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68章

作者:疯神狂想

陈文哲就知道,在景镇那边的陶瓷博物馆之中,就藏有一只民窑烧制的一只五彩花鸟纹金钟碗。

这算是一只精品,它撇口,圆腹,形似金钟,胎较厚,釉白。

内口沿饰沙地梅竹锦纹开光,光内绘菊纹,底心绘月季一朵;

外壁绘月季、石榴花和湖石、飞鸟、彩蝶蹁蹁于花丛中。

底款为双圈内绘云芝一枝,是民窑之佳品。

当然,最正宗的还是宣德时期的金钟碗。

所以在最后,陈文哲仿烧了一只明宣德霁红釉金钟碗。

只要是红釉,颜色还算正,这种等级的瓷器,都算是国宝。

宣德时期的瓷器成就,真的不少,要想全部仿制一边,还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陈文哲只是把其中的一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仿制了一下,就结束了。

接下来他还需要按照明代皇帝列表,继续仿制一些精品。

比如大明成化时期,这一时期就有很多瓷器,值得他做一次精仿。

斗彩就不说了,就说大明成化金地三彩梅瓶,就很值得他仿制一件。

金色的地子,变相的黄色,还真不能说是黄釉瓷。

要仿制真正的黄釉瓷,还是得看弘治时期。

2022久鼎春拍藏品之中,就有一件大明弘治黄地釉吉象云鹤纹瓷枕。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黄釉瓷器,而且都是弘治时期的。

这次拍卖也算是一个专场,里面有黄釉暗刻龙纹塔型花浇、大明弘治黄釉螭龙盘口暗刻龙凤瓶。

这次瓷器都是正宗的宫廷用品,价格都不低。

这些瓷器仿制起来,还真是不难。

不管是瓷枕,还是龙凤瓶,陈文哲做的都太多了,现在仿制起来十分顺手。

也就是花浇,比较少见,这东西是浇花用器,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其实,花浇是专用于浇花的一种壶。

这种壶造型仿西亚铜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

宋代已有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

永乐时器呈大口,直颈,圆腹,柄为龙形,纹饰纤细。

宣德器颈较短,腹稍扁,柄为宽带式,纹饰粗放。

清雍正朝花浇口部似唐三彩凤首壶,细颈,腹部为直扁圆形,圈足。

颈、肩均有凸起的弦纹,肩、腹下部常饰凸起的菊瓣纹。

陈文哲第一次知道这个东西,还是在一次新闻之上了解的。

话说,有一位土豪,花上千万买一个花浇。

但是,经过鉴定,却发现那根本就不是浇花的!

当然,这肯定是一件宣德的真品瓷器,这一点不会错。

可是,要说它是花浇,经过很多鉴定大师鉴定,认为不对。

也就是说,这件瓷器是官窑真品,但是它的作用,名字,都可能不对。

这里面的鉴定学知识,就十分丰富了。

而这也是吸引着陈文哲,走向鉴定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瓷器文物鉴定,是一门学问。

除了外观给人的那些直观印象以外,向内看,寻找真正的文物鉴定密码,可能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鉴定要点。

只可惜啊,由于文物鉴定这门科学起步晚,所以传承很难。

再说,这也是一门经验科学,像是老一辈的鉴定者,都靠眼学和经验。

这些眼学和经验,先不去管他是否真实可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再加上现代社会确实也欠缺尊师之道,当面口口声声师父师父的,背过头就骂娘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样一来,谁还会愿意教学生?除非是自己的孩子。

而搞科学检测的人,基本上没有懂文物的。

对他们而言,这些瓷片,碎片就是尸体,你拿过来我就检测,解刨。

我把报告给你,至于其他内容你就自己琢磨吧。

所以,科学这玩意在文物鉴定过程中,就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好比外星武器给了原始人,照样起不了作用。

其实,学习鉴定的难度说大很大,但是说简单,又很简单。

比如之前在南越陈文哲雇佣的那位烧窑的大师,他不止是会看火,还会修建柴窑。

他甚至还能根据瓷器的特性,专业修建对口的柴窑。

这要说他不动陶瓷制作,你信?

