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841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章成本来还想继续打,但一路而来连破占婆国,缴获堆积如山,连最下面小兵都得了最少价值二十贯以上的财货。

  当然咯,一个男性昆仑奴训练一下卖回去就能价值十贯,女昆仑奴也能值五贯以上,当然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因此军无战心都想着早点回去,章成于是只能作罢,将劫掠得来的训象、金银、奴隶等全部带上,班师回镇南城。

  十二月初,章成率军班师,再留潘美为日南兵马督监,率水陆军四千留守象林县,协助侬民富站稳脚跟,并训练侬氏之兵,防备占婆国困兽来斗。

  大军班师之日,侬民富派其堂兄侬民存北上,请求朝廷允许他们改侬为农,可自称汉人,族谱上可写神农氏后裔等字。

第八百六十八章 我们也曾敢去那天下闯一闯

  神都洛阳,一阵阵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而听到这阵象鸣,洛阳城的百姓仿佛是被唤醒了一样,他们拖家带口从房间里飞速涌到了大街上,随后又开始向着内城朱雀门下跑去。

  连接外城和内城的,是朱雀大道,大道的尽头,就是内城皇宫正门朱雀门。

  “看,白象,白象,真有白象啊!这可是天降祥瑞,是瑞兽啊!”

  一个门牙都已经脱落的老翁,指着最前面的一头乳白色大象惊喜的狂吼。

  白象这玩意,自古就很珍贵,因为他不是白化病的大象,白化病的大象是粉嘟嘟的,是以白象这玩意,才是真正的可遇不可求而不是病变。

  “圣人仁德啊!老夫听闻昔日太宗文皇帝时,南边番邦就曾以瑞兽白象进贡,没想到今日又看见了。”

  老翁还是激动的不能自持,夸张的好像他是从大唐太宗文皇帝时期活到现在的一样,不过周围的街坊不介意这些,他们还是挺喜欢听老翁讲古的。

  因为老翁生于大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今年已经是八十二岁了。

  这个岁数在后世很常见,但在此时,称得上一声人瑞。

  而当你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后,又会觉得这是一桩传奇。

  老翁姓王,七岁时,正直大齐皇帝黄巢进洛阳,王翁藏在井中侥幸逃得一劫,全家只余一个年老的阿翁,爷孙两就在这乱世挣扎求活。

  其后,老翁又经历了朱全忠弑杀唐昭宗李晔,后朝庄庙兴教门被杀,明庙之子秦王李从荣谋反,末帝李从珂自凤翔哭得皇位,石敬瑭卖国,末帝在玄武楼上举家自焚等。

  及至张鉊入洛与契丹在洛阳大战,数十万军队鏖战数月,洛阳周围几成废墟。

  而这么多劫难,老翁都一一挺了过来,如今八十有二,子孙满堂,还亲眼见到了大朝再次复兴,得见盛世,确实是传奇。

  而当年与他同岁的同族兄弟和伙伴数十人,活到正常死亡的只有不到三成,活过花甲的,就只有他一人。

  其余不是冻饿而死,就是死于兵灾,能因病致死的,都要算命好了。

  王翁清晰记得,他们逝去的时候,大多都是十几二十来岁正直壮年,好多到死都没成过家,甚至都没吃饱过一顿饭。

  有个维持秩序的武侯听到老翁说这是番邦进贡的白象,立刻笑着出言纠正道:

  “王翁,这可不是番邦进贡的,看见领头那个被反绑双手,跟昆仑奴一样黑的家伙了吗?

  他长得像是昆仑奴,但祖上可是汉儿,当年就是他家祖上在日南郡象林县杀官造反,使得日南沦陷数百年的罪魁祸首,今日连祖宗都不记得,已如昆仑奴模样。”

  武侯的话其实不对,区连是占人不是汉儿,他们家自古就是这副模样。

  且当年区连在日南郡造反之后,历朝历代都有收复。

  刘宋年间,那位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就领兵大破林邑国,收复日南郡。

  大业元年,隋炀帝也派将军刘方再次攻灭林邑国,收复日南郡。

  真正失守,还是在大唐时期,唐时将势力拓展到了河中、波斯和吐火罗,实在没有精力来管小小的日南郡了,这才被占婆国站稳脚跟。

  不过,这些事情不需要对下面的小民一一解释清楚,他们只需要知道,朝廷大军攻破占婆国都城,擒杀占婆宗室数百,收复日南郡而还,这是几百年来的大功业,远超唐时就是了。

  武侯的话音刚落,震天的怒骂声就随之响起,洛阳百姓既愤怒又觉得实在难以理解,他们完全不能相信,竟然有人汉儿不做要去当昆仑奴的。

  这也太离谱了!

