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83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只能率领张从恩、马全节、皇甫遇、慕容彦超等将率一部分军队北上,而让杜重威留在卫州‘坐镇指挥。’

  十一月底,大军渡过相州城北的安阳水,在北岸扎营,但是没有遇到契丹兵马。

  安审琦遂命令检校太师、滑州节度使皇甫遇和濮州刺史慕容彦超领四千精骑先行,为大军探查。

  皇甫遇与安审琦率四千骑兵,继续北上,走了二十余里左右,正要渡过漳河,突然就遭遇了数万骑兵。

  这是一场极为意外的相遇!

  对于晋军来说,长时间处于缺少良马的环境中,这河南河北的马倒是不少,但是极度缺少能上战场的良马,晋军骑兵已经逐渐退化的功能比较单一了。

  他们的职责中,战场突击这个功能被尽力放大,但同时骑兵应该有的侦查、遮蔽等职能,却被迫大大缩减。

  若果按职能划分的话,晋军骑兵已经可以称得上全部是重骑兵了。

  比如这次北上,皇甫遇按照一贯的打法,只先派了五十骑渡河,渡河之后也只维持了一个两三里范围的警戒线掩护大军。

  这在张昭的凉国军队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凉国大军出动,轻骑一般会放到十里左右,在宽阔平原作战的话,甚至要放到十五里左右。

  其间每隔一刻钟,还有背插旗帜的塘马来回报告情况。

  但晋军缺少战马,导致他们不得不节省马力,以保障接下来发生的战斗力,有足够的马力可以使用,所以根本无法放出凉国骑兵这样奢侈的哨探。

  而同时,不缺战马的契丹骑兵则是完全属于飘了,属于抢嗨了。

  他们接近四万大军由萧实鲁带着这么着急南下,是听说相州富裕,为免被其他人抢先。

  因而压根就没放什么哨探,着急忙慌的就想着去洗劫相州各地。

  萧实鲁立马高处,只见隔着水流并不湍急的漳河看去,晋军虽然队形严整,但人数只有三四千之众。

  立刻就意识到,他遇到了晋军的先锋了,于是立刻召集身边的众将。

  “按汉军规制,前锋精骑一般在主力三十里外,此刻猝然相遇,若我等能聚歼此辈,则汉军骑兵尽失,只剩步卒,就大事可定。

  速派人通知左皮室详稳,我等先去缠住晋军。”

  而在契丹骑兵立刻准备渡河时,慕容彦超也亲自飞马来到了皇甫遇身边。

  “太师,某家麾下有邺都本地人,他们说沿此处往上下三四里,漳水宽且浅,大军随便都能渡过。”

  皇甫遇闻言,看了一眼已经在扎皮筏子将要渡河的契丹军,有些怨怒的说道:“此处再往下,岂非邺都所在?

  此坚城正好堵住漳水左岸宽且浅之处,本是国家重镇,奈何天子听信谗言,不修武备。

  如今说不得契丹还有主力在邺都左近,我们走,往南去向大军靠拢。”

  这漳水边的邺都,本来在后唐和石敬瑭时期,都是中原的富庶大都,更是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北大门,因此才有邺都之称。

  可是石重贵继位之后,由于得位也不是那么正,还娶了自己的婶婶为皇后,所以为了安抚手中兵权的姑父杜重威,而将杜重威由镇州成德军节度使,调到邺都担任留守。

  杜重威是个什么德行?

  这王八蛋在镇州任上刮地三尺,石敬瑭派制使训斥他搞得地方民不聊生多逃亡。

  杜重威于是把训斥他的制使带到镇州大街上,指着稀稀拉拉的人群说道:“人言我驱尽百姓,何市人之多也?”

  就这么个不要脸的东西,到了邺都那还得了?

  短短不过一年时间,杜重威就把户口繁盛的邺都,整到商贾百姓举家逃亡的地步。

  此后石重贵虽然迫于压力,又把杜重威赶到了恒州,但他也不愿意拿出钱和费精力来重新恢复邺都。

  连邺都留守这个重要职位,除了拿来忽悠了一下杨光远以外,就再也没设立。

  自此,本该是漳水要塞,东京门户的邺都,直接被石重贵和杜重威给干废了。

  难怪这两名字中,都带了重字,感情都是重量级。

  皇甫遇和慕容彦超一路往东南撤,萧实鲁则督军在后面猛追。

  当然这撤退和追击不全是在跑路,而是一直处于中度的交战和撕扯中。

  契丹兵马由于渡河耽误了时间,所以只能让小股渡过河的骑兵,不断追着晋军后队进行骚扰和拉扯。

  同时晋军为了防止撤退演变为溃退,也必须要以精锐在后面拦截,保证后大部队的阵型和士气。

  双方的前锋和殿后之军,就在沿着漳水的平原上以五十到两百左右的规模,陷入了残酷的狗斗中。

  皇甫遇命慕容彦超为前军,他亲自断后,晋军以先下马用弓弩阻击,然后上马猛冲的战法,不断击退追踪而来的契丹骑兵。

  契丹骑兵则采取草原轻骑兵常用的狼群战术,紧紧粘着晋军,以骑射骚扰,遇到晋军任何一部出现破绽,就呼唤同袍一拥而上。

  不过整体上来说,由于精锐程度的不同,契丹骑兵的损失要远大于晋军。

  游骑面对强弓硬弩和能玩马槊的冲阵骑兵,损失还是不小的。

  但双方狗斗了接近一个时辰,大小战斗数十次之后,晋军就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因为契丹游骑并未披多少甲,战马也远比晋军多,经过一个时辰的追逐,把晋军战马的马力拉扯到了一个极限。

  他们必须要停下休息,不然再跑下去,马力全部损耗完毕,那就危险了。

  所以皇甫遇率军退到邺都以南的一片榆林之后,就再也不敢动了。

  他先是凭