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12章

作者:疯神狂想

初唐之末期,始兴厚葬之风。

其后自盛唐至中、晚唐,厚葬之风益甚。

舁明器而行街衢,陈墓所,奏歌舞音乐,张帷幕,设盘床,以造花、人形、饮食施路人,殆如祭祀。

因为唐代讲究以三彩明器作为陪葬品,所以,从清末建筑南河汴洛铁路以来,在阳洛北郊邙山等地之唐墓中,先后发掘为数颇多之三彩器与俑像。

唐三彩不论其形制与色彩之施化,均具极高之艺术意匠,从选料、塑形到翻模、烧制,要经过72道工序。

单说选料,就大有讲究。

唐三彩要经过两次烧制,首次烧制前的胎体是用碾碎的石料混合黏土制成。

石料好,烧制的素胎才白净;

上釉后,再进行二次烧制,色彩便鲜亮起来。

塑形,最考验手艺。

比如三彩马,身长要略大于身高,整体线条才流畅;

尾巴做短,才能体现肌肉与力量感。

最重要的是马头,脖子歪的程度、嘴巴开合的角度,都有讲究。

差以毫厘,形神就不对了。

一件完美的唐三彩,往往是踏着万千碎片而来的。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

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

其烧成温度,约800℃。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

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我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

所以,制作工艺复杂。

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

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

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

这样以来,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

特别注意的是,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

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白、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轮制、模制、雕塑三种。

在一件器物上,几种方法往往结合使用。

轮制,是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

主要构件是一个木质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入土内,上端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

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旋转,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

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

日用器皿中杯、盘、碗、碟、瓶、炉、壶、罐等,多采用轮制成型。

模制,与近代陶瓷制造业中的手法挤浆法相类似。

多用于制作形状简单的小件物品。

模制成型,分单模和合模两种。

单模是将泥料放入模子后挤而成,这种单模适合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及其他小附件。

双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而成,合模适用于生活器皿、佣、动物及较复杂的器物构件。

雕塑成型,多适用于大型的佣类和复杂的器皿。

一件较为复杂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种成型手段。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造型、釉色、胎质、产地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动物四大类。

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特别是马、骆驼等等,这个之前陈文哲制作唐三彩的时候,专门研究过。

这一次,他专业研究釉色。

因为制作明代斗彩瓷器,他对于釉色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加上他之前做过各种的单色釉瓷器,所以他现在对于各种釉色,又有了新的发现。

而唐三彩,可以说是出了后世明代斗彩瓷之外,使用釉彩最多的艺术品。

所以,唐三彩的一个最特殊的特点就是釉色。

特别在哪?可以说历代一来,就从来没有人这么玩过釉彩。

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次。

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把黄、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

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

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

做出来的成品,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就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第1599章 千古帝王心头器,千窑一宝色难求

唐三彩的造型、釉色都是一绝,这个没什么说的,但是胎质就不行了,不过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

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

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

现代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

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由于之前做过不少唐三彩,所以这一次陈文哲也没有多做。

他只是做了几个人物俑也就算了,马、骆驼之前做过,唐代仕女做再多也不怕,因为做好了是真的漂亮。

陈文哲毕竟是个男人,对于美好的实物,自然是也很喜欢的。

他虽然不已胖为美,但是绝对看不上瘦的皮包骨的细竹竿美人。

他很传统,就喜欢丰满点,看着肉肉的,但是绝对不胖的美女。

做了一系列十二件仕女图,凑了十二金钗,陈文哲才停下动作。

一个个目光流转、或者是回眸一笑、或者是笑语嫣然、或者是神光奕奕的美女,怎么看怎么舒服。

可惜现在看着只是眉眼传神,由于没有烧制,美女独有的健康颜色和绚丽的衣服都没有体现出来。

“这种釉色交织的特点,其实在青花釉里红上也有表现!”

如果说唐三彩是几种颜色,无序、没法控制的交织在一起。

那么青花釉里红,就是两种釉色,有序的烧制出来。

做了一件青花釉里红牡丹大罐,陈文哲感觉自己的手艺又进步了。

可惜,他做的还是传统的瓷器,实在是他想不到怎么创新。

剩余的还有一点釉料,陈文哲就把这些专门配置出来的铜红釉和青花料,刷在了一只高足杯上。

早就想要做一件釉里红青花高足杯,一只没有找到机会,现在正好做一只精品。

高足杯做起来,还是有点麻烦的。

这种杯子也叫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

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每个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陈文哲做的这一只,唇口外卷,弧腹内收,高足(柄)瘦细垂直,底马蹄状中间实心。

“青花料没有了,但是红釉还有不少。”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