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18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但实际上凉州的情况,二郎也看见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让二郎帮着传个话,确实情非得已。”

  章小豹默然点了点头,凉州是他的家乡,虽然他已经不习惯了这里,但仍然愿意帮着做点事。

  别的他做不了,但只是把这些自己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讲述出来是没问题的。

  至于陛下兄长和王九郎会做什么选择?那就是他们的事儿了。

  在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之后,他也知道自己的回乡之旅,已经快要结束了。

  当家人都离开这个地方以后。凉州就不再是以前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了。

  ……

  身在东京开封府的张昭,虽然还没有想到凉州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但他也明白关中乃至凉州一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历时一年半的关中漕运疏通和评估,终于出结果了。

  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了张昭的面前,那就是渭水的水量,比之盛唐时期,最少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渭河通往黄河的运河漕渠,已经很难再行驶几十吨以上的大船了。

  这就表示,来自中原和途经中原的粮食,越来越难以通过运河抵达关中。

  而同时自古汉水改道以后,蜀中的粮食也不能轻易的运往关中。

  河西的粮食也一样,盛唐时,河西粮食的运输方式是通过黄河运到灵州,乃至河套地区。

  要运到关中,陆路和水路都极为麻烦,十石出发,到了关中也最多还有一二石。

  可以说水运条件的变化,彻底掐死了关中最后能成为帝王之都的机会。

  虽然张昭在这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将都城放在四通八达的洛阳。

  但是关中的衰落,会严重削弱朝廷对于河西的控制。

  毕竟从洛阳到凉州承天府,有数千里之遥。

  不管是自己巡幸而去,还是派人镇守,都有非常多的缺点。

  这就是天意呀!西北从半湿润地区进入半干旱地区,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江南、两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已经成了必然。

  不过,渭水和漕渠的疏通工作,还是得继续。

  衰落是有一个缓慢过程的,既然自己决心在河中、波斯等地继续用兵,那么就要尽量的延缓关中以及河西的衰落。

  安排完了漕渠的事情,张昭又把张烈成召进了宫,上次关于李孝逢叔父,彰武镇承信郎李大郎的事情,也勉强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张烈成这次就是把李大郎,带来秘密拜见张昭的。

  在张昭的印象中,能从一介辅兵,一跃成为承信郎的人,很可能是跟顿珠、蛮熊这种差不多。

  但见到这个李大郎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流露出了惊讶的情绪。

  因为眼前的这位承信郎,虽然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气质,但实际上长的相当清秀。

  他也并不是特别强壮,只是手长脚长,一看就是擅奔跑,擅射箭的灵敏型选手。

  而在见他之前,张烈成也将这个李大郎的一些情况,对张昭做了说明。

  锦衣卫探查得知,李大郎虽然有些怨恨他的母亲,但实际上在这股怨恨之中,还夹杂着一些小小的自卑。

  因为他母亲是名门闺秀,而父亲只是一个田野里的农夫。

  李大郎很可能觉得,母亲不辞而别,是因为跟他父亲的这段婚姻,让他那个名门之后的母亲,觉得有些难堪。

  所以李大郎一方面非常渴望能够找到母亲,品尝一下失去了快三十年的母爱。

  另一方面,又对于自己的出身很是自卑,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同母异父的兄长,竟然是大唐武宗朝宰相李绅的后裔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浓厚。

  而针对这种情况,锦衣卫给出的建议是让张昭追赠李大郎的父亲,以弥补他心里的缺陷。

  张昭采纳了这个建议,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想的更加全面。

  初次出入皇宫,李大郎显得很是惶恐,他几乎看见每一个人,都有点儿想要朝对方下拜的样子。

  及至被带到文德殿见到了张昭,李大郎甚至扑通一声跪下之后,就再也不敢抬头。

  隐约中,还传出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害恐惧的微微哭声。

  张昭这时候身上出身于市井的那一面,就良好的展现了出来,他丝毫没有架子的走过来,拍了拍李大郎的肩膀。

  “听说你在战阵之中一人独战南唐十数人,更是手刃了南唐龙武军都虞侯成司朗。

  生死尚且不惧,此时发个什么抖啊?快快起来!”

  李大郎被张昭拍的又是一个哆嗦,但还是勉强站了起来对张昭说道。

  “臣不是恐惧而是高兴,没想到十年后,还能再见到圣人。”

  咦!张昭仔细看了这个李大郎几眼,实在想不起来再来见过他了。

  而李大郎已经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十年前,圣人率河西天兵入关中平原,在武功县救出了数百将要被乱军斩杀的农夫……”

  李大郎说到这,张昭突然一脸的恍然大悟,他指着李大郎,语气中带上了几分惊喜和几分意想不到,“你就是那个……那个……”

  其实张昭啥也没想起来,但李大郎却以为皇帝已经想起来了,他颤抖着泪流满面。

  “臣就是那个圣人从静难军死人坑中,第一个拉出来的百姓。

  臣当时身无寸缕,圣人当即脱下了身上的皮袄给臣穿上,后来还赐衣、赐食,回家时还赏了臣三斗米,让回家好好耕种。”

  他这么一说,张昭还真想起来了,当年确实在打破盘踞武功县的叛军后,救下了叛军准备活埋的百姓上千人。

  而且他模糊记得,确实将身上的皮袄给了一个全身赤裸、不停发抖的百姓。

  那边李大郎已经哭出了声,“无有圣人,臣早就埋骨在了武城县的死人坑中,哪还能回家再见妻儿,也不能多吃了这十年米粮。

  臣的命都是圣人给的,圣人是臣的再生父母啊!”

