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14章

作者:疯神狂想

面对生死,准备的好一点,绝对没有坏处。

“你可真是有心了,连这样的宝贝都能找到?”陈星辰鄙视的看着李天强道。

这小子之前可是一直表现的憨憨的,从来没有说过,他要送给陈文哲的惊喜是什么。

“没办法,知遇之恩不能忘,我们之中就我的学历不怎么样,从事的行业又太过专业,要是不好好巴结一下大老板,我这院长还能做的安稳?”

看着一脸消息的李天强,陈星辰心中无限妈卖批。

这小子是面带猪像、心中嘹亮的典范。

不要看着他表面有点憨,甚至还认死理,但是这小子绝对不傻!

甚至都有人认为,这家伙是大智若愚的代表。

因为他的认死理,现在被人成为是执着,是不改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新好青年。

他们的暗战,陈文哲自然是不在意的,他还是最在意手中的东西。

这一套金编钟,还真是不简单。

整体保存好,甚至看着还有一点璀璨的黄金光泽。

这么一套黄金制品,放在哪一个年代,都应该是被人看中的最顶级艺术品。

如果再加上它们的时代、背景,那价值更加惊人。

稍微查看,陈文哲就再次确定东西是真品,这一点他能看出来。

毕竟是鉴定黄金制品,陈文哲只是看一眼色泽,就可以看出是不是老东西。

这套金编钟,最起码有两百年历史了,说他是乾隆时期的应该不会错。

既然是真的,是不是另外一套的替代品,或者它是正品,另外一套是替代品呢?

这样的东西,要想看看是不是复制品,就需要看工艺。

所以,拿着东西,陈文哲仔细查看。

黄金肯定是没问题的,就看其制作工艺达到什么水平了。

乾隆所铸的这套金编钟,共用了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两黄金。

一整套金编钟,共重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两二钱。

跟现在的黄金制品相比,乾隆时期的黄金成分不纯。

只不过,这一套金编钟的技术可不简单,最起码它打破了我国历代用铜铸造编钟的传统。

而这其中最重的是“无射大金钟”,最轻的是“倍应钟”。

其上都有铭文,铭文是“乾隆五十五年制”。

将钟由低向高排列后,击之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了给弘历皇帝八十岁寿辰祝寿,各省总督聚敛黄金,送入清宫。

之后,由宫廷匠人精心设计,铸造了十六只黄金编钟。

这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

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把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磐奏乐。

古代编钟、编磬用体量大小区分音律,金编钟则造型划一。

它们用厚薄不同来分出音阶,每枚钟面铸有阳文楷书律名。

钟的图饰同一,都以突起的纹划分三段。

上段是云朵;中段较宽,铸有神态飞动的行龙,龙头一律向左;

下段是对角形云纹,平均分布着八个平头乳钉,是打击点。

第1466章 正十二律

这套十六枚的金编钟,造型雍容华贵,显示出宫廷乐器兼礼器的非凡气派。

能用黄金铸造,并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色,因而这一套金编钟成为精美的乐器,为世间罕有。

它们的工艺和文物价值,远远超过黄金本身的重量。

比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金编钟奏出的。

现在首都那十六只编钟,放在两个大玻璃柜里,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着。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来观赏它。

编钟是编排组合的钟,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北湖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举世瞩目。

那样的国宝,肯定只有一套,陈文哲也肯定得不到。

他还真没想到,今天能够得到一套清宫金编钟。

而且还是完整的一套,总共大大小小根据音律不同,铸成了16枚。

现在看工艺,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接下来就要看内涵了,也就是音律、音节。

古代编钟、编磬用体量大小区分音律;

金编钟则造型划一,用厚薄不同来分出音阶,这一点尤为难得。

有着景云钟的铸造经验,对于古代音乐,陈文哲也懂一些。

当然,清代的音乐,已经跟现代的音乐十分接近。

而对于钟、编钟之上的音节,陈文哲更是十分精通。

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多用于皇家重大典仪场合。

这一套十六枚金编钟,钟顶部都为两条蟠龙状纽纹。

中部雕刻有云龙纹,下部有6个凸起的圆唇,敲击圆唇可发出声音。

不同编钟的音程大小,通过调整钟体厚度实现。

钟体越薄,则发音越低。

需要说明的是,各编钟侧面均刻有各自的律名。

这与清代乐律中的四倍律,也就是低音,及正十二律对应。

这些音律分别是: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清代的正十二律源于《吕氏春秋》的十二律。

而后者音律名的确定,及生成方法,则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古代科学内涵。

在声学领域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而在物理学中,频率与振动体的长度有着密切关系。

以律管为例,律管发出的声音,由其固有频率确定。

频率与声波波长成反比,而声波波长与律管长度成正比。

因而律管的频率,与管长成反比。

当律管管径不变时,律管越短,其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相应的,当律管长度减小一半时,其音调相应提高一个八度。

所谓“八度”,即相同唱名的两音之间的音程。

如1(中音)、2、3、4、5、6、7、1(高音)即为一个八度。

周公旦撰《周礼》,其中“春官宗伯第三·典同”载“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

即乐器的发声,以十二律来确定度数。

“十二律”为古人定出的声律准则。

即以黄钟律为标准音,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

吕不韦等撰《吕氏春秋》,其中的“仲夏季第五·古乐”记载了十二律的起源。

黄帝令乐官伶伦创作乐律,伶伦从山谷中取来竹子,截取三寸九分的一段而吹之。

他将其发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并以此为基准,制作了十二根竹管,对各管发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黄钟作为十二律的基准,与古人对度量衡的认识密切相关。

据《汉书》卷二十一(上)记载:衡量长短的“度”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长,衡量容积的“量”起源于黄钟律管之容量,衡量轻重的“权”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重量。

黄钟音律一旦确定,就不随人改变。

相应的,黄钟律是起始音律,其他音律基于黄钟律而生成。

有现代学者认为:以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基准,就相当于以声波波长定义基准长度。

另先秦古籍《管子》“地员第五十八”载有“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

根据这段话的描述,黄钟音律的律数取值为:1×34=81。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音律”载有:“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这段话说明了十二律的生成方法:将基准音律度数三等分,再增加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上生出新律;

如减少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下生出新律;

在这里,“上生”即振动体的长度增加1/3,“下生”即振动体的长度减小1/3。

根据书中记载,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大吕、夹钟、仲吕、等音律属于“上生”。

林钟、南吕、应钟、夷则、无射等音律属于“下生”。

“上生”“下生”音律合称为“十二律”。

由于此法通过增减1/3的振动体长度来确定音律,因而被称为“三分损益法”。

当然,很多人不是音乐家,也不学习音律,不用懂的太多。

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在这里,“清黄钟”为黄钟的高八度音。

各音律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清黄钟。

其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6个奇数音律为阳律,又称“六律”;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