所以,要想学习鉴定,就一定要了解硅酸盐,为什么呢?

陶瓷业,其实就是最典型的的硅酸盐工业。

不懂陶瓷是如何烧制成功的,怎么可能成为好的鉴定师?

对陶瓷生产中胎的配方,釉的配比,青花颜料和釉上彩绘颜料配比,烧成气氛,不同窑炉烧成特点,都不了解,那怎么能知道各种窑口,各种历史时期瓷器的特征?

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搞不清楚,还做什么鉴定师?

第1540章 考证命名

对于建国初期那一代研究者,鉴定东西的问题几乎没有。

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和大量按比例复制的1:1高仿品。

那个时期过眼的瓷器,几乎都是真品。

但对于现在我们这一代研究者,那就麻烦了。

如果还是只有小学4年级水平,不懂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那就很难突破人云亦云的高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当然,除了这些科学方面的鉴定知识,你还需要了解历史,人文方面的很多内容。

宋徽宗御提的款,五颜六色的汝窑柴窑,跟爱收这些宝贝的朋友,只能打住,不说。

因为再继续说下去,就得挨骂了。

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说不清楚。

我跟你说汝窑没有水仙盆不能算,得考证出北宋是否有水仙这种植物。

得考证出谁最早把它叫做水仙盆?得考证出不叫水仙盆叫什么?

这些都费脑筋,费时间。

更何况,为了跟说不清的人说清楚,不值。

原归正传,这一次就说说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永乐花浇。

目前文博界研究者,对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研究,也就停留在了考证出此器,乃仿中东地区黄铜器所制这一高度。

再有,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书中说,宣德花浇无龙柄,永乐花浇为龙柄。

永乐脖子长肚子圆,宣德脖子短肚子扁。

陈文哲曾经特意找来了中东地区的原版,和宣德的集中在一起做对比。

就是为了对比鉴定,搞清楚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完美。

先看中东原版,除了底足为圈足,口沿外凸,龙柄下部有一类,似于犹太星星的间隔物没有表现出来以外,永乐瓷器应该是比较完美的复制出来了中东原版的要素。

包括原版器物上,器身上以金银器方式,錾刻出来的缠枝花卉纹饰和颈部的一圈凸起。

口沿下方的一条凸棱,都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永乐文物上表现出来,可谓仿得非常好。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器,仿自中东地区铜器应无大误。

也就是说,这玩意当初被送到景镇烧制的时候,肯定是宫中出样板,景镇依样画葫芦。

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明初永乐时期,我国和中东地区肯定有商贸往来。

但这个玩意真的是花浇吗?这就存疑了。

这花浇之名又是谁给定的呢?这玩意用了喝水肯定不对,用来浇花似乎可以。

但养过花的都知道,这玩意浇花容易碎,又厚重装不了多少水。

浇花嘛,还是铁皮子做的靠得住,不怕磕磕碰碰。

难道搞错了?对了,其实这玩意根本不是用来浇花的,而是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匜,也就是用来洗手的。

中东地区的人民,吃饭多用手抓,不用刀叉和筷子,吃饭前按照教义必须洗手。

对大户人家和宫廷而言,洗手是坐在位置上,等侍者过来用铜制器皿盛水洗手,下有承盘接水的。

这个所谓的花浇,在中东地区就是这个用处。

而到了明代宫廷,吃饭是用碗筷的,这个饭前洗手的习惯就没了。

那着这玩意有什么用呢?总不能用来喝茶喝酒吧?用来喝酒也实在太厚重了。

搞明白了它的用途,才能正确命名。

此器正确名称,应该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永乐青花净手器,而不是花浇。

至于永宣之区别,也录了一张非典型馆藏宣德花浇文物。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