  张昭看着这个李大郎的感激痛哭,自己也感慨良多。

  他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让这个入蜀的关键人物保持忠心。

  但没想到,昔年第一次入关中平乱时,那些看起来很有些妇人之仁的举动,早已种下了今日的善果。

  “好了!好了!别哭了,既然是故人,又临近晌午,就且留下,与朕吃一顿便饭吧。成儿去吩咐尚食局多弄几样关中菜,你也留下喝两杯。”

  张烈成见怪不怪立刻就领命下去了,李大郎感激的又要下跪,却被张昭拉住了。

  我张圣人从来都明白,吃饭这个事,是最能拉进中国人之间感情的办法。

  而等李大郎有些平静下来之后,张昭又问了问家里的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状态,帮着李大郎回忆了一下有了他张圣人之后,关中人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

  李大郎当然是极为感激,连连表示所有乡亲都认为,他们的性命都是张昭救下来的。

  张昭则在满意点了点头的同时,觉得百姓的感激,还是挺好赚取的。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没有他张昭的话,不久的关中确实应该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

  因为历史上就在明年,关中会爆发以李守贞为首,王景崇、赵思绾、孟蜀国参与的大规模军阀混战。

  等到郭威平定叛乱,光是长安城就拉出了二十五万具尸体。

  整个关中,保守估计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超过七十万人,也是压垮关中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快酒菜也就上来了,李大郎在极度的受宠若惊中,坐在皇帝右下方,享受着精美的御膳。

  其实也没什么好东西,一人一碗羊肉汤饼,两个白面馍馍,一叠鸡子炒韭黄,加上烧烤的大羊腿一根,乳酪羊排一盘,酒一瓮。

  张烈成代替张昭,向李大郎频频请酒,直到酒饱饭足之后,张昭才开口问道:“承信郎观南唐之淮南,百姓生活如何?”

  李大郎摇了摇头,“南唐朝廷横征暴敛,官府、豪强上下鱼肉,一口十余亩地的农户连吃饱都是问题,虽好于昔年晋时关中,但不如今时关中多矣。”

  “唉!”张圣人演技以至化境,他斜四十五度看向半空,眼角似有泪光在闪烁,还用手里的羊腿,在桌子上轻轻敲了敲。

  “昔年大人失国,朕被曹家远放,父亡母不得相见,遂游历各处,眼见天下民生多艰,是以追思祖先之志,以平定天下,使万民再无饥馑之苦。

  不想今年已然三十有四,还是救不得南唐、孟蜀以及河东、幽云百姓,为何苍天就不能怜惜下普通百姓呢?”

  这番话,说的李大郎泪如雨下,因为李大郎就是父亡母子不得相见啊!

  这一瞬间,李大郎找到了他与圣人身上的共同点,一时间感同身受。

  其次他父亲就是被后梁朝廷抓了丁壮,最后尸骨无存的。对于苛政、暴政的愤怒与恐惧,李大郎更加直观的感受过。

  而张昭,又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好事,这也是他亲眼所见的。

  “圣人心怀天下,迟早定能达成夙愿,臣虽愚钝,但愿意听从圣人安排,前去蜀国,为天下一统献绵薄之力。”

  张昭缓缓摇了摇头,“汝之忠心,朕是明白的,但此事风险极大,朕不能把为国家百战的勇士,送入虎口。”

  李大郎猛地一个叩首到地上,坚定的说道:“臣决心已下,为报陛下恩义,万死不辞!”

  张昭此时也不装了,他放下羊腿,擦干净了手之后,把李大郎扶了起来。

  “朕要的不是你死,而是你要帮助朕拯救蜀中百姓,完成天下一统,此间艰难困苦,汝可知晓?”

  李大郎重重的一点头,“臣知晓,愿意去蜀中。”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汗,有人要背叛你

  九月底的漠南草原秋高气爽,鸳鸯泊边,正在举行盛大的聚会。

  来自辽河的契丹、饶乐水的奚人五部,东海的女直、金山的黠戛斯人都派人来参与大会了。

  上万各族骑兵就在这鸳鸯泊边比试骑术、箭术,看起来非常的开心。

  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也确实是以契丹人为主的草原各族,难得的开怀时刻。

  因为一年多以前,契丹皇帝带着六万骑入了中原,等到再回来的时候,就成了一块腊肉。

  六万骑南下,回来的只有一万五千骑,而且丢掉了大部分的铁甲,可谓是损失惨重。

  当是时,所有人都认为契丹人马上就要完蛋了,各地的大小部落甚至都爆发出了此起彼伏的叛乱,人心惶惶。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南边的汉人皇帝突然没了动静,给了契丹人以喘息的机会。

  汉人皇帝太傻了!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这也是草原各族人还会在契丹人遭受了这么大失败后,还愿意来参加契丹人举办的尞燔仪式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看来,汉人皇帝连这样的好机会都抓不住,肯定是打了胜仗就贪图享乐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