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235章

作者:疯神狂想

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

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

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末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的《辍耕录》等数据,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来。

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后来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

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

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里,也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

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

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

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

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

不过,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

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为曹操墓作祭文。

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

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

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

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但是,从这些就可以证明曹操没有设置疑冢吗?

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很可能不是真的,但是,明面上的曹操墓,就是真的?

既然曹操是奸雄,都知道他奸诈,难道他就不怕死后被人挖出来暴晒?

就算是普通人害怕被人盗墓掘坟啊,更何况是一代奸雄?

要知道,曹操可是我国古代一代枭雄,就算是在三国这个群英璀璨的时期,也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人物之一。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指挥家。

而有关他的事迹,我们知道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最终建立魏国,被称为魏王。

他的一生成功过,失败过,一生的辉煌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埋在历史的齿轮里。

当时的王公贵族都盛行厚葬,难道曹操就能例外,肯定不会例外。

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

曹操的大军为了筹到足够的军饷,他成立了摸金校尉的军队,有着专业的盗墓技巧。

曹操怕死后被盗墓,因此才会有传说,在自己死后建造七十二个疑冢,来迷惑天下的盗墓者。

第1771章 竹簪五千枚

比如在北河HD市临漳县地方志,当地的办公室在整理旧志时,意外发现一张清代乾隆三十五年临漳县地舆图。

图中确切标有魏武帝陵曹操墓,在该县习文乡习文村。

这张图至今已有246年的历史,纸张早已泛黄,边缘多有破损,但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

图中标注有著名的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以及临漳境内的村庄、河流、墓葬等。

这和现在的地图基本吻合,所以在清代之前,魏武帝陵曹操墓,就准确标注于习文村南。

这样就出现了两座曹操墓,至于明面上的曹操墓,被破坏的太过容易了,这也是一个疑点。

那么曹操所谓的薄葬,到底陪葬了多少东西?

现在安阳高陵曹操墓出土的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

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

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

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

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这是安阳高陵出土的文物,之所以发现了这么点,肯定跟历代盗掘有关。

可惜,这座大墓被盗掘的十分彻底,官方考古人员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没法证明些什么。

还是那句话,众所周知,曹操生前性格多疑。

他还曾做过指挥军队挖坟掘墓的勾当,由此他也深知厚葬的弊端。

为了能够令自己百年之后得以安宁,文学作品中特意描写曹操死后以72棺同时出殡之事,意在刻画其奸雄的形象。

从此也可以看出,设置疑冢,仿制盗墓,曹操肯定是能够想到的。

既然能够想到,那么曹操墓为什么会轻易被人盗掘?

所以,就算是陈文哲都不认为,盗墓分子盗掘一空的就真是曹操墓。

他也不认为曹操会修建七十二疑冢的,但是三五座疑冢,他还是能够修建出来的。

至于内部陪葬的东西,那些东西对于一位地王来说,真的很珍贵?

曹操对此费尽心机,最终会落个坟墓被盗掘的下场?

所以,怎么想都感觉不对。

作为一代名人的栖身之所,现在找到的曹操高陵,与历代王公墓葬背负了同样的命运,未曾逃过盗墓贼的魔掌。

这显然不正常,据专家称,曹操高陵墓葬内被盗情况严重,并且存在多个盗洞。

年代测定结果表示,墓葬内的盗洞年代各有不同,跨度从三国时期至清代时期不等。

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魏武王曹操的高陵之中,究竟幸存了哪些文物呢?

仔细盘点一下,就会发现目前墓中幸存的随葬品,只有共计200多件。

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

其中特色文物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以及石枕等等。

与此同时,一些规格较高的重要随葬物品也同时出土。

它们总共有8件之多,包括“魏武王常所用”石牌,这些很显然不是全部。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高陵之内的文物,虽然都已重见天日,但是在被盗掘的一塌糊涂之下。

考古专家们仍无法确定,其最初随葬品种类及数量。

难道这个谜团会永远尘封下去?答案并非如此。

因为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还找到了一件“宝贝”——铭刻石牌。

铭刻石牌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更像是一个“账本”,记录高陵之内陪葬器物的清单。

刻名石牌上记录的物品,都有什么呢?是不是真的薄葬就看这个了。

这个账本也很有意思,比如开头就是黄豆二升。

“黄豆”一词的出现,始于唐代著作《开元占经》与《酉阳杂俎》。

在此之前,古人所形容的“黄豆”,全部用的是菽、大豆之语。

意思就是说,在陪葬品中,有五谷杂粮中的“黄豆”二升。

再就是刀尺一x,这个“x”字,为模糊不清损毁字体。

专家分析认为,刀尺可能是古代尺类的一种,形状类似于刀,属于测量类器物。

再就是胡粉二斤,胡粉即是胡椒粉,为西域地区商人贩运至中原的香料,其目的可能是为了使尸体防腐。

其他的记载就比价让人难以明白了,比如五尺涞薄机。

五尺涞薄机究竟是什么?目前专家们还无法确定,推测其可能是一种令器物厚度减小的工具。

还有镘莱蔮,那么镘莱蔮又究竟是什么?

至今考古界存在争议,有考古专家认为,此物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农具。

但是也有专家表示反对,认为它也许是古代女子的头部佩饰。

除了这些东西,再就是一幅了,像是丹文直领一、白绮裙四副。

毫无疑问,从字面意思来分析,“丹文直领”应该是由红色笔书写装饰的直领衣物。

而“白绮裙”则是罗绮制成的衣服。

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布,像是“广四尺,长五尺,绛绢什帐一具,构四副”。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