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003章

作者:疯神狂想

三星堆中发现的几乎每件遗物,都极其有秩序的摆放,这都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从这些细节之中,也可以看出,这无一不反映着一些文献所记古蜀国,作为神国所特有的神秘状态。

特别是2号祭祀坑中,还出土了铸有大小两种不同青铜人像的神坛。

大者手握一瑞枝祥草,小者手持前端呈禾芽状的玉璋。

最高大者,连同基座高2.62米,重180公斤。

该立人像体形细长,头戴一顶兽面纹冠冕,兽面的眉心有一象征太阳的圆形装饰。

太阳常被古人喻为天眼,兽面双目与太阳图像同在,或可称为“天目冠”。

腿部带有脚镯,赤足站立在一个由四个龙头支撑的方形底座上。

2号祭祀坑出土的最高大青铜人像,也很特别。

立人像身着龙纹左衽长襟,双臂环抱在胸前,双手中空,呈持物状。

他身穿衮衣,完全是一副通天彻地的王者和宗教领袖姿态。

小人像有多尊,均为跪坐。

其中典型的一尊,通高仅13.3厘米。

该人像“头戴平顶双角冠,左腿弯曲,右腿单膝跪地,手按腹部,很像是在恭恭敬敬地向青铜大立人跪报”。

这些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青铜人像,隐隐给我们透露出了古蜀国一丝信息。

这是一个存在着,严格等级制度的神权社会。

古蜀王在古蜀国,拥有超群拔俗的地位。

他是集神权、王权和军权于一身的“超人”。

他高高在上,而其他人只能是匍匐在他身旁,服务于他的奴仆。

在三星堆1号和2号坑中,还出土了包括金杖、金面罩、金虎、金叶、金璋、金带等在内的上百件金器。

这些金器数量多,形体大,制作也十分精美。

从此可见古蜀人对金矿的冶炼、制作和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黄金文化”。

在所有的黄金制品中,最富有特色的就1号坑出土的金杖。

这根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500克。

它系用纯金捶打成金皮之后,包卷木仗而成。

不过,由于经过了3000多个岁月的涤荡,内芯的木棒已经腐朽碳化,只留下了被压扁变形的金皮,向人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根只剩外面金皮的权杖上端约46厘米处,还铸刻有三组清晰可辨的图案。

上面两组是两只羽箭穿过鸟和鱼,下面一组是前后两个对称的头戴王冠的人头。

之前陈文哲查看那两件蜀戈的时候,就看到过鸟和鱼。

所以他十分清楚,这是当时古蜀国两个部落或者说王国的图腾。

鹳鸟是柏灌族人的图腾,所以,这副图案的寓意,显然就是伯鹳射鱼的意思。

柏灌族和鱼凫族政权交替之时,柏灌族在某一次战争中战胜了鱼凫族。

或者说是柏灌族为战胜来犯的鱼凫族,特意在这枚象征至高神权的金杖上,铸刻了伯鹳射鱼图案,以鼓舞士气。

另外,《淮南子·时则训》说:“季冬之月……命渔师治渔,天子亲往射鱼,以荐寝庙。”

国君射鱼一般用作宗庙祭品,射鱼要在渔梁上进行。

这根金杖实际上就是一柄标志着王权、神权和经济、社会财富垄断之权的权杖,为古蜀国政权的最高象征物。

1号坑从坑内器物年代观察,相当于盘庚至武丁早期。

因此,1号祭祀坑很可能就是柏灌王时期的祭祀遗存和器物坑。

2号祭祀坑,从坑内器物年代观察,相当于武丁后期至西周早期。

与新发掘的4号坑,属于同一个时代。

这个时期,应该是鱼凫王时期的祭祀遗存和器物坑。

坑内出土了,三件蜀王蚕丛“目纵”青铜人面像。

所谓目纵,是指眼睛如圆柱一样,从眼眶中突出。

其中略小的一件,宽77.4厘米。

眼柱突出眼眶竟有9厘米,鼻梁上方还有1根高达68.1厘米的装饰物,它整体高达82.5厘米。

蚕丛之所以“目纵”,可能和他原来居住在岷山上游的汶山郡有关。

此地水土严重缺碘,很容易导致人罹患眼球向外凸出的甲亢病症。

所以,有专家推测蜀王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于是便有了“目纵”的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到了现在,还有更多的推测。

毕竟古蜀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那么他们的后代,难道也消失了?

