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12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周围的妇人则聚过来,掐人中的掐人中,抚胸口的抚胸口。

  哀戚的奚琴声中,三个驿差郑重的呈品形站立,驿差首领将黑陶罐递给韩家老父,韩家老父泪流满面。

  “敢问官上,我儿英勇否?”

  问儿英勇否?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因为要是立了功者,那肯定是好的。

  但死了的,除了英勇战死,还有可能是战场上不停号令被杀,做逃兵被杀,病死等,所以必要问清楚,才能盖棺定论。

  所有人也都看着驿差首领,看他怎么回答,因为也不是没有逃兵,他们隔壁乡就有,最后被万人唾弃,全家连夜就搬走了。

  这会,连给韩家老娘掐人中的手都停下了,要韩三郎真是做了懦夫逃兵,掐人中者决定回去定要皂角洗手,去去晦气。

  驿差首领当然明白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一截绢帛,绢帛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这是圣人亲笔写给汝的吊唁信。”

  一听是圣人写的,那就相当于是圣旨啊!整个渡口的所有人都跪了下去。

  韩家老父也将韩三郎的骨灰瓮放到一张桌子上,随后跪了下去。

  李孝逢等人对眼望了望,也赶紧无奈的跪下。

  不过这时候,驿差首领把韩家老父拉了起来,“圣人说了,让你不用跪听,站着就好。”

  “昭陵韩三郎,京兆府乾州人,绍明元年从军征逆,其奋勇杀敌不顾身,血流漂杵意不催,孟渚泽畔斩敌有三,天长城上为先登。

  惜乎天不佑,身被五创,药石无医,殁于天长城中,英年一十有九,赞曰:‘勇!’

  呜呼!朕失忠勇之臣,汝失孝顺爱子,同为悲痛。

  翁且节哀,切勿伤怀,三郎名编壮士籍,后人亦得瞻仰。

  赐抚恤二万钱,为翁媪老之所养,若能过继一子,朕且养之。”

  有些文绉绉的,村民大多没有听懂,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而这样的吊唁信,张昭一共写了两百份,都是那些真正的勇士,才有的待遇。

  比如韩三郎,那就是第一个登上天长城的先登,不战死的话,又是勇士一员。

  里长这时候跑了过来,伸出一手拉着韩家老父的手说道。

  “圣人赐了二万钱给你夫妇做养老之用,若是能过继一个孙子到三郎名下,每月拿此绢帛还可以到县衙领取二十钱的养育钱,圣人一直给养到十八岁。要是孩子能文能武的话,还可以去进学。”

  韩家老父又放声哭了几下,随后将小一些的孙子拉到了驿差首领和里长面前。

  “二郎只有一子,大郎有三子,就过继一个给三郎吧。”

  里长和驿差首领对望了一眼,立刻开始办理过继的手续认证。

  半大的孩子有些懵懵懂懂的抱着骨灰瓮,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就开始改变了。

  而正在给韩家老娘掐人中的妇人一听韩三郎是连圣人都亲笔写了吊唁信的勇士,光是抚恤就有二十贯的时候,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掐。

  韩家老娘疼的浑身一抽,喉头滚动一下,悠悠的转醒了。

  这时候,里长之子用驴车拉着一副棺材赶了过来,棺材刷了黑漆,一看就是上等货,只把周围的老人给羡慕的眼睛发光。

  此时的普通人去世,能用几块薄木板做一副棺材就不错了,像这种动辄几千钱的棺材,他们根本用不起。

  “这是某家准备百年后用的,可韩三郎是圣人的勇士,合该让他先用。

  村里的老少健儿都来帮一把,妇孺去搭好灵堂,准备吃食。

  二郎你去请个鼓乐班子,这是咱昭陵村里的大事,要风风光光的办!”

