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37章

作者:疯神狂想

《虞书》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七政”就是七星,后人也用“璇玑”(又作旋玑、琁玑或璿玑)。

“玉衡”指代北斗七星,前四星叫魁。

后三星叫杓,《晋书·天文志》:“魁四星为琁玑,杓三星为玉衡。”。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居于天庭的政治中心,围绕着帝星紫微星(北极星)旋转。

“三昭”相当于三光,也就是前两句“戴日报月,北斗列列”中的日、月、星(北斗)。

“阙”指宫阙,“三昭在阙”。

带钩上又铭刻龙、凤和北斗七星。

这些都表明了带钩主人,居于蜀汉政治中心的高贵身份。

铭文以璇玑玉衡拱卫帝星为象征,与带钩主人执掌宫卫、常保社稷联系在一起。

说明带钩主人的职责,就是保卫宫廷,保卫政权。

蒋琬被诸葛亮称赞为“社稷之器”,又是诸葛亮的继承者,官至蜀汉大将军、大司马(相当于丞相)。

虽然这件带钩不知道是不是出土于绵阳蒋琬墓,铭文也没有明确指出带钩所属于蒋琬。

但从带钩暗示的主人身份推测,称其为蒋琬带钩,并非完全不靠谱。

带钩在我国历史中源远流长,从蒋琬带钩铭文可知,带钩相传为尧帝发明。

我国考古中最早的带钩,是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件玉带钩,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带钩兴盛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魏晋时期逐渐衰落,被带扣取代。

曹操高陵,就出土的龙形带钩。

带钩,是古人腰带的带扣,或腰带上悬挂金玉饰品的挂钩。

带钩最初称“钩”,根据考古发现的带钩,铭文上也多是自称为“钩”。

蒋琬带钩铭文“钩无短长”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带钩”一词,首先见于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之后在历代一来,比较出名的带钩,还是很多的。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争夺君位过程中,曾被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射了一箭。

这一典故知道的人很多,而且都应该知道“射中小白带钩”,也就是是带钩救了齐桓公一命。

所以,蒋琬带钩铭文称“主以辟兵”,就是说带钩可以防避兵器伤害。

《淮南子·氾论训》记载:“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

孔子连齐景公送他的廪丘封邑都推辞不受,当然也不会盗窃小刀、带钩之类的小物件。

《庄子·知北游》记载了一位八十岁的“捶钩者”,他从二十岁开始专一做一件事,就是锻造带钩。

他专心制作带钩,除了带钩,其他东西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除此之外,比较出名的典故还有很多,甚至还出现过一些名句。

比如《庄子·胠箧》又记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虽说是以一国之大,反衬一件带钩之小,讽刺当时社会不公,诸侯实为窃国大盗。

