为筹备军用物资,动了挖盗唐帝王陵墓的念头。

黄巢40万农民军,在乾陵上面挖了一条40米的深沟。

但连乾陵的墓道口都没有找到,最终只好悻然作罢。

五代时期的温韬,曾率兵来到关中地区挖盗唐帝王陵墓。

他挖盗其他皇陵时很顺利,只要一挖盗乾陵,就狂风大作,人都站立不稳。

连续几次后,温韬和手下将士害怕了,不敢再挖盗乾陵。

黄巢、温韬的数十万大军,都没有能力挖盗乾陵,普通的只有几人的小团伙,更没有能力挖盗了。

这么两座大墓,一般人就算是想,也拿它没法,而第三座更是连位置都找不到。

这第三座的成吉思汗陵墓,现在我们知道的国内一座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寝,只不过那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建立者,他一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

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征伐西夏途中,病逝。

相传,成吉思汗去世后,其手下的将士将他葬在了蒙古大草原上,然后将士用战马将其墓丘踏平了,这使得人们至今都无法找到成吉思汗陵。

很显然,陈文哲以后要寻找,或者说需要挖开的陵墓,都不简单。

这些陵墓之中,肯定藏着可以修补、完善他脑海之中宝贝的宝物。

但是,这些陵墓,那个是好惹的?

第四座也不简单,它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金陵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开始修建明孝陵,永乐三年才修建完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是一座非常坚固的石头山,很难挖盗。

再加上工匠修建陵墓时,选择将石头山掏空,在山体中修建的地宫,这再次增加了挖盗的难度。

同时,明孝陵中,还设计了很多的防盗机关。

如墓穴上面有庞大的流沙和鹅卵石,盗墓贼想要挖盗陵墓,流沙和鹅卵石就会从上面滚落下来,再次将洞穴填补。

这使得挖盗明孝陵的工程量非常巨大,而且还很危险。

明孝陵中虽然有不少宝物,但是没有上万人很难挖盗它,而且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

就这么四座帝王陵,就算让你知道位置,你又怎么有机会进去拿东西?

而第五座大墓,应该是明朝首富沈万三的暮。

沈万三是明朝初期的江南第一富商,朱元璋刚夺得天下后,钱粮比较紧张,沈万三资助了不少钱财,帮助朱元璋修建明都金陵的城墙。

沈万三出钱修城墙,是为了讨好朱元璋,谁曾想,却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

第1784章 造假教父

洪武五年,朱元璋找了个理由要杀掉沈万三,最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朱元璋饶了沈万三一命,将他流放彩云之南。

1394年,沈万三病逝后,葬于福泉山。

当然,这个肯定不是真的。

因为沈万三生前得罪过不少人,为了避免死后遭人报复,他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了水底下。

所以,现在无人知道其陵墓位置。

“这算是最新发布的任务?”

“我的这个系统不正经啊,总是让人那么的有判头。”

接下来的日子就好过的多了,这一段时间,陈文哲做了太多瓷器,又通过回溯,看到了太多宝贝。

现在正好去把这些宝贝,一一找出来。

这一日,陈文哲来到了东都城,这里可是青铜器制作的圣地。

来到了这里,必然要去那仿古第一村看看,因为陈文哲知道,他手中的一件青铜镜,应该是一件好东西。

而那位当地的仿青铜器第一人,刚开始仿制青铜器,应该就跟这件青铜镜有关。

说起一夜暴富的秘诀,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拆迁或者是买彩票。

其实,早在多年之前,一些不法分子就通过制假贩假,来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仿造文物而赚得盆满钵满。

以阳洛这边的仿青铜第一人来说,他曾带领全村仿造文物,产值高达1.6个亿。

不仅如此,他们还合力建造了一座青铜器博物馆,这真的是令人咋舌!

在多年前,他本是这里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谁也不知道他所在的烟云涧,已经成为我国的“文物造假第一村”。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带着全村人致富的“造假教父”。

收起他的逆袭之路,不得不说一面破旧的青铜镜。

在1942年,中原大地到处都是各路土匪和军阀,为了维持庞大的开销,很多人也会盯上古代王侯将相的墓室。

为了节省盗墓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索性会用大量炸药来炸开墓门。

但这一暴力行径,也会让文物损坏不少。

在这种情况之下,包括这位仿青铜高手在内的所有村民,也都捡过残破的文物。

在当时,村民们并不知道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他们只认为这是不值钱的破烂。

直至建国之后,这一乱象才得到遏制。

对生活在贫困线的烟云涧村民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只能让他们暂时维持温饱,根本就存不下来钱。

这时候,很多人也都在苦思冥想赚钱的方法,这其中包括了他。

他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过着很贫寒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他只能被迫辍学,成为了手拿锄头的农民。

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地上的一面破铜镜。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制造批量的青铜去赚钱的办法。

按理说,这个青铜镜如果不破损的话,可能会卖出一个好价钱。

可很多真文物之所以会遗留在烟云涧,就是因为有破损,那些盗墓贼才会弃之不顾。

就是这么一件盗墓贼弃之不顾的破损青铜镜,在陈文哲脑海之内的珠子,却十分重视。

当然,得到这面青铜镜,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通过他甚至可以学到一手十分超绝的青铜器制作、修复技术。

没办法,通过它可以看到仿青铜第一人整个学习、成长过程。

因为在当时,这一位就深知要想走这条路,就要学到真功夫。

于是,敢说敢做的他,便笃定了拜师学艺的念头。

为了学习到一门修复器具的好手艺,他还特地去千里之外的地方拜了一位师傅。

短短两年之间,他修复青铜器的手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除了努力之外,这个比较有天赋的农民,也非常善于创新。

在当学徒的时间里,他就埋头苦学,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只为寻找修复和仿制青铜器最好的办法。

虽然不认识字,但这一点难不倒他。

他甚至还会找到博物馆的专家们拜师学艺,在专家的引导之下,他才逐步了解了各种文物的质地和尺寸。

几年之后,他才尝试制造了第一面青铜镜。

从外表来看,这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可他还是对自己的手艺有所怀疑。

有一天,他将自己仿造的青铜镜,交给一个鉴定机构的专家,声称这是自己在地里捡到的宝贝。

然而,专家的鉴定结果却让他喜出望外。

原来,在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专家认定这是不可多得真品。

为了不让文物流落民间,这位专家还建议方兴庆赶紧将其上交国家,避免惹祸上身。

直至此时,他才一脸轻松地说道:“您弄错了,这就是我制作的赝品而已。”

在自己仿造的成品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他并没有固步自封。

他牢记师傅“不要轻易做制假贩假之事”的叮嘱,转而回到家乡,大方地将自己学到的技术分享给乡亲们。

在他的带领之下,烟云涧的村民开始学习仿制古董的手艺,家家户户也终于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当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有一年,一位买家慕名找到他,还声称要包下所有烟云涧村民制造出的青铜器。

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买家,他会将所有购买的青铜器制品全部销售到了国外。

此事之后,烟云涧简直是一炮而红。

如今,烟云涧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仿古青铜器村”。

在这里,村集体还专斥巨资修建一座摆放了包括“三星堆文明”等作品在内的现代青铜器博物馆。

不仅如此,在该村子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是精美的青铜器复制品,这让很多人都叹为观止。

对于这种行为,陈文哲实在是沦为知己,他也想这么做,可惜在大海市,他没有这么大的地方。

今天来到这仿古第一村,他也算是长见识了。

现在的仿古第一村,除了售卖青铜器纺织品之外,烟云涧的村民也会竭尽全力地为国家做贡献。

第1785章 失音失重,铜质碳化红斑绿锈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