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621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从这些官职就能看的出来,这是孟昶身边极为亲近的人才能得到的官职,关系类比明武宗与刘瑾,天启帝与魏忠贤了。

  两人相伴了快二十年,早就心意相通,王昭远于是就在这小朝会上开口说道。

  “除了兴元府以外,利州也是关键之地,中书令自关中败回之后,日渐消沉,还能承担重任吗?”

  张虔钊此人绝不能说是无能之辈,恰恰相反,这是个猛将。

  早年为河东军牙校,李存勖时期为突骑使,这都是骁将才能干的事,张虔钊也很给力,在李存勖手下屡挫敌锐。

  要知道,当时的河东代北名将辈出,他们的对手朱梁也不是软柿子,但凡能在那时候留下名号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明宗李嗣源夺位后,也知道张虔钊的勇猛,多次擢升,于是张虔钊自此对李嗣源极为忠心。

  等到李从珂夺位后,张虔钊不满,才以山南西道(汉中)归降孟知祥的。

  至于长安城外的惨败,那得看对手是谁,刘再升是什么人,那是张鉊麾下的大将。

  以张圣人这几年的南征北战的经历,以及上下一心的氛围,别说大将,就是来个骁校也非易与之辈。

  刘再升统领的四千骑兵更是凉州精锐,现在张周左右金吾卫的基本班底,就是这些人。

  张虔钊只有两千骑兵,其余都是步兵,被万余骑兵看住无法动弹,其中又有四千凉州大马,进不得退不得。

  加上辽国的惨败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周军挟阵斩契丹皇帝的如虹盛气而来,蜀军则心胆俱丧,别说张虔钊,就是李存孝、夏鲁奇来了也不好使。

  赵廷隐怒视着王昭远,哪怕儿子赵崇韬不停使眼色他也不为所动。

  王昭远假装没看见赵廷隐的目光,竟然还要再说什么,赵廷隐再也忍不住了,他怒吼一声戟指王昭远。

  “黄口竖子,你是何身份?张虔钊未及弱冠就跟随庄庙皇帝南征北战,后朝三代皇帝见了都要称一声勇!

  你怎敢在此臧否大将,利州不让张虔钊守,难道要你去守?”

  王昭远还没十几年后那副权臣底气,被赵廷隐这样的老资格宿将一顿怒骂,顿时也不敢回口,只能掩面退到了孟昶的身后。

  孟昶脸上闪过一丝不悦,王昭远是他最心腹的人,赵廷隐不是不知道,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没想到竟然如此不给面子。

  而且他与王昭远同岁,赵廷隐骂王昭远是黄口竖子,那他孟昶是什么?

  不过孟昶不是傻子,虽然不能做到张鉊那样胸怀广大,但还是知道此刻不能寒了这些老将的心,毕竟打仗还要靠他们呢。

  当即好一顿安抚,还帮着赵廷隐把王昭远骂的眼泪含含的。

  赵廷隐看到孟昶这副做派,心里的气也才消了一些,他早就看王昭远、王藻这些谄媚孟昶,引导着孟昶奢华无度的佞臣不满了。

  “大家,张虔钊虽然有关中惨败,但那是因为关中一马平川,以我大蜀之步军,万难和凉州大马对抗。

  张虔钊能苦苦支撑到乐安郡王赶到,就很不错了。

  我大蜀之将帅,除了乐安郡王外,也无人能出其右,利州万不可在此刻换将。”

  孟昶听完,半晌才点了点头,他虽然觉得赵廷隐是身为老将在刻意夸奖同一群体的张虔钊,但此刻,确实真的没有替换张虔钊的人选。

  给了赵廷隐面子,孟昶于是就借机问道:“就依太尉之言,张司空镇守利州,朕很放心。

  只是周军来势凶猛,究竟以哪一路为主攻?吾又该如何退敌?”

