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68章

作者:疯神狂想

现在市场上的琉璃,主要是以南方为代表的脱蜡琉璃,和以博山为代表的手工琉璃为主。

国内琉璃制作比较有名的团队,分别是琉璃工房、人立琉璃、琉园等。

琉璃之美世人皆知,因而自古至今它都备受关注和推崇,甚至帝王对琉璃的喜爱也溢于言表。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放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此时琉璃的诞生更加丰富了古人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种类十分丰富,远比人们想象中的丰富。

如常见的有琉璃璧、琉璃环、琉璃璜、琉璃剑饰等。

这些琉璃器物制作均十分精美,而且各有艺术特色。

琉璃,古时被称之为“璆琳”、“陆离”等,后来才统称为“玻璃”。

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璆琳本意为美玉,而古人用璆琳代指“琉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琉璃器发展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琉璃制品工艺,已经远远超越了西周时期最原始的琉璃制品。

春秋时期的琉璃珠、琉璃管多与水晶、玛瑙、玉石等组成串饰使用。

此时的琉璃制品样式并不算太丰富,直到战国中晚期之后,琉璃器的样式才开始逐渐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多有发现精美的琉璃制品。

一般在楚墓中发现居多,除了常见的琉璃珠、琉璃管之外,还有让人振奋的琉璃璧、琉璃环、琉璃璜、琉璃剑饰等。

此外,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剑上,也均发现了精美的蓝色琉璃,可见即使君王对琉璃也是爱不释手。

战国时期的琉璃璧多在楚墓中发现,这说明当时的楚国是琉璃重要的生产地,而且还有代替玉器的倾向。

琉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在战国晚期十分流行。

此时的琉璃璧制作十分规整,色泽温润如玉,彰显了战国琉璃制造业的高超水准。

战国时期的琉璃环,可以说是玉环的替代品。

此时的琉璃环,大多作为古人的佩饰使用。

如果不仔细观察,琉璃环和玉环几乎无法分辨,可见工艺之精。

战国时期的琉璃作品很多,像是琉璃环、壁等等,当然还有琉璃璜,而且十分有特色。

其实琉璃跟瓷器差不多,都是人类追逐美玉的一种工艺。

瓷器想要烧制出如玉的质地,而琉璃制品,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所以,像是玉石一样的玉环、玉璧、玉璜等都一一出现。

比如玉璜,就是古代重要的玉礼器,而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琉璃璜。

此时的琉璃璜并不具有礼器的功能,大多作为装饰品使用。

琉璃璜的两端及上部多有穿孔,可以系绳佩戴。

它应该是组玉佩中的一个重要饰件,类似于玉珩。

除了这些礼器之外,战国时期还生产琉璃剑饰。

所谓的琉璃剑饰,几乎是按照玉剑饰的形制所仿制的。

琉璃玉剑饰大约出现在战国中期,战汉时期非常流行。

琉璃剑饰和玉剑饰的形制几乎无变化,但是纹饰方面可以加以区分。

即战国琉璃剑饰的纹饰多为谷纹和云纹,而战国晚期的纹饰多为兽面纹、蟠螭纹、柿蒂纹等。

第1675章 高贵华丽、天工自拙

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琉璃,肯定是古法琉璃,亦称琉璃。

这种琉璃是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

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

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

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

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

他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

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

又舍元宝一枚,乃去。

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

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

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

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

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

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

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

清初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

其销路北至神都,南至两广,东至朝鲜,西至河套地区。

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

充翠仿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

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

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

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

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

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000担。

建国后,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雕刻产品。

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

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烤花内画壶的出现,使内画壶的用途,扩大到作为香水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

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内画艺术向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相继创作出《阳洛兴殿图》、《群仙祝寿》、《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大医学家》等。

同时,以“百”字为题材的内画作品也大量出现,如《百子图》、《百美图》、《百骏图》、《百虎图》等。

到了八十年代,产品由建国前的花球、内画等300多种,增加到16大类,3000余个花色品种。

精美绝伦的鼻烟壶内画,被国际鼻烟壶协会冠以“齐鲁画派”,而轰动欧美;

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奇妙莫测,被誉为“开不败的鲜花”;

各种珠帘、花插、烟具制品等深受人们喜爱。

另有传说,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于是将之赠与越王。

而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

并赐名为“蠡”。

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它雕刻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定情之物送给西施。

后来,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

临走之前,西施将“蠡”还给范蠡,同时眼泪流在了之上,因此民间开始定名为“流蠡”“琉璃”。

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现代的瓶中还是不少的,像是水琉璃,现今常见的仿制琉璃,以不饱和树脂材料制成。

其特点是重量轻,敲之没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变、混浊,无收藏价值,不过价格奇低。

还有弯弯琉璃,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而成,起源为古埃及“费昂斯”工艺。

《华夏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费昂斯”中二氧化硅的比例92%-99%,与我国周朝时的琉璃差异明显。

但由于二者形态近似,有人称其为西洋琉璃。

而古法琉璃,亦称脱蜡琉璃、琉璃。

这是古人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

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在我国古代,琉璃被誉为五大名器之首。

五大名器是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

同时琉璃还是佛家七宝之一,这种古法琉璃,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

之后,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

像是《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