  但骂归骂,神都的百姓们又不由得为朝廷能收复日南郡而兴奋。

  恰在此时,王氏族人正在拼尽全力寻找的身影终于出现了,那是一个穿着火红色櫜鞬服,腰挎横刀的壮汉。

  大郎、大哥儿、大郎君、大哥哥、大伯的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响起,王家人又蹦又跳,顿时吸引了壮汉的注意力,他也大声呼喊着脱离队伍跑了过来。

  王家人这才注意到,王大郎的手上牵着两跟绳子,绳子正套在两个昆仑奴的腰间,昆仑奴的背上,还各背着一个大包。

  还隔着十几步,王大郎就要跪下下拜,不想王翁把手杖一扔,爆喝一声:

  “无礼!汝身为国家勇士,身着戎装,岂能随意下拜!”

  在张周,櫜鞬服已经从单纯展示勇武、表达忠心的礼服演变成了军服的一种,性质有点像后世的军礼服。

  在张周,按律身着戎装之时,皇帝亲临也只是单膝下拜行礼,要跪拜父祖,需要除掉戎装才行,因此王翁才大喝一声提醒。

  听到曾祖父的大喝,王大郎也反应过来了,他团团一个肃揖礼,“阿翁、大人,某戎装在身,就不能全礼了。”

  众人这才围了过来,王大郎一个眼神,两个昆仑奴就把背上背着的布包裹放下打开。

  嚯!当即就有人惊呼出声,原来这大大的包裹中装满了各种珍宝。

  叮当当一阵脆响滚落的,是一只闪烁着暗色金光的黄金酒杯,杯身还镶嵌了碧绿的宝石。

  哗啦啦掉落的,是两串华光内敛一看就很值钱的珍珠项链。

  其余金块、银币、犀角、鼍皮更是铺满了一地,王大郎又从怀中掏出一双用红绸布包裹的象牙箸,他高高举起递给王翁。

  “阿祖,此乃占婆国丞相珍藏的象牙宝箸,用之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王翁接过重孙子递过来的象牙宝箸,摸了摸箸头包裹有饕餮纹的嵌金,张开没牙的嘴大笑道:

  “已至耄耋之年,还要延年益寿,岂非要活百岁?”

  笑着,王翁眼中,露出了伤感之意,“昔日吾东城王氏有丁壮三十余,今独余吾一人留有后嗣,兄弟们叔伯们皆因刀兵灾劫之祸而亡其后。

  吾能独活至此,乃是圣人荡平逆贼,使天下太平之恩。

  是要多活些年,不然岂不辜负圣人之仁德!”

  王翁的话引起了洛阳百姓广泛的共鸣,是啊,自从大朝末年起,特别还是庄庙李存勖在兴教门上殒命后,二十年间洛阳大的劫难就遭遇了七次,小的兵灾多不胜数。

  但自945年,绍明圣人进入洛阳、定鼎中原开始,这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一次武人害民之事,基本上保持了政治清明,文臣武将、勋贵豪商大体上也是规规矩矩的。

  若说几年前,百姓们对于这种安定还有些患得患失,因为朱梁和后朝,也不是没有几年安稳日子,哪怕是伪晋,那也有几年没怎么折腾。

  但到如今,天下太平已经十年,不但金瓯无缺,就是丢失几百年的日南,不曾臣服的新罗和倭国都已经服膺。

  所有人在这一刻,似乎突然发现,离乱之世已经过去,太平日子,是真的到来了。

  大军回朝,当然少不了蹈舞拜谢,说起来,这张周和前面的李唐,还真有点藕断丝连的感觉。

  张周的很多文化和制度和习惯,基本都是脱胎李唐。

  当然,这不是燕贼之乱之后的李唐,而是之前的那个李唐。

  咚咚的鼓声,在城市的上空响起,回朝的大军身着櫜鞬服山呼起舞。

  朱雀门上,张皇帝也带着自己的儿子们来了,足足十三人,都是八岁以上的。

  十三个皇子簇拥着张鉊,张鉊手持羯鼓,也跟随者鼓声,就在朱雀门上,跟皇子们一起蹈舞,以此表示对英勇将士们回家的欢迎。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说圣人也在朱雀门上蹈舞,霎时间,朱雀大道两旁的百姓们也欢笑着随着鼓点和号子,蹈舞了起来。

