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89章

作者:疯神狂想

古人在寒冬时节采冰,将冰块储存在阴冷的冰窖里。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凌阴”即冰窖,冰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时期叫“凌阴(凌室)”。

汉、魏、唐、宋时期称为“冰井”,明、清之际称之为“冰窖”。

“二之日”即每年农历十二月,“三之日”,即农历正月。

古人在寒冬腊月在结冰的湖泊、河面中开采大量的冰块,然后在正月将这些冰块储存在冰窖里。

当时有专门的掌管冰务的人,叫“凌人”。

在唐朝时,对于每块冰块的大小、厚度也有规定,规定“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

到了仲春时节,还要由天子举行专门的开冰仪式,祭祀过程中需要祭祀羔羊。

由此可见,哪怕对于贵族阶级来说,冰块也是十分难得的。

一般而言,诸侯、公卿大夫一类的才享有使用冰块的权力。

对于古人来说,铜冰鉴恰好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冰箱”。

也许这些东西在古代王室之中,比较流行,所以只要是王侯墓中,好像都有一只青铜鉴。

要不然这里不会出现这么多件青铜鉴,也就是说,每一件青铜鉴,都代表着一座古代王侯的大墓?

这幸亏是在解放前挖的,要不然,这摊主一家子都得吃花生米!

不过,人家支撑了下来,把这些宝物流传到了现在,那就是他们的福报了。

越是翻看照片,陈文哲越是感慨。

在一百多年前就能有心思保护这些古董,这位摊主的家族不简单。

很明显,他们找到的鼎和簋不少,绝对不可能只有九鼎八簋。

这也就怪不得他们,居然把一套的九鼎八簋,堆积在一起拍照。

此时,陈文哲已经又一次看到了一套七鼎六簋。

这一次也许是因为数量比较少,他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所以,照片之中出现的鼎和簋,陈文哲都清晰的看到了上面的铭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出土的很多,鼎和簋也不算多么少见。

其中十分著名的也不少,像是天亡簋、德方鼎、宜侯夨簋、小盂鼎、何尊等,都是西周时期的重器。

像是小盂鼎这样的青铜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上铭文。

而眼前影集之上的青铜器,之所以不出名,也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通过它们之上的铭文,研究出什么来。

陈文哲知道,只要这些东西曝光,很快就会造成极大的轰动。

就算东西不曝光,只是铭文拓印出来,也能引起极大的轰动。

看来这一家对于这批青铜器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看了看周围,出现的青铜鼎和簋,都没有几个铭文,再就是其他的一些铭文很少的青铜器。

这么一对比,那辆体型巨大的铜马车,反而算不上什么。

感觉还不如看照片收获大,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青铜器最大的价值,就在其铭文之上,这一家子的小心思不少。

不过,就算出一个天价,也是人家该得的。

“咦,这只鼎不错,很像是一件名鼎。”

看着照片,陈文哲看到了一件很像是虎父乙鼎的青器。

这只鼎口径达16.8厘米,通高20厘米。

之所以说他像虎父乙鼎,是因为这种青铜鼎在西周早期很常见。

那件虎父乙鼎在内壁侧近口处,刻有“虎父乙”三个字。

目前这个有着三条柱足的青铜器,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根据相关研究,这件青铜器是为祭祀父乙而打造。

很显然,照片上的这件鼎尚,也有父乙两个铭文,它也是为了祭祀父亿而打造出来的。

所以,这只鼎,也可以叫父亿鼎,至于是不是虎父乙鼎另说。

像是这样的让人看着比较眼熟的青铜器,还有一些,像是虎戟镈。

之前在1958年出土过一件,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馆内。

这件器物高为44.3厘米左右,铣距在27厘米左右,重量在十六千克。

这种器型属于西周时期打击乐的一种,出现于西周的中期阶段。

所以,在其他古墓之中出土同样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同样属于乐器的青铜器不少,像是铜钟、铜铃等等,还有陶埙。

我国夏商周时期,是音乐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此时众多古老的乐器登上舞台,纷纷展露其优雅的艺术之美。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思想横扫天下,宫廷礼乐油然而生。

相传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所订立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种等级化的音乐制度,而且还有复杂的音乐礼节。

西周时期还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一些贵族子弟,还专门受到音乐方面的教育。

根据西周古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常见乐器主要有编钟、石磬、琴瑟、竽、竹箫、鼓、琴、埙、铙、铎等,而且制作工艺颇高。

第1705章 成套编钟

像是陶埙,就是一种重要的古乐器。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这种古乐器-陶埙。

我国甘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二十多个圆鱼形三音孔彩色陶埙;

嫩和辉县琉璃阁殷墟古墓中,出土了两个五音孔陶埙;

南河安阳侯家庄古墓中,出土了一些五音孔陶埙。

这些陶埙的发现均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的古乐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跟陶埙一样古老的,还有石磬。

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磬,来源于南河禹县龙山文化晚期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石磬。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和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出土的夏代石磬。

虽然表面处理不太理想,但是经过测试之后,发现其音高已经近乎完美。

商代石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河安阳出土的龙纹石磬和虎纹石磬。

此时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而且颇有气势。

最为重要的是经过测试,其音色非常浑厚,给人一种悦耳动听的美感。

此外,编磬在商代也十分流行。

夏商周三朝的音乐发展十分鼎盛,其古乐器当中,自然也离不开鼓。

鼓有鼍鼓和铜鼓之分。

鼍鼓,一般是指用鳄鱼皮所制成的鼓,它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乐器。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中,出土了一个鼍鼓。

其造型非常别致,鼓身周围有四种色彩绘制而成的精美图案。

根据考古专家推测,该鼍鼓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种重要的礼器。

铜鼓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打击乐器和礼器,一般多用在宴会、乐舞和战争中。

我国最早的铜鼓出土于商代,鼓面有类似于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有精美的双鸟。

钟鼓是不分家的,有鼓,自然更是有钟。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钟出自于夏朝,但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实物。

钟类乐器中还有铙和编铙,根据考古发掘记录,我们知道商代已经出现了大铙和编铙。

有的铙为单件,有的编铙为三件套或者是五件套,出土的数量众多,让人为之惊叹。

最后就是铜铃,铜铃是我国古代乐器中非常古老的一种。

其形制和钟非常接近,但是较钟要小很多。

我国最早的铜铃始见于商代,主要是作为乐器使用,有时在车上、马上等也使用铜铃。

铜铃的规格大小不等。铃的上部一般均有环状耳,可以穿绳系挂,铃内有两个铁制的圆珠。

每当演奏时,铃内的铁珠碰击着铃壁,音色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发掘了那么多古墓,发现一大堆铜钟、铜铃实在是很正常。

而其中最出名的打击乐器,肯定不是上述这些,而是编钟。

编钟是古代的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我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形成。

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

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