  村民们听完,轰然应喏,里长再拿出来一方麻布铺到地上,众人纷纷往里面扔下东西。

  几枚铜钱、几尺白布,李韩氏也狠了狠心,把只剩一半的那匹锦缎,又割了三尺多放了进去。

  众人公推里长管财,随后打鱼的去寻鲜鱼,有羊的去杀羊,家里有白面的出白面,整个村子笼罩在哀伤又自豪的氛围中。

  跟李孝逢一起来的蜀国都虞侯愣住了半晌,终于也不说怪话了,他看着李孝逢,眼眶红红的问道:“要是某家死战阵殁,官家也会给这样的殊荣吗?”

  李孝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脸色已经给出了答案。

  要让含着金钥匙长大,甚至都不清楚外面世界是什么样的孟官家与下面的人如此共情。

  绝不可能!

  想到这,李孝逢拱了拱手,“里长,某等是蜀中来的行商,某家擅奚琴、唢呐,这位郎君擅击鼓,如若不弃,愿效一二之力。

  ……

  两日后,就是韩三郎出殡的日子,章小豹也刚好到了这里。

  他的队伍已经愈发的大了,一共有三十多人。

  这些人,都是家眷要么生病、要么年老、要么还年幼不能长途跋涉,没能到东京去,这时候请了长假,回乡一趟的。

  他们刚好碰到了韩三郎出殡的时辰,不用章小豹安排,三十多人立刻披甲持刀枪,准备随着送葬队伍缓缓上山,去往韩三郎的坟茔所在送上一程。

  他们没有人嫌弃韩三郎只是个关中义从,远比不上他们这些亲军、禁军,个个都为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同袍而伤感。

  韩家老父和韩大郎、韩二郎也回来了,见有超过二十位有甲胄的阶官来为弟弟送行,顿时感动的不行。

  他们带着过继给韩三郎的小子,祖孙三代跪在棺材前,向着众人一一叩头感谢。

  天色微亮,随着一声起,鼓乐响起,哭声一片。

  不过随即送葬的队伍中,就响起了岂曰无衣的高唱。

  全村健儿在修我戈矛的呐喊声中,上百人抬起韩三郎的棺材,朝着那一堆大梧桐树而去。

第五百八十六章 这复杂的人心啊

  昭陵村外,韩三郎的葬礼,刚刚举行完毕,放眼望去,这片满是梧桐树的坡地到处都是坟茔。

  这是因为张昭将乾州百姓和十几个义兵、民夫葬在这里之后,昭陵村的人就认为这是皇帝选的墓葬之所,沾染了皇家的贵气。

  因而他们现在安葬亲人,也基本都选择在了这个地方。

  而按照李孝逢原本的安排,他是做了两手准备的。

  要是找不到,他随身携带了一些祖母和父亲的衣物,以及父亲亲笔写的吊唁信,找不到墓葬的话,就会在这里立三座衣冠冢以做怀念。

  如果还能找到一些土包,那就要刨开辨认,因为当年他祖父、叔叔和姑姑下葬的时候,都陪葬了刻了姓名和生辰的陶片。

  至于有可能会刨了别人家的坟,李孝逢是不在意的,而且周围埋着的,也很可能都是无主孤坟。

  不过现在他犹豫了,因为这一片坟茔,都被打理的很好。

  此时正好七月十五中元节刚过,坟茔上还飘着坟飘纸,周围还有烧纸钱的痕迹,几个破烂碗中还能看到装过水饭的痕迹。

  李孝逢站在那颗最高的梧桐树下久久无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里长见这气质不凡的蜀中行商一直在发愣,于是挎着篮子就走了过去。

  篮子中装的是两个还在冒着热气馒头,馒头这东西上古时期就存在,一般是被叫做蒸饼,到了三国时期,诸葛武侯赋予了蒸饼一向特殊使命-祭祀。

  而在唐代,又被称为笼饼,当然此时的馒头放后世来说,应该叫包子,因为他是有馅的。

  因为三国两晋遗风影响,这种场合一般会做点馒头吃。

  李孝逢机械的拿过一个馒头,机械的咬了一口,随后看向了里长问道。

  “某刚发现这山坡上安埋着的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是本村人,许多还是绝后之孤坟,那是谁在中元节祭祀他们呢?”