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种种迹象当中表明,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我们并没有消失。

其实,现代很多研究都表明,我们的文化一脉相传。

只不过,古先蜀与后蜀之间,出现的空白期。

这就是《蜀王本纪》中,所谓的“神化”期。

也即世俗社会宗教化,世俗政权隐入山中。

这样就完全蜕变为宗教神国,全体国民“化”为教民。

之前就提到过,古先蜀三代王,蚕丛、柏灌和鱼凫,都曾“神化”。

前两代“神化”之后,都有新蜀王继续统治没有“随王化去”的蜀民。

但最后一代鱼凫王,“神化”的规模空前。

他化民甚众,以至于数百年都未能产生新的蜀王。

“神化”就意味着鱼凫人,在人世间的生活结束,意味着同过去得有个了断。

推测上述祭祀坑所出遗物,除了极个别是原来的生活用品外,绝大多数如神像、青铜和玉石礼器等,原本都供奉在三星堆古城的宗庙之内。

从1号坑中的器物观察,年代最早的是玉璋、玉戈等,可以早到二里头夏文化时期;

青铜器可以早到早商前期,晚的也在晚商早期,这意味着这些器物是长期存放在宗庙中的礼器。

宗庙祭祀既然到此终止,为防止世俗对神明的亵渎和破坏,就必须对宗庙祭器进行瘗埋。

第1451章 互相影响,一脉相承

瘗埋亦作瘗薶,这是古代的祭地礼仪之一,其实就是埋葬的意思。

只不过在瘗埋之前,要举行了最后一次燎祭,实际就是毁器。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三星堆几个祭祀坑中的器物,大都有火烧或砸打痕迹的原因。

与其被别人毁掉,还不如我们自己毁掉,就是这么个意思。

现在陈文哲算是对于三星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出土的那些文物,他甚至都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一点,他可比那些三星堆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更加清楚。

那些人还是靠连蒙带猜的,而他直接看到了使用场景。

“咦?这是茶坪山?应该是龙门山、玉垒山吧?这是湔山?神仙岭可是地标啊!”

这一次回溯,看到的画面太熟悉了,因为这几个地方都很出名。

当然,不止是出名,还主要是因为陈文哲知道,蜀王蚕丛至鱼凫,都是在湔山“神化成仙”的。

湔山就是位于今川都平原西缘的茶坪山,实系龙门山、玉垒山连体,乃湔江发源之处。

湔江是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自彭州关口以上称湔江。

以下进入平原分为“湔江九河”,包括流经三星堆古城北的鸭子河、穿城而过的马牧河等。

湔江发源地茶坪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依然还被乡人称为“神仙岭”。

如果是之前,陈文哲还真不一定就知道这一切。

但是,三星堆太出名,进还看到了那么多三星堆的仿制青铜器。

所以,他还真就了解了很多。

之前参观三星堆青铜器的时候,他就看到过介绍,当年鱼凫王前往湔山神化的路线,都标识的十分清楚。

就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发,自东而西沿今鸭子河—马牧河—小石河到达关口。

由此穿越两山夹江的天彭阙,然后从南向北沿湔江到达龙门山麓。

之后,再自西南向东北进入龙门山,以东宽阔的湔江河谷。

最后溯流而上,攀援至海拔高达4700余米的目的地——神仙岭。

这里可是地标性建筑,只要看一眼,对于陈文哲来说,就绝对不会认错。

处于中转站的今彭县天彭阙,因两山相对,地形险要,所以十分容易辨认。

而也是因为这种地势,这里遂成为鱼凫王“升仙路”东西—南北向的转折点,是所谓人间与鬼神世界的分界线。

龙门山东的河谷,是“化民”们赖以生存的渔猎采集区域,而高山峻岭则是修身成仙的理想场所。

鱼凫国王率领国民进入湔山“神化”以后,留下了一部分鱼凫人向东迁徙。

之后在川都地区,形成了具有三星堆文化明显特征的十二桥文化;

还有一部分往北,经汉中城固,进入今西陕宝鸡地区。

他们在西周时期建立了一个国家,现在在宝鸡茹家庄发现有这一国的一座墓地,甚至还有铭文。

好像是从弓、从鱼,就是射鱼的意思。

另外,还发现有与三星堆近似的青铜立人像,这表示很可能二者有渊源关系。

在那一边地区,特别是先前发现的古墓之中,也出土过不少文物,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一件青铜鱼尊。

上一篇:废材修仙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