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103章

作者:疯神狂想

一件青花罐,便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三顾茅庐这一经典的历史典故。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方寸天地之中,松树杨柳、栅栏柴门、高山流水、蕉叶花草、卷云白鹤竟然一应俱全!

细细品味,真的妙不可言。

看到这里,是不是能够了解,为什么元青花人物图罐,特别珍贵了?

其他都不说,只是这画中的意境,就让人难以仿制。

当年烧制成功,更应该是侥幸。

而现在传世的元青花之中,传说有着八大图罐存在。

可惜,想要复烧出来,很难很难。

主要有两大难,一个是材料,另外一个就是工艺。

元以前,我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到元时,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这就是景镇烧造的元青花,而在复烧元青花之前,肯定要了解什么是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我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特殊存在。

因为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也支撑此观点。

直到1952年,英伦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

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

“……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JDZ,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

苏麻离青作为呈色料,用于陶瓷装饰,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杰出的青花品种——元青花和永宣官窑青花。

大约在元至正前后,景镇的陶瓷工匠们,成功地将“苏麻离青”应用于陶瓷呈色。

以白瓷为地,以苏麻离青作料,于釉下彩绘花鸟、灵兽和人物。

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至此来了个颠覆。

东方的青花,原来可以如此浓烈。

元朝书生与西域人,在陶瓷审美观上,找到了共同点。

十四世纪中叶,景镇工匠们使用商人从中东贩回的苏麻离青,烧造出了亮丽的青花瓷器。

并在之后卖到全国各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

青花替代影青,成为景镇的主流产品。

苏麻离青的最大魅力,在于成就了明亮鲜艳的元代“至正青花”。

至正,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的年号。

当时统治者的政权正在走下坡路,江南多地遭致割据军阀和民间力量的反抗。

景镇的千年窑火,能在各方战事的间隙存活下来真是奇迹,并且,青花大放异彩。

南方的汉族军阀和白莲教徒们,将青花虔诚地供奉,在一般的日常审美之上,又赋予了青花瓷纯洁的精神意义。

从至正十一年起的二十年,景镇一直陷于战争的旋涡。

瓷都的地位并未因此削弱,相反还得以在战争的缝隙里,逆势生长。

天下人都知道青花瓷是当时最厉害的华夏制造,能带来丰厚的贸易收入。

第1586章 窖藏元青花

元末之时,那些过路景镇的强人需要军费,也就需要青花瓷。

元末景镇周边战事很火,瑶里、湖田炉火也很旺。

几下一结合,让青花瓷器烧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瓷器之上的画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元青花以前,瓷器的绘画和刻花,都由民间的陶瓷工匠完成。

因为元末的战乱,北方的大量民间艺人和汉族书画家,不约而同云集到战事相对平静的后方JDZ。

专业画师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元末青花瓷器的绘画水平。

比如,在元青花月影梅纹饰中,就看到了王冕等文人书画的影子。

元末JDZ的画师们,发现这种叫苏麻离青的东西,有着忧郁的青中带紫,天然地适合用来书写自己的情绪。

江南的书生挤在狭窄的山水里,时间长了,自然蓄积了更多向外突破的力量。

苏麻离青,实现了蓝的发色突破,由近处的墨黑,到遥远的幽蓝。

景镇的画师们,走出昨天的书斋,眼前的山水豁然开朗了。

湛蓝的松烟发色,艳丽浓烈,清晰通透;

凝聚处结晶斑兀自闪烁,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向釉下凹去,深入胎骨,肌肤一样凹凸不平,状如起伏跌宕的情绪。

对自然的崇拜,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延续了两宋到元的文脉。

青花画师们在乱世中,找到了情感共鸣。

他们躲在南方的天井里,画羁傲不逊的龙凤麒麟,瘦骨嶙峋的月影梅花,缠绕牵扯的夏莲秋菊。

当然也画“八仙”,画“全真七子”,画英雄人物故事。

鬼谷子下山助孙膑,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屯军细柳营,尉迟公单鞭救唐王,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打虎英雄武松三碗不过冈……

真正做起来了瓷器,陈文哲自然是忍不住,想要把这些全都复制出来。

除了给武二的三件作品,其他用来收藏是真不错。

既然收藏,那就要做全了。

国内的元青花现在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1980年11月29日下午,灿烂的青花,盛开在西江高安第二电机厂的基建工地。

农民工们的一锄头,开启了一扇宝库之门。

直径1.3米、深0.8米的地窖里,竟然藏有245件元代文物,其中19件为青花瓷。

这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印证了元青花的存在,而伊国和土鸡的传世元青花馆藏,则确切地表明了元青花来自我国。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物专家们持续对这批文物保持追捧的激情,一点一点放大着发现的魅力。

这是关于元代青花瓷器的一次重大发现,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那堆宝物中的明星——19件元青花中,一件为云龙纹兽耳盖罐,两件为云龙纹荷叶盖罐,四件为云龙纹带盖梅瓶,两件为牡丹云肩纹带盖梅瓶,一件为带盖纹花觚,九件为各式高足杯。

兽耳盖罐,兽耳鼻衔环,带盖,兽头。

敦实浑圆的造型,给人安全感——像弥勒菩萨,肚子大,用得着用不着的杂物,一股脑往里装,还不会覆翻。

牡丹纹饰和云龙,刻画在最开阔的腹部。

大团的牡丹,以最民间的姿态打开,开放得大大咧咧,毫无保留。

游走的行龙,在龙纹上下方,留下大片飞白,予人天空和白云的想象。

龙乃中国古人的灵感产物,它代表了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和地位,被帝王们自视,也被百姓追捧。

描绘于青花罐的龙,修长,虬曲,龙头向上,双角后仰,两眼正视,细颈,曲腹,蛇尾,龙鳞密布,三爪特别带劲。

这三爪的力度,有别于元以后历朝画法。

文物专家以此为标识,区分元明清各朝龙纹。

荷叶盖罐,共有两只,主体都是三爪龙和缠枝牡丹。

追逐的龙,彰显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

牡丹又让这神秘莫测,有了民间乐见的富贵华丽之感。

而写实的荷叶盖,与鳜鱼、青鱼、鲶鱼、螃蟹的奇妙组合,又让力量和富贵的贵族审美,赋予了天然的趣味,以及民间的活泼和生气。

动态的龙,还有那些小鲜物,衬托上静态牡丹荷叶,对立与统一的美学追求,分明就是一幅蓝白相间、赏心悦目的盛夏彩墨图了。

六月,南方午后的池塘,出奇的静。

远处有风吹来,极细切快捷的风声,裹挟着更远的雨点。

荷叶边角陡然掀起,似要飞翔起来。

然后,主角三爪龙就要登场了——是它,搅动了午后的风风雨雨。

带盖梅瓶。还是牡丹和龙纹。

不过,龙纹出现了四爪。

元朝官窑体制尚没有明确地确立,龙的皇权象征却早深入人心。

五爪,帝王手中权力已达极致。

四爪、三爪,地位阶级下移。

爪的多少,从一个侧面提供了青花瓷主人的身份信息。

六件梅瓶,体现宋人以来案头陈设审美的最高水准。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