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421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及至大朝衰微,仆役居于家主之上,胡虏窃中国神器。

  啜里只妄称皇帝,其子尧骨狂悖更甚,以狄夷册立华夏天子,人神共愤……

  当此之时,气运循环,圣人降生,敦煌之城,大朝太宗首封,河西之地,承霍骠姚节勇……

  大朝忠义之后昭,秉曾祖义潮公忠忱,于文华危亡之际,聚各族豪勇之士,使汉风再临祖先之土。

  抚黎庶、奖耕织、通商路、恢复关西万里疆……

  本欲休养生息,以待中原圣主,归国以全忠义。

  奈何胡虏南侵,残虐我民,妖氛满河洛之间,流毒充九州四域……

  今兴义兵,除暴乱,吊民伐罪,传檄四方,共击契丹……

  仁义之师秋毫无犯,赏忠义之士而罚篡逆之辈。各镇骁锐,尽数来归,勿忘祖宗。

  曰:‘驱逐北虏,兴复大朝,试看胡虏,岂有窃据中原之气运哉!’”

第四百九十八章 世间孝子何其多

  张昭都快要誓师出关了,但东京的耶律德光,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

  之所以说不是确切消息,那是因为受刘知远这边,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张昭什么时候出兵,只是大概分析在七八月份。

  关中乃形胜之地,那可不是说着玩的,只要把函谷关、武关、潼关和风陵渡一封闭,真就是与世隔绝般的感受。

  加上张昭还控制了鄜州,就更容易封锁消息。

  耶律德光皱着眉头,虽然等到了刘知远派人来朝见,但光哥的心里,仍然很不舒服。

  因为刘知远派来的王峻,从头到尾就没说过一句投靠的话,甚至还在暗示耶律德光入了中原之后,没有及时封赏河东兵将。

  刘知远在想什么?耶律德光越想越有些愤怒。

  没追究你两次杀伤我大辽军队的罪过,就不错了,你竟然还敢要赏赐,还要犒赏,怎么的?打的草谷要分你一半呗?

  想到这些,本来准备赐给刘知远的手杖,耶律德光不赐了,这在辽国来说,可是象征尚方宝剑的。

  本来光哥还准备要是刘知远识趣的话,他又不介意认一个老儿子的,现在,哼!

  不过,冷落王峻的这些时日,耶律德光放纵契丹人在中原打草谷的恶果,开始显现。

  先是澶州盗帅梁晖等四处袭杀契丹军马,此人手下有几百精骑,皆是杜重威屈膝之后,从军中逃走的晋军骁骑。

  他们熟悉地理,又不惧契丹骑兵,加上各地百姓掩护,顿时让契丹人极为头疼,甚至还开始威胁白马津的浮桥。

  紧接着,失去了节度使约束,又被契丹人打草谷的亳州、陈州,开始有后晋牙兵举义。

  他们占据了亳州一带,甚至聚集数千之众围攻宋州,州城之中如果不是有千余契丹士兵的话,恐怕宋州人也跟着反了。

  没过几日,已经确定投靠南唐的徐州武宁军节度使虎刺勒,开始派游骑骚扰单州、曹州一带,并拨出钱粮,支援亳州一带的义军。

  这还是影响比较大的,至于乡间团结健儿和各地低级军校组织的义军,更是多不胜数。

  契丹人从原本十余骑也能四处劫掠,开始变得没有五十骑以上,压根就不敢下乡了。

  耶律德光既舍不得打草谷带来的收获,又想要平息民间的反抗之火,竟然假惺惺的召见冯道,问冯道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这番毫无廉耻,连冯道都有想吐的感觉了,这纵横几十年的不倒翁,忍不住讽刺了一句。

  “此时百姓,就是佛祖在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你能救得。”

  耶律德光听完默然不语,于是再也不问冯道国家大事,冯道也乐得赶紧跑回去,继续当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不倒翁。

  不过,此后事情越演越烈,到了四月末,连张砺、赵延寿这样的辽国汉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出来谏言,耶律德光于是有心约束一下部队。

