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87章

作者:疯神狂想

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

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

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

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

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弯弯和神都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这些明代蓝釉瓷都算是国宝,每一件都十分珍贵。

所以,这样的瓷器,自然也有人想要仿制。

仿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底款。

底款是仿制的重点,因为难以仿制,所以才会有换老底、接老底等手法。

像是明代蓝釉瓷的底款,也不容易仿制。

有青花款和暗刻款两种,多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跟其他明代的瓷器一样,凡四字款者,也均为后仿。

器型除碗、盘等常见造型外,还有罐、缸、尊、盆、僧帽壶、莲瓣壶等造型。

此外,宣德时期还出现了洒蓝釉这一新品种。

因为其蓝釉之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又名雪花蓝。

洒蓝釉瓷也是以钴为呈色剂的石灰碱釉,只是与霁蓝釉瓷的施釉工艺略有不同。

宣德洒蓝釉瓷,传世十分稀少。

这么稀少的宝贝,传奇故事自然也不会少。

比如有一件从“皇家玩物”到流落民间洒蓝釉,在行内就广为流传。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神秘的老太太背着一个破布包,来到神都文物商店。

找到工作人员,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说要卖掉换些钱。

据老太太介绍,这只碗在她家中存放了很多年,装过盐,后来用作喂鸡,肯定是老的。

但不知道这是那朝那代的,而且表面颜色也不均匀,不知道能换多少钱。

此碗比较奇特,一是大,口径有25.3公分;

二是器型特殊,胎比一般的碗厚,有1公分左右,平底,应该叫钵;

三是,釉中的蓝色浓淡不均匀。

该碗内施白釉,外施蓝釉,内底非常的脏。

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宣德洒蓝釉还没有研究,只是在雍正时期的《南窑笔记》中,称洒蓝釉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

所以,文物商店就当成乾隆的瓷器,用80元收购了老太太的这个碗。

这笔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一点跟那件霁蓝釉云龙纹梅瓶的遭遇,倒是十分相似。

只不过这一件卖的价格更高一点,达到了八十块,相对十八,增加了四五倍。

这也不知道是宝物的主人,幸运还是不幸运。

收到了这只碗,当时的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起来。

当碗内底的污垢被清洗掉时,竟然显露出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

从器型、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镇的瓷器。

而它最珍贵的地方,想不到竟是被那位老太太误认为是缺陷的地方。

这种缺陷,就是这件瓷器所特有的一种被称为洒蓝釉的工艺。

洒蓝釉的来历,也十分清晰。

“洒蓝釉”首创于明宣德景镇。

因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

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关于洒蓝釉的诞生,竟然和宣德皇帝的一道“任性”的圣旨有关。

宣德皇帝即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代皇帝。

这位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抵挡不住玩乐之心。

他酷爱斗蟋蟀,每年都要地方官员进贡上等蟋蟀供他玩耍。

也因此,让景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蟋蟀罐。

除了养鸟逗虫,宣德皇帝还迷上了掷色子的游戏。

正是这一嗜好,成就了洒蓝釉这一瓷器品种。

为了满足这一游戏需要,宣德皇帝下旨让景镇御窑厂,为其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并且釉色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御窑厂接到圣旨不敢怠慢,当即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和最上好的材料,开始制作。

经过艰苦研制,最终烧制出了洒蓝釉瓷器——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那么,洒蓝釉是如何烧制成的?

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

这样会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再上一层薄釉高温烧制而成的。

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一般来说,由于做工精细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如果器物满身吹釉,吹的不均匀,深浅不一,就是雪盖蓝。

如果均匀地密布于瓷柸上,形成星星点点,才是真正的洒蓝釉。

《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从记载中可见,洒蓝釉烧制工艺非常复杂,成功率比较低。

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

我国现存的明代洒蓝釉瓷器,只有几件,所以弥足珍贵。

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驾崩了。

宣宗死后,掷骰的游戏不再流行。

之后的皇帝也曾下令烧过洒蓝釉瓷器,不过由于洒蓝釉工艺复杂,成功率极低,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太高。

所以宣德皇帝死后,洒蓝釉就停烧了。

就是这样一件宫廷的稀世珍宝,从出世到停烧的短短十年中,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

像是洒蓝釉瓷器这么好的东西,自然不能让它失传。

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一次恢复生产。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

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

第1565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到了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

特别是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方面是清三代的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喜欢。

比如,由于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古代瓷器,觉得古朴精良的洒蓝釉瓷器工艺失传十分可惜,便要求JDZ御窑厂重新研制复烧洒蓝釉瓷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才会有了之后,清流传下来的洒蓝釉瓷器。

像是描金瑞兽纹碗,还有康熙的洒蓝釉下三彩鱼龙变化观音尊、洒蓝釉梅瓶、洒蓝釉龙纹胆瓶、洒蓝釉留白云龙纹花口盘。

之后光绪之时也烧过,有洒蓝釉留白龙纹碗。

当然,洒蓝釉瓷器,还是明代的最好。

明代的洒蓝釉技术,不仅是当时烧制瓷器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让后人对其推崇备至。

宣德之后,弘治产品稍逊,近于藕荷色或支青色。

此时的洒蓝釉,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

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淡孔雀绿彩,颇为精致。

其实从这些瓷器就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对于青色、蓝色、绿色的认知,真不是那么绝对。

不能说不认识,而是有点混淆。

所以,在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

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

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

这一点又和佛头青相似,所以这种回青釉,呈色跟霁蓝釉差不多。

但是,回青釉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

而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

一般霁蓝釉瓷器,足内无釉露胎。

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每一件都是蓝釉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蓝釉瓷,从胎底也能看出一些特征。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