  一时间,宽阔的朱雀大道上尘土飞扬,欢呼声此起彼伏。

  穿着花衣服的侍女,青衫的读书人,麻布衣服的百姓,玩的灰头土脸孩童,或手挽手,或围成一个圈,以各种狂放不羁的姿势和动作尽情的舞蹈着。

  所有人都在狂欢,唯有被俘获归来的俘虏们跪伏在地上不敢动弹。

  嗯,这个时空的话,应该没人说汉人不会蹈舞,只会喊666了。

  在保守之风吹起来之前,汉人也曾热情奔放,也曾能歌善舞,是当世最富有冒险精神,手持一把横刀就敢去闯出一片天的民族!

  ……

  班师回朝仪式完毕,张鉊就直接赐了勇士们酒肉,让他们回家了。

  这个时候了,谁也不耐烦继续那些繁杂的仪式,要将这一路的英勇和斩获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才是他们最急迫的心情。

  因此张鉊连宴会都免了,直接将酒肉赐给兵将们,让他们回去和亲人一起享受这御赐美食。

  王大郎回来了,脱去了鲜艳威武的櫜鞬服,换上了居家的缺胯衫,随着他一起来的,还有被坊老带来的几个商贾。

  黄金酒杯、珍珠项链、犀角这些玩意一般家庭也用不着啊!于是专门收揽这些战利品商贾,就应运而生。

  而防止有些士兵被商贾们欺骗,一般与商贾一起来的有本街坊的坊老,有神都四城巡检司的吏员这种相当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小吏和几个捕手、快手。

  而且也不是让一个商贾来收,往往是七八家甚至十几家一起来,当着士兵的面出价,谈妥后,士兵还要画押存档,交易才算完成。

  当然,衙门也可以借此机会将税费给收了,算是一举多得。

  一个商贾看中了王翁的象牙宝箸,因为真的很漂亮,看起来应该是汉人工匠打造的,纹饰精美、触感温凉,算得上是艺术品了。

  王大郎本不想卖,当王翁坚持要卖,看着商贾用二十贯收走这双象牙宝箸之后,王翁对身边须发灰白的长孙说道:

  “明日你去县衙,将老夫的恩养银断了,以后某就用我乖孙儿宝箸换来的这二十贯养老。

  圣人不容易啊!某得替他节约点粮食,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所谓恩养银,就是张周朝廷对年过古稀之老者发放的养老钱。

  也不是直接给钱,而是日给糙米一斤、酱菜二两,除此之外,每月再给白面精米三斤、肉一斤、酒一斤、糖茶各三两。

  各城镇中居民每三日一领,乡野之中由县衙派武侯监督乡老里长,每十日于本乡采买后给米给肉。

  这些物资,保证了一个年过七旬老人的日常所需,是张周一朝极为重要的仁政组成部分,是对张鉊以忠义仁孝治国理念的最直接体现。

  也是张周朝廷的亲民官和乡老里长这种乡官,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看着支出不少,但实际根本不多,以此时的生产力和医疗水平,全国也不过才八万多人能享受,大约跟养四五千禁军的费用差不多。

  但带来的影响,却是突破天际的,因为但凡这样的老人,他下面都是一大堆儿孙,不单在本家,在一乡一里都是很有影响的。

  通过这个朝廷恩养老人的恩养银,张周朝廷展示出了不同于以往几百年混乱割据之主的绝大气魄,对民间风俗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城巡检司的吏员竖起了大拇指,坊老高兴的附和称赞着,没人反对。

  因为这在张周,富裕起来后谢绝恩养银,是一种表示高风亮节的行为。

  王家现在,光是王大郎带回来的战利品就卖了三百多贯,羡慕的街坊四邻两眼发光,谢绝恩养银,正在情理之中。

  金杯、珍珠项链都等售卖完毕,最后上前的是四城巡检司的吏员,他看了看王大郎背后跪坐在地上两个男性昆仑奴,仔细检查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右金吾卫果是圣人爪牙,这择人的眼光,确实不俗。

  三日后请大郎君将此二人送到巡检司登记,六十日过后,应当就能买个好价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