  赵延寿趁机进言,让耶律德光放了被形同软禁的各镇节度,让他们返回驻地安抚士卒,剿灭盗贼。

  耶律德光也觉得有道理,开始准备放回各镇节度使,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准备将契丹的兵将,安排到沿黄河一线,做好防御张昭东进的准备。

  赵匡赞就站在赵延寿身后,对于他这个遗传了父亲帅气相貌,又年少有为的燕王之子,耶律德光还是很喜欢的。

  此刻,赵匡赞突然觉察到了这时一个绝好的机会,他把手一拱,从一众番汉大臣中站了出来,对耶律德光说道。

  “若要阻击凉军东进,最适宜的地方就是自大河往东的河中护国军节度使,陕州保义军节度使与洛阳附近的河阳三镇节度使三地。

  而又以河中护国军节度使辖地,控扼大河,有山川之险,为兵家必争之地。

  臣虽年少,但归于上国之前,曾在临近的华州做过节度使,麾下更有河中籍兵将,因而熟悉河中地利,愿为陛下坚守,以待天兵。”

  赵延寿眉头一皱,直觉不太对劲,因为赵匡赞私下对契丹是个什么态度,他可是清楚的很,怎么可能主动要求去为契丹效命?

  “乳臭未干,何敢在陛下面前言军国大事,还不退下!”

  赵延寿板着脸,狠狠训斥着赵匡赞,还挥了挥手,让他赶紧退下。

  耶律德光却哈哈一笑,“初生牛犊不怕虎,既有报效之心,当赏!你说说,若是到了河中,该如何防御凉军啊!”

  赵匡赞无视了父亲赵延寿责怪的眼神,看着耶律德光胸口位置回答道。

  “河中城临大河,楼堞完整,蒲津渡浮桥沟通南北,还有蒲津关水城以为护卫。

  臣到了之后,拣选勇士,以铁索横江,沿河立堡寨固守不出,只凭山河之险就能堵住凉军。

  等陛下大军到后,凉军已成疲敝之师,破之何难?”

  耶律德光闻言更加赞赏了,一边做过赵匡赞祖父掌书记的辽国汉人大臣张砺,也点头赞同,向耶律德光进言道。

  “金吾将军镇守过河中、华州一带,熟悉地理人情,若能以彰国军二千人辅佐,定能扼守蒲津关,将凉国大军堵在西面。”

  彰国军就是韩德让家族为耶律德光训练的汉军,不同于赵家卢龙军这样的牙兵,彰国军兵卒是在辽国一手训练出来的,家小都在辽国,其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奚人,忠诚度是没问题的。

  耶律德光闻言点了点头,立刻就觉得让赵匡赞去镇守河中,确实是个好主意。

  “着彰国军步军指挥使张琏率两千人与赵金吾同行,扼守河中府。”

