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504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张昭还特意嘱托,“汝二人既然要做忠臣,日后当告诫汝主,不要在生宋、徐二州这样的事端。”

  孙、韩二人连连表示,一定多多劝诫李璟。

  这一趟表演完,张昭的‘大秘’李昉站出来恭贺道:“圣人宽宏大量,世所罕见,古之明君也不过如此,臣有感而发,愿以诗贺之。”

  说着李昉把他早就准备好的诗句,当中吟诵了出来。而有了李昉的带头,各路文臣纷纷上来献诗。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出张圣人所作的‘名诗’。

  张昭立刻诗兴大发,留下了陆游的名篇。

  ‘志士慕古人,忠臣挺奇节。

  就死有处所,天日为无色。

  太义孰不知,临难欠健决。

  我思杲卿发,可配嵇绍血。’

  作诗完毕,在万众的拍马屁声中,张昭深沉的说道:“颜杲卿与嵇绍,都是大忠臣,但他们所效的乃是大忠,是忠于中原真命天子的真正忠义。

  朕愿以此诗与天下人共勉,愿天下忠臣义士都来与某共襄盛举,再兴大朝。”

  这才是张昭的抄诗的意义,南唐文化之地,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诗文传播的更快更广。

  张昭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与其效忠各地割据之主,不如来效忠他这中原真命天子。

  此时,南唐使臣,皇太弟李景遂也从采石矶渡江而来。

  张昭立刻就把这个工具人拉到了鸡笼山,指着孙晟和韩熙载对他说。

  “你兄弟数人,能守住家业,皆此二人之功也!”

  而李景遂到了之后,就标志着周唐之间的战争,基本就结束了,和谈马上就可以开始。

第五百七十八章 兴百姓苦

  李景遂到了,刀乐就到了。

  这位南唐皇太弟虽然并不傻,但是为人懦弱没有大志,还喜好享乐不爱管事,就想风花雪月过完自己这一辈子。

  别人要作为皇太弟,那肯定是拼了命的想保住南唐,因为他是接班人,这国家就是他的。

  但是李景遂不,他别说皇太弟,就是之前的诸道兵马元帅都不愿意当。

  让这样的人来为主使来谈判,那就跟大放送没什么区别了,这从李景遂带来的东西都能看出来。

  前几次都是随便拣选的简单礼物,但是这次随着李景遂一起来的,有南唐上贡给张昭的江南精制御服三套,常服五套、茶药及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

  李璟还亲笔给张昭写了一封信,信中颇为悔恨的提及了他发兵北上宋、徐的罪过。

  虽然信中还是自称唐皇帝,但表示愿意称张昭为兄,并表示只要兄长原谅他,他愿意年年入贡。

  张昭当着李景遂的面将唐皇帝三字划掉,然后将信递给了李景遂。

  “回去告诉你兄长,他愿意称呼吾为兄的请求,吾可以同意,但做弟弟,就要有做弟弟的样子。

  吾可以将江南及江西之事托付给他,但是这皇帝之号肯定是要去除的,唐之国号也不能再用,因为建王恪并未做过天子。

  尔兄弟的伯父陇西郡公李寿龄尚在长安祭祀大唐家庙,后朝郑王系也在,长辈未称唐,子侄何能称唐?”

  说来也巧,李寿龄是唐宪宗次子澧王李恽的四世孙,李璟的父亲李昪则是自称为唐宪宗十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都把祖宗给追溯到唐宪宗身上了。

  李景遂收回了书信,但是对于张昭的提议有些含糊,只是低声说道。

  “我唐国偏居江南一隅,确实不宜再称皇帝,若是圣人允许,当可自去皇帝号,称国主。”

  张昭有些不满,但是也没扭着不放,李璟这招,相当于是投降投了一半。

  不去唐国号只去皇帝号,还称唐国主,这明显是不想接受张昭的册封。

  当然,谈判也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张昭不置可否之后,就没有在这个方面纠缠。

  不过既然李璟只想投降输一半,那张圣人也不客气了,开始狮子大开口。

  他向南唐索要淮南江北的寿、光、濠、泗四州以及武昌所在的鄂州。

  这是要从淮南和长江上游夹击南唐啊!

  要是献出了淮南四州和鄂州,加上张昭已经拿下了扬、楚、海、泰、滁、和六州,这一下淮南和淮西就剩下了庐州。

  还搭上了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武昌,压根就没法生存了啊!

  这哪怕是李景遂也不敢答应,这要是答应了,南唐就无了。

  “无有淮南、鄂州,我唐国与灭亡无异,圣人此举不是要和谈,而是要赶尽杀绝,那我国上下,就只有拼死一搏了。”

  冯延鲁也忠义起来了,他站出来大声对张昭说道,李景遂则拜伏在地上连连哀求。

  要不要相信冯延鲁一把呢?

  这是张昭马上要做出决断的事。

  因为很明显,冯延鲁是倾向他的,也流露出了能被招揽的可能。

  现在他这么说话,那么表示割让整个淮南、江北加上鄂州,是李璟完全不能接受的。

  想到这,张昭沉吟了片刻,随后冷笑了一声。

  “吾有数万天兵在江右,旦夕就可破城,拿下全淮南,也不过是轻而易举,想要求和,不付出点代价怎么可能?”

