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76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张鉊则是坐在一张宽大的胡床上,几人闲聊了几句,郭威笑着对张鉊说道。

  “臣素有脚疾,最近更是行走不便,恐怕是很难再为大家效力了。

  只是昔年跟随臣的文武豪杰还有不少,是以臣想要向陛下举荐这些英才,让他们为陛下效爪牙之力。”

  此时的科举还不成型,举荐是非常重要的求才渠道,郭威这样的地位,也确实有向张鉊举荐才能的权力。

  张鉊闻言也大为开心,郭威他暂时还不想用,但是以郭威眼光收揽的英才,他还是很有兴趣的。

  “此乃为国之言,不知是何等英才,能得卿家的青眼?”

  郭威就在凳子上拱了拱手,“昔年臣身边的掌书记卢琰,出身官宦世家,性资明敏,议论宏深,素事足以尊主,庇民嘉谋足以经邦。臣请陛下用之。

  大名人潘美潘仲询,为臣之亲随,美姿容,熟读兵法有韬略,为人忠勇有节义。声名不显是因为没有施展的舞台,若遇燕昭王,可为乐毅。

  云州人史彦超,勇悍骁捷,为人宏毅,能使士卒效死力,可为先锋猛将。

  臣的女婿并州张永德,骁勇无匹又通诗书、天文与地理,待人谦和,可为方面将帅。”

  张鉊眼睛一亮,郭威举荐的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是张鉊极为欣赏的,那就是卢琰和潘美。

  卢琰学识渊博有宰相之才,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坐镇中枢都是一代名臣。

  潘美就更不用说了,绝对的名将,如果不是北宋的盘子太小,潘美在历史上的名气,当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这两人可以说是历史上后周群臣之中,唯一还有点良心的存在。

  在历史上,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后,跟着赵匡胤造反的兵将和赵普等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觉得郭荣诸子中,柴宗训固然不能杀害。

  但剩下那些几岁的孩童死了,肯定没人关注,正好用来震慑他人。

  于是他们将柴荣的庶子纪王与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

  两小孩被吓得面无人色,哭声动地,其状可谓凄惨不已。

  但是众人为了保命,连范质、王溥这样深受柴荣大恩的人,都违心不敢劝解。

  只有卢琰和潘美于心不忍,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卢琰对赵匡胤大声喊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赵匡胤犹豫不决,又问他平素最信任的大将潘美,潘美不敢违逆赵匡胤,但实在不忍心杀这两个小娃娃,沉默半晌后回答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

  有了卢琰和潘美的反对,赵匡胤最终还是没下得了手,这时眼见赵匡胤犹豫,潘美赶紧抱走小纪王,而卢琰则抱走小蕲王,各自回家。

  后来记载说潘美收养了纪王柴熙谨,这个可能是假的。

  但是卢琰为了保护蕲王柴熙诲,辞官归乡将柴熙诲收养,改名卢璇。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为周世宗郭荣保全了血脉,这应该是真的。

  要做到这点,那可不容易啊!黄袍加身的场合,豁出去全家的性命,来救了两个人人都认为该死的小娃娃,两人知晓恩义,心存善良可见一斑。

  “未知卢琰、潘美二人可在贝州?”

  这样的人才,张鉊当然多多益善,心情顿时也好了很多,连带着对郭威的观感,也好了不少。

  郭威点了点头,“臣到贝州之时,就把他们带了过来,现正在行宫外等候召见。”

  张鉊大喜,“召卢琰、潘美、史彦超、张永德四人觐见。”

  说完,张鉊突然像是想起什么来了一样看着郭威,笑呵呵的说道。

  “郭公既然举贤不避亲,举荐了女婿张永德,但朕听闻郭公外甥李重进,也骁勇果决,为何不举荐呀?”