  赵延寿虽然心里觉得有些不妙,但赵匡赞毕竟是他的儿子,他也不可能去跟耶律德光说自己儿子不可靠。

  只能选择继续说赵匡赞年纪尚小,能力不足,难以独当一面,这样日后有什么变故,他赵延寿也好洗脱嫌疑。

  耶律德光做梦也想不到,赵匡赞竟然跟他父亲赵延寿不是一条心。

  而且赵匡赞已经二十二岁了,怎么看也跟年纪尚小扯不到一起去。

  他只当是赵延寿不想赵匡赞去冒险,因而不为所动,还是让赵匡赞去河中。

  是夜,赵匡赞得了耶律德光的允许,如鸟脱樊笼,立刻自己出钱,请彰国军指挥张琏等军校饮宴欢聚,还给彰国军上下放了一匹帛布的赏。

  在这些刺激下,第二日全军以极快的速度离开东京,飞速向河中而去。

  ……

  河中府就是后世山西省运城市的永济县蒲州镇,这座城市在后世寂寂无闻,甚至就连运城市,那也没多少存在感。

  但是在古代,特别是桥梁技术还不成熟的唐代,河中府在黄河沿岸地位非常高。

  在黄河沿岸来说,唐时只比洛阳低,有段时间还形同唐朝的中都,到了现在,地位也只比洛阳和开封低一点。

  赵匡赞自己带了五百人,少部分是不愿再继续给契丹人卖命卢龙军牙兵,大部分本来就是他带到契丹去的旧人。

  彰国军指挥使张琏是个瘦高的汉子,只有几岁时就被契丹人掳到了草原上,彰国军的士兵,大多都是这种经历。

  因为契丹的南侵,并不是在石敬瑭时期开始的,而是早在后唐庄宗时期就开始了频繁骚扰。

  二三十年下来,张琏这种幼时就被掳走的汉人,很难说他们是汉人还是契丹人了,其中甚至还出现了耿崇美、崔延勋以及于田韩家这样的家族。

  河中府蒲州城,坐落于黄河的东岸,西北处就是目前最大的黄河浮桥蒲津桥,向西望去,鹳雀楼与蒲州城遥遥相望。

  此城临河靠山,青石铺地,夯土坚城,城均高六米有余,宽一米多,城上可通骡马,周长十余里。

  城外沿河建有水城军寨,与主城可以互相支援,城外五里皆无高大树木,视野极为宽阔。

  张琏与赵匡赞赶到蒲州城下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样的雄城如果要硬攻,没有三五个月都别想攻陷外城。

  河中节度使原本是侯益,此君也是代北老人,出身李克用的军校。

  昔年庄宗众叛亲离,困守洛阳,侯益听闻后,连夜脱离李嗣源的队伍,只身历经艰难险阻,毅然回到李存勖身边,是为兴教门十三忠之一。

  只可惜,年轻时忠义节勇的侯益到老之后,却变得蝇营狗苟,只图富贵,再无年轻时那股幽并豪侠的气势了。

  他勾结过孟蜀想要谋取富贵,耶律德光入东京后,侯益更是带着长子亲自到东京朝见。

  还对耶律德光说自己没参与过对抗辽国的战斗,言辞甚为恭顺,耶律德光因此还专门下召,免了侯益的朝贺钱。

  或许,当李存勖身死兴教门之后,那个忠勇节义,孤身千里归来的侯益,就已经死了吧!

  侯益去了东京开封府朝见,蒲州城则暂时由他的儿子护国军兵马留后侯仁宝控制。

  见赵匡赞率两千五百人到来,侯仁宝赶紧将他们迎入城中。

  赵匡赞带着张琏跟侯仁宝四处巡视了一遍之后,悄悄将张琏拉到了一边。

  “蒲州城分水旱两城,凉国西来,若要直下东京的话,只能仰仗大河水运之利。

  侯留后晋人也,未必可信,为安全计,不如你我二人各据一寨。”

  张琏点了点头,只是有些为难,按说他是耶律德光派来辅助赵匡赞的,应当让赵匡赞守蒲州城,他去守水城的。

  可是张琏及其手下都是北人,还年少时就被掳到了大漠草原上,是完完全全的旱鸭子,要他去守水城的话,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赵匡赞看出了张琏的为难,不以为意的说道:“指挥使何必为难,都是为陛下效力,当不分主客。

  就请指挥使拨五百兵于我,你且看住侯仁宝镇守蒲州城,我自去水城如何?”

  张琏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有些感激的一拱手。

  “赵金吾仁义,某家确实不习水战,就在此谢过了。”

  赵匡赞趁机说道:“不过这几天,还是要劳烦张指挥守一下水城。

  某麾下兵将,有百余就是河中本地人,数年未有归乡,近日人心浮动,某不得不亲去安抚一下,还得安排人把他们的家眷都接过来。”

  张琏点点头,脸上浮现出明白的微笑,赵匡赞的这个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

  都到了河中府,还不让牙兵与家人见上一面的话,搞不好是要出大问题的。

  “赵金吾尽管去,某家虽水性不佳,但是守个五天十天,还是没问题的。”

  ……

  作为北平王赵德均的孙子,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外甥,从小在洛阳皇宫中长大,素来交游广阔的权三代。

  赵匡赞虽然与侯仁宝两相差了八岁,但两人交情其实一直不错。

  所以对于侯仁宝的为人,赵匡赞摸的还是挺清楚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