  “石司徒久在利州、源州等地镇守,他可以为大家解惑。”赵廷隐看向了跟他一样的孟知祥老将石頵。

  孟昶脸上还是笑嘻嘻,但心里早已麻麦皮的骂开了。

  这些老将就是这样,个个都把自己当成开国功勋,摆资历,还喜欢抱团。

  问你你说不就行了,还要捎带着又把机会让给石頵。

  石頵没感觉到孟昶的不爽,他当仁不让的上前一拱手对着孟昶说道:“周军从哪来,根本不重要,因为进入蜀中,就只有那几条路。

  我大蜀所仰仗者唯有地利,周军远来,运粮要翻山越岭、穿江过峡,一石米从关中运到利州,最多还能有三四斗,若要是过了剑阁,更是十难存一。所以动不如静,最好的办法就是耗。

  昔年晋主石敬瑭受明庙之命来攻打,先帝与赵太尉就是靠这一招,逼得唐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的。

  今只要陛下命诸将紧守关隘,把兴州、利州等地的百姓都内迁,存粮带不走的都烧掉,周军也只能无功而返。”

  石頵说的,就是昔年李嗣源派石敬瑭伐蜀的事情。

  当时石敬瑭连剑阁都打破了,但却被孟知祥派赵廷隐以坚壁清野和固守不出,给逼退了回去。

  只是石頵句句不离先帝,还兼带着不停吹捧赵廷隐,听的孟昶真是鬼火冒,但他又不得不听。

  石頵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太狠了一点,也太怂了一点,这是基本要放弃兴州以北的领土,还要搞坚壁清野。

  在孟昶心里,那是真舍不得哪怕一点点靠近关中的领土,因为那关系着他虚无缥缈进军关中做中原天子的美梦。

  而且,孟昶心里还想着一雪前耻呢,现在被别人打上门来,还要做缩头乌龟,他心里实在不愿意的很。

  赵廷隐一看孟昶的样子就知道他很不愿意,但此时后面的枢密使王处回走出来对孟昶说道。

  “圣人,不管周军走哪一路来,有乐安郡王与张司空,周军必然寸步难进,但是张中书出了遂州,恐有祸事啊!”

  此言一出,屋内众人脸色都非常精彩。

  孟昶霎时变了颜色,王昭远和王藻这样的孟昶心腹是如临大敌。赵廷隐和石頵这样的老将神色则有些复杂。丞相毋昭裔和李昊则是忧心忡忡。

  王处回口中的张中书不是指有中书令加衔的张虔钊,而是指孟蜀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业。

  这位和他的舅舅李仁罕,是孟知祥时期老臣的代表。

  如果说赵廷隐和石頵这样的只是倚老卖老,那张业和舅舅李仁罕那就是心怀不轨了。

  李仁罕几年前被孟昶找机会给干掉了,但身为外甥的张业,一点也没吸取舅舅李仁罕的教训。

  他前年被孟昶坑了一把丢掉了禁军的掌控权,但实力和威望还在,借着孟蜀关中大败,又逐渐回到了朝堂,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张业甚至让孟昶把他儿子张继昭,给提拔为了尚书左仆射。

  此后他们父子专权跋扈,政出私门,招聚亡命之徒在府中聚集,还以儿子张继昭喜爱剑术为借口,招募了大量剑士在身边。

  他们想干什么,几乎是明摆着的了,只是鉴于他这几千亡命之徒在,孟昶一直没敢对他下手。

  此前,蜀中各地传说周军已经出兵攻打兴元府和夔州,张业上书孟昶,说要去遂州武信军节度使辖地纠察流言和不法。

  孟昶巴不得再将张业赶出中枢,立刻就同意了。

  但这会被王处回一提醒,他顿时就感觉到了不妙,这哪是出镇,恐怕是存了引狼入室的念头了吧?

  良久,赵廷隐才看着王处回说道:“中书国家忠臣,枢密使可有证据?”

  王处回没看赵廷隐而是看着孟昶说道:“中书招揽的剑士中有臣的乡里人,听说左仆射已经吩咐下去了,让身边亲近以后书写,只能写张继不可写张继昭。”

  “反了!反了!他张业父子是想把某当猪狗一样卖了啊!”