但也说明王公贵族们一件精美的带钩,确实价值不菲,偷盗会构成死罪。

而到了战国时期,带钩基本成型。

一件带钩分为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

工艺手法复杂,纹饰多样。

秦汉时期,带钩发展到鼎盛,钩首、钩身上鸟兽虫鱼各种动物形象被广泛使用。

这时的带钩,要么是寓意美好的祥瑞之物,要么是镇邪压祟的凶暴之物。

《淮南子》称,“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可见带钩样式丰富,因主人身份而已。

带钩的名目繁多,如胥纰、犀毗、师比、犀比、鲜卑等,都是一个意思。

《史记·匈奴列传》“索隐”称“‘胥’‘犀’与‘师’并相近,而说各异耳”。

《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

《史记》“索隐”还引用张晏的说法:“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

郭落带,即钩络带,是有带钩的腰带。

扬雄《方言》称,“钩,宋楚陈魏之间谓之鹿觡,或谓之钩格”,则鹿觡、钩格、郭落,都是指钩络带。

钩络带带钩上一般雕刻有各种瑞兽,人们就以瑞兽名如鲜卑、犀毗、师比之类代指带钩。

比较珍贵的带钩,陈文哲之前就见过几件,比如满城东汉墓出土的带钩。

再就是三国吴铭文错金银铜带钩,和三国魏曹休墓出土鎏金铜带钩。

这两种带钩,形制与吉省榆树、北河满城、金陵西岗、等地出土的带钩近似。

这种带钩,可以统称为神人手抱鱼带钩。

这类带钩钩首是鸟头,口中含珠,钩尾如花朵,有花蕊和花瓣,钩身是一鸟首人身的怪物。

怪物长着一对竖立的长耳,背部有一对伸展的翅膀。

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怪物双手抱鱼,脚踩一只类似蟾蜍的动物,周围有水波纹。

第1774章 青龙偃月刀

像神人手抱鱼带钩这种特殊的带钩,想要人不注意都难。

当然,既然是盗掘了不少三国时期的古墓,自然就不可能只有这么几件带钩。

陈文哲也算是发现了淘宝的快了,只要是那些看着特别的,就肯定是宝贝。

果然,他稍微查找就发现了三件重宝。

到了此时,陈文哲也不得不感叹。

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中,不仅出现了很多谋士,猛将,美女,还出现了很多的珍宝。

这些珍宝,有的是因为宝物本身的珍贵性,有的是因为它象征意义的不同,有的则是因为持有它的主人而出名。

而他看到的这三件被藏起来的三国宝物,还真不简单。

第一件是一把大刀,只是稍微看一下其样式,陈文哲就把她跟一位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一件青龙偃月宝刀,它属于谁,不问可知。

这是关羽的成名兵器,罗贯中在书中描写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斤有余。

普通人能单手拿起它,都很是困难,更别说运用自如了。

传说中青龙偃月刀是在月圆之夜开始铸造,在快要铸造完成的时候,从天空中突然飘下来了1780滴血红的的液体。

有人猜测那是鲜血,但这个传说实在是有点离谱。

而还有更加离谱的,因为据当时的术士所言,这是青龙的精血。

所以也就有了要杀1780个人的说法,但是这只是百姓间的传言而已。

不过关羽确实用青龙偃月刀杀了不少人,这确实是实话。

当然,陈文哲看到的这件兵器,到底是不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一时之间陈文哲也没法考证。

不过,这肯定是一位将军的东西,这一点不会错,因为在这把刀跟前,还有一本书,这是一部兵法。

这是一大堆竹简,并不是纸质的书籍,但是它却保存的十分完整,也不知道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

稍微查看,陈文哲就知道,这是一部很少有人知道的《兵法二十四篇》。

打仗的人都知道兵法的重要性,有时候用对一个兵法,就等于是已经有了七成赢得可能性。

特别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可以是叹为观止,令人佩服不已。

而这个《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诸葛亮所写的著作。

据传言其中介绍了诸葛亮在为蜀汉作战时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它的内容珍贵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件国宝。

在诸葛亮死之前将这个兵法,和诸葛连弩的制作方法都交给了姜维。

而姜维后期之所以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也有部分是因为这些物品。

可惜在姜维死后,这些东西就不知所踪。

所以,这部兵法,到底是不是诸葛亮所著,是不是三国时期留存下来的,陈文哲也不能确定。

要想确定,他就只能等拿到真东西,再通过回溯看一看,才能确定。

当然,这并不重要,古籍最重要的是其内记载的信息,而不是古籍本身。

所以,陈文哲记下来了这部兵法的内容,也就不在关注。

最后,他忍着激动的心情,查看起那件四四方方的东西,这是一件三国时期的玉玺。

当然,这东西肯定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但是却是仿的很想。

传国玉玺我们都知道,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代表的权利,想必没有人不知道。

只是与普通玉玺不同的是,普通玉玺都是各自朝代的皇帝登基之后,找人印刻的。

可是要说真正的玉玺,却只有这一个。

在千百年中有一个传言,只要找到这个真正的传国玉玺就能成为皇帝。

所以后世的很多皇帝都在寻找,可惜直到现在为止这块玉玺都没出现!

这块玉玺是在秦国的时候,由秦始皇下令李斯监刻。

也有传言说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制成,具体内容不可考究。

在东汉的时候,袁绍进入宫中杀掉宦官,此时皇帝出逃。

皇帝带走的物品就有传国玉玺,在中间周转了很多人之后,荆州刺史将玉玺带到了许昌,之后就不知其踪迹!

后来有人传闻是孙坚得到了,之后又继续传承,也不知道真假。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