  郭威看着张鉊回答道:“臣外甥李重进,确实骁果。惜乎为人毛躁,不好读书,只能做一勇将,非是王佐之才,因此臣没有举荐。”

  若是换个帝王,肯定要怀疑郭威有所保留,但张鉊知道郭威说的是实话。

  历史上赵匡胤篡位后,张永德八面玲珑活了下来,而且还活的不错。但李重进在淮南识人不明,进退失据,只能全家殉了后周。

  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来,李重进虽然能力差张永德一些,但为人更加爽直。

  所以张鉊也对郭威说道:“就算只是勇将,也是大周的英才啊!传召,让李重进也进宫觐见。”

  郭威听到张鉊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连李重进也召了进来,顿时对于张鉊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等到五人进来后,张鉊一一细问,卢琰果然饱学宏博又有见识。潘美不仅人长得英俊正气,应对更是得体。

  张永德有方面之才,史彦超、李重进也是至少能与赵延进、王全斌等媲美的勇将。

  张鉊豪气顿生,当即擢拔卢琰为中书知制诰,潘美入憾山都为将头随侍左右,张永德出为沧州刺史,史彦超、李重进入左右龙骧卫为将头。

  郭威见张鉊如此大度,他当然不知道张鉊是从历史上知道了这几位的名声,还以为张鉊是在给他面子,立刻感动的哽咽了起来。

  “臣昔日跟随刘知远,不识天时,多有争斗与圣人,不想圣人如此宽宏大量,陛下真乃天纵英主,刘知远不如陛下远甚!”

  张鉊哈哈一笑,若是郭威真能为他所用,其实也还是不错,至少张鉊准备拿下马楚和南平,然后三路伐蜀的时候就能用得着。

  因为张鉊准备将江淮行省平章、徐州府武宁军节度使马昭远(马鹞子)调来做南下大军的方面主将。

  正好让郭威去镇守徐州,一边考察能力,一边看看是否真的臣服。

  正在此时,东京的宰相张希崇派来了急使,原来是马希广待不住了,想要回楚国去。

  张鉊当即下令,命郭威随驾去东京,大军加速前进。

  马楚的事,布局了大半年,到了该收网的时候了。

第六百三十四章 张圣人的天下至宝

  马希广确实很着急,不过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着急的不是回到楚国去继承王位,而是急着回去让位。

  没错!就会让位。

  虽然五月病逝的楚王马希范,遗命让他继承马楚大权,但由于马希广被张鉊施计留在了东京开封府,马希范另一个弟弟,马希广之兄马希萼,立刻抓住机会在朗州起事(今湖南常德)。

  如今正勾结了朗州溪洞诸蛮夷,领军七千杀回潭州,欲要承袭大位。

  但掌握马楚实权的武安军衙内都指挥使张少敌,潭州水军指挥使刘彦韬等人,不愿意让马希萼入城,双方正在益阳、岳州一带交战。

  马楚本身实力并不强悍,因为此时马楚所在的湖南,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发。

  除了潭州(长沙)、朗州(常德)岳州、益阳等地外,其余地方还被诸溪洞蛮族占据。

  地盘小,那么分出胜负就会很快,马希广全家都在潭州,生怕回去晚了全家被马希萼所杀,因此急着回去表态愿意放弃王位,以换取兄弟和睦。

  但可不要以为这位老兄是个为了不使兄弟相残,就甘愿不要荣华富贵的品行高洁之人,实际上只是很有自知之明,加上性格懦弱而已。

  历史上他派刘彦韬击败了马希萼,却又说,“吾兄也,焉忍杀之?分国而治可也!”

  唉!朱允炆说这话都保不住大位。

  老兄,你这是个五代十国啊!搞这种妇人之仁,还能有个好下场?

  果然,后来马希萼成功翻盘,把马希广跟其妻一起,缢杀在了马氏的宗庙之中。

  清代史学家吴任臣评价马希广,说他‘慕宋襄之虚文,酿袁谭之实祸。’可谓一针见血。

  而现在,这个南楚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只能在东京焦急的等待张鉊回京,没有张鉊的命令,可没人敢放他离开东京。