  一肚子气的孟昶再也忍不住了,嗷的一声失态的大喊大叫起来。

  周天子叫张昭,虽然已经改字为鉊了,但张继昭这明显是在避讳啊!想干什么已是昭然若揭了。

第六百六十九章 君与臣

  张贤瑀再次回到了凉州,对于这座城市,他是非常熟悉的,毕竟年少的时光中,大部分都是在凉州渡过的。

  只不过对于裴远,他就有些陌生了,实际上在这之前,张贤瑀压根就没见过裴远。

  倒是裴家大娘子,张贤瑀还有些熟悉,他们一起在永训宫中的学堂中一起读过书。

  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飘过,来人身着男装头上还带着幞头,骑着一匹神骏的白马,看起来英姿飒爽,颇有盛唐气象。

  张贤瑀一眼就认出来人是谁了,正是裴远的长女,裴大娘子。

  “胖墩儿,你都长这么高了?也没那么胖,终于有点男儿气质了。”

  张贤瑀难过的闭上了眼睛,胖墩儿这个本不是这个时代的词,出现在这个时代,还得托了他父亲绍明天子的福。

  自从张鉊叫张贤瑀胖墩儿后,这个词,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裴大娘子又上上下下审视了张贤瑀一番,直到后面的承天凉州府判官薛归忠干咳了一声,方才显得稍微有那么点不好意思的退后。

  她这么看是有原因的,因为裴大娘子是知道张贤瑀来干啥的。

  张鉊当然不可能真的让张贤瑀这个毛头小子自己去提婚事的事情,早就让河西行省按察使沈知海,去跟裴远交谈过了。

  沈知海出身凉州六谷部的阳妃谷部,是拿得出来族谱的陇右汉将后人。

  沈家虽然没出多少大才,儿子沈念般也不过才一府府尹。

  但沈家和赵家作为六谷部中的汉人部族,一直是张鉊统合凉兰六谷部的关键角色,在河西声望卓著,是裴远治理以承天凉州府为中心之大河西最得力的助手。

  由沈家的当家人沈知海去向裴远提亲事,是最为恰当的。

  而裴远对于子女的教育,又极具大唐风格,加上承天凉州府的地理位置和民俗风情,因此造就了裴大娘子风风火火,敢爱敢恨,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

  出发来迎接张贤瑀时,裴远早就跟裴大娘子说了此事,所以裴大娘子才会用观察未来夫君的目光观察张贤瑀。

  结果让她很满意,张贤瑀的母亲阿依古丽虽然不是很受宠,但那是因为身体问题,并不是不漂亮,相反是个相当美丽的回鹘小娘。

  张鉊虽然称不上帅,但至少也有平均水平,这就保证了张贤瑀不可能长得太丑。

  加上张贤瑀这些年逐渐长开了,身体也愈显强壮,没了幼时的胖乎乎,当然能让裴大娘子满意。

  只是张贤瑀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失望,裴大娘子英气十足,但长相只能说差强人意。

  这是必然的,大娘子是裴远昔年还没发达时就有的女儿,当时裴远混的极不如意,当然也找不到什么美人做妻,裴大娘子自然在相貌上,也不会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唯一能称得上是幸运的地方,就是裴大娘子没随了裴远那双细长妖异的眼睛,不然就会破坏了唯一能称道的英气。

  不过张贤瑀也没把这当回事,别说裴大娘子相貌还说的过去,就是丑的跟嫫母无盐一般也无所谓。

  只要她是裴远的女儿,能有嫫母无盐三成的能力,就足以掩盖任何相貌上的缺点了。

  “臣,承天凉州府判官、凉州府兵马督监薛归忠见过二郎君!”

  新龟兹城出身东归派,普遍在张周混的不算很好。

  因为他们毕竟东躲西藏了好些年,族人的教育虽然尽力维持,但水平不可能很高,加上时刻面临生存的危机,武力也差了点。

  所以虽然听着安西军后裔加东归派的名头很响,但是没出过什么名臣大将,只是像薛归忠这样的中下级文官武将极多。

  张贤瑀能跟裴大娘子谈笑,但是对于薛归忠,可不敢托大,他赶紧快快走了两步,将准备一礼到地的薛归忠给把住。

  “三叔,你可不能这样,要是受了你这一礼,回头圣人能把小侄的腿给打折。”

  一句话就把薛归忠给说的喜笑颜开,他也把着张贤瑀的胳膊笑着说道。

  “二郎君真是长大了!请随臣入城吧,郡公就在城中等你呢。”

  张贤瑀的到来,让凉州府的所有人都动了起来。

  因为大家都知道,圣人就要去敦煌为令公大王曹议金扶棺归乡了,他们都以为张贤瑀是来打前站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