  李景遂哀求半天,张昭还是不肯松口,李景遂无奈,就只能赶回江宁再和李璟商议。

  其余南唐臣子大多则没有回去,开始在周军这边拜访各路文武,希望他们能帮着劝一劝张昭。

  时间来到了六月初,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潮湿,河西兵马实在有些熬不住了。

  神机营的各种工具损坏严重,一百架骆驼旋风炮则早就北返,因为橐驼们开始水土不服烂蹄子了,至于战马,烂蹄子也开始出现。

  这期间,不但南唐使臣不断来到和州周军大营,周国天使也去了几次江宁,双方经过不断的扯皮,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关于张昭一直不肯松口的让南唐去国号的问题,最后还是赵普来解了围。

  这个阴损的家伙,只问了张昭一句话,那就是以后还想不想再来修理南唐?

  如果不留下一个借口,这次满载而归后,南唐就已经异常恭顺了,还能用什么借口来攻打呢?师出有名,也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于是张昭左思右想以后,最后认同了赵普的说法,得给南唐留下一个极为重要的,会随时被拉出来敲打的把柄,以便于留下口实。

  而在江宁城,实际上冯延巳也在苦劝李璟,既然已经退步到如此地步了,就不要给周国留下把柄,冯延巳甚至都说出了。

  “周国自称承大唐之德,我却号为唐,这不是天然给了别人讨伐的借口吗?”

  但是李璟自有其考虑,他们这大唐宗室后人的身份,本来就禁不住推敲,要是去了唐号,还拿什么号召人心?

  割地赔款还可以说成是卧薪尝胆,但是去了唐号,这就明显没法解释了啊!

  而且李璟心里还觉得,这次打成这样,他确实是犯了很多错,但他也总结出了很多教训。

  有经验了,下次周军再来,可就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

  于是,双方最后在和州达成和解,当日张昭就率军搬师,回到了扬州。

  李璟再次派皇太弟李景遂过江,双方达成了如下条件。

  一、李璟去皇帝号,改唐国号为南唐,称南唐国主,南唐向周国称臣,李璟称张昭为兄,张昭称李璟为弟。

  每年在张昭生辰,张昭嫡母慈佑皇太后生辰和生母慈圣皇太后生辰,李璟都必须要奉上贺礼,并且派宗室为贺寿使。

  二、南唐割让淮南的楚、海、濠、泗四州给周国,并赔偿因为兵入宋、徐二州造成的破坏银钱十万贯,负担此次周国大军的军费价值三十万贯。

  三、南唐需出钱赎回被周国占领的各州,其中扬州三十万贯、泰州十五万贯、滁州、和州各十万贯,天长建武军和盐城各五万贯,共计价值七十五万贯。

  四、南唐每年需要向周国进贡茶叶十万斤、锦缎十万匹、粮米二十万石以及其他南唐特产若干。

  具体数目可以有变化,但总价值不低于四十万贯。年贡须通过大运河运送,南唐必须保证邗沟的通畅。

  五、张昭放归被俘虏的南唐燕王李景达和边镐等文臣武将,以及南唐军俘虏一万四千人,但是可以带走愿意北去的义民。

  六、南唐立刻处死袭击周国水师大营的枢密使陈觉,交出水军统军陈诲等人,并严厉处罚赞同出兵的兵将。

  条约一签订,张昭就知道,南唐已经亡国一半了。

  一次性赔偿了一百一十五万贯,这相当于几乎全年的财政收入。

  每年的四十万朝贡钱,则是在不断的抽血。

  这个金额基本等于南唐岁入的六成,因为楚州和扬州是南唐最大的两个产盐中心,没了楚州,南唐的财政收入肯定会大幅度减少。

  防御上则更糟。没了楚州,扬州以北的淮南部分几乎都成了不设防的。

  没了濠州和泗州,剩下的淮南之地,南唐也只剩下了寿州这一个据点,根本守不住。

  最后的结果,南唐定然只能收缩防线到滁州,依靠滁州的清流关与天长的建武军进行防御。

  而不管是清流关还是天长,根本就不能和寿、濠、泗、楚这四州相比。

  此后,整个长江以北给予江南的屏障有限,倒是会成为一个极大的包袱。

  而且在被抽走了每年财政六成的情况下,还要搞防御的话,只有尽力压榨百姓,到时候必然人心尽丧。

  张昭忽然知道历史上李煜时期鹅生双子都要纳税,是因为什么了。

  六月十五,张昭遣张烈成为天使,过江去到江宁,册封李璟为南唐国主。

  李璟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跪迎,至此,张昭历时六个月的伐南唐之役正式结束。

  此一役,张圣人将李昪建立的这个唐国,打成了真正的南唐,再也不用史称南唐了。

  张昭吞并南唐的淮南四州十九县,并且获得了大批钱粮财货,大赐兵将们还能剩下五六十万贯的结余。

  而每年四十万贯的进账,也能极大的促进中原生产的恢复。

  特别是来自江南米粮终于可以运往中原,张昭再也不用从本就粮食紧张的河西、陇右和关中一点点的扣了。

  六月二十,张昭在扬州祭奠完此战战死的六百多和病逝的一百多周军勇士后。

  带着在江南打造的大小战船一百三十艘,招募的江南精壮水手两千余人,家眷上万人,加上百工数百人,自扬州走邗沟北返。

  北返的同时,张昭将扬、泰、滁、和四州以及下辖县的府库搜刮一空,随后就地雇佣了数万扬州、天长、盐城的百姓让他们帮助拉纤。

  这些百姓本以为周军残暴,因为南唐朝廷是这么宣传的,乡间土豪也是这么说的。

  是以都以为此去不是被打杀就是累死,被‘雇佣’走的时候,犹如赴死,甚至还闹出了几次动乱。

  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周军纪律严明,周国官吏待人和蔼,他们拉纤的活也不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