  张鉊回师,自贝州起,一路走的很快,但是渡过黄河之后,就开始慢了下来。

  因为襄阳府威胜军节度使尔朱景,驻扎在复州(湖北省天门市)的禁军彰武镇总兵赵存义,秘密回来了。

  这两人,是张鉊定下来针对南平国高家的高级将领,他们是最熟悉南平信息的,因此被急命面圣述职。

  之所以要这么关注南平,是因为张鉊这次要来个一箭双雕,甚至可以说,南平高家比起南楚马家来说,更加重要。

  没办法,江陵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蛇的话,南平的江陵就是这条巨蛇的黄金分割点。

  加上江陵段长江,能被南北两座水城完全控制,所以卡住了江陵,就能切断长江航道,将天南的两个大国孟蜀和南唐联系完全切断。

  而且,南平国看着小,陆军更烂的有声有色,出了江陵,连周国的郢州州县兵都打不过,但是却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水军。

  要知道江陵与南唐的鄂州(武汉)和马楚的岳州临近,国力也相对弱一点,但南平的水军可是压着马楚与南唐打的,这才能力保江陵不失,是他们的立国之基。

  而一直在南平、马楚两国以及南唐鄂州收集信息的李孝节,也命人给张鉊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张鉊接过从江陵来的锦衣亲卫带回的厚厚一本册子,只看了几眼,就递给了身边的李昉、卢琰和吕胤三个中书舍人,随后长叹一声。

  “这江陵城不能硬打了,尽量还是做一做高从诲和高保融的工作,实在不行,就让高家再主政荆南一些年吧!”

  三人接过来一看,脸上都浮现出了对张鉊的敬佩之意,卢琰更是‘深情’的看着张鉊说道。

  “臣原以为河东刘知远是天下枭雄,今日才知道与圣人比起来,刘知远不过是豕犬而已。”

  原来这本厚厚的小册子是一本目录,上面记录的是十数万册书籍。

  南平高家在荆南节度使署衙的府邸中,有一藏书楼,收藏包罗万象。

  有高季兴、高从诲收集到的历代孤本、珍本一千余册。

  历朝各种史书、传记四千余册。其余各种医卜星象、山川地理、农学渔猎等书籍十余万册。

  高保融年前献给张鉊的《伤寒杂病论》孤本,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宋军控制江陵城后,虽然没有大肆劫掠江陵城,但是兵将却在内城荆南节度署衙中尽情劫掠。

  主帅慕容延钊等人控制不力,导致署衙起火,藏书楼也被波及,最后抢救出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张鉊摆了摆手,估计这如今的帝王,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重视这些古籍,更知道这是如何宝贵的财富。

  当然,他口中的再让高家主政南平一些年,是因为他知道高从诲根本活不了多久了。

  “朕不爱高家之珍玩,因为它们饥不可食冻不可衣,唯有这十数万册藏书,是我等祖宗呕心沥血总结之作。

  今日耕种纺织数倍于上古,今日能知千年前兴替,都是因为有书册传世。

  南平国可再得,但高家珍藏的典籍一旦失去,就再不可得了。”

  “陛下真乃圣天子也!”三人大为服膺,卢琰高声赞道:“圣人有此文心,天下平定指日可待了。”

  赵存义见张鉊对这些藏书如此关注,“臣在复州探查得知,高家的藏书都是其幕府之臣,检校秘书监、御史中丞孙光宪搜寻整理的。

  其人颇得荆王高从诲信重,高保融更视之为师,朝廷或可从此人身上入手想办法。”

  李昉眼睛一亮,对张鉊说道:“臣也听闻过孙光宪的名声,其人嗜诗书,知大义,手中又握有荆南部分权力,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点。”

  张鉊忍不住出言赞叹道:“能读书者,必知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其收集绝本、孤本如此之多,功劳绝大,翌日绝不亏待。”

  张鉊不知道,孙光宪对于传承绝续上的功劳,比他想的要大得多。

  此人是陵州贵平人,(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家中历代都是农户出身,到了孙光宪这一代,他天资聪颖,更是有勤学苦读的毅力,在这五代的乱世之中,以贫寒之家最终学有所成。

  史载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

  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加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致书及三万卷。

  他著作的《北梦琐言》,是唐武宗到五代末期,极为重要的史料补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