  里长脸上浮现出了自豪的神色,“郎君且随某家来,你看了这个就知道了。”

  李孝逢跟着里长从山上往下行了几步,这里有一个似乎是被刻意修整出来的平地,平地的正中,还立这两块石碑。

  石碑也被打理的很干净,碑身一点青苔等物也没有,正面还刻着一些字,李孝逢好奇的看去。

  左面的碑身上刻着‘大唐光化二年岐兵陷奉天,民多死难,收得尸骨七百三十三具,葬于此地,祈愿早登极乐。’

  右面的碑身上刻着‘大唐清泰三年乱兵陷乾州,民死近半,收得无有亲人者一千七百具,葬三百具于此,另有渭州义兵三人,义民十人,同葬于此。’

  “这里的孤坟,大多是光化二年与清泰三年遭了难的乡民,圣人收敛他们的遗骨,葬于此地,还每年拨出钱粮三千钱,权做祭祀之用,使这些孤坟野鬼,也能享受祭奠。”

  听了里长的话,李孝逢才明白,这些年他们一直以为亲人已为野鬼,坟茔连孤坟都算不上,不想竟然被照料的如此之好。

  这一瞬间,李孝逢羞惭的都快把脸给埋到裤裆里面去了,人家在帮着祭祀他的亲人,他却是来打算乱挖尸骨,两相比较,差距何其之大。

  里长奇怪的看着这个蜀中行商,气质不凡却有些神神秘秘,仿佛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样,这会还面露羞惭之色。

  一定有问题!

  里长打了个哈哈,快步走到了边上,立刻让自己的儿子二郎去州城报官。

  章小豹很喜欢那个叫做李寅生的少年郎,他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当年章小豹也是这个十来岁的年纪,不过他比李寅生的运气更好。

  李寅生只有一个刚刚爬到承信郎位子上的父亲,他开始从军的时候,父兄都已经是军中小有声望的将头或者虞侯了。

  看着这些半大孩子在李寅生的指挥下,像模像样的做出列阵、出击、弓箭攒射等战术动作,章小豹更加喜欢,他将一杆真正的长槊送到了李寅生的手中。

  “当年某的大人征讨夏州,得胜而回,缴获的战利品中,就有此槊,乃是李逆银州防御使之子所用,今日就赠送给你,某也会在此停留两日,教习你用槊之法。”

  此言一出,李寅生和母亲李韩氏激动不已,送韩三郎入葬之时,是章小豹以军中官长的身份主祭的,因此他们母亲两很清楚,面前站着的这个瘸腿军官,究竟是什么人。

  当即,李寅生就在村口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章小豹也认下了一个弟子,寄托的,仿佛就是他已经不可能继续的纵横天下之旅。

  而在村口,正准备离去的李孝逢被里长拉住,非要杀猪宰羊感谢他帮助安葬了韩三郎的功劳。

  李孝逢怎么肯在这里耽搁时间而且他也品出味来了。

  乡里之中,猪羊都珍贵的很,自己不过是帮着吹了吹唢呐,身边的都虞侯帮着打了几下鼓,怎么可能会有人杀猪宰羊酬谢?

  于是他不顾阻拦,执意要走,却不想刚出村口,他们一行五人,立刻就被围住了。

  一面铜锣哐哐的敲响,刚刚还跟他拉家常,看起来很是感激他的村民们,霎时间就变了样。

  上一秒,还是憨厚的农夫,看起来很好欺负的样子,和李孝逢等人在蜀中见过的那些被征调徭役的农夫,没什么两样。

  但下一秒,他们手持棍棒甚至农具,战意滔天,比蜀中最难对付的刁民,还要难以对付。

  都虞侯抽出了包袱里藏着的长刀,想要威吓这些之举着棍棒的农夫,却发现没有一个人害怕。

  紧接着,那个腿脚有些不便的周军虞侯,就冷冷的看了都虞侯一样。

  都虞侯立刻就像是被一条毒蛇给锁住了一样,不敢动弹分毫。

  章小豹冷冷一笑,“这位大郎,某家还是劝你不要乱动,关中重地,各乡里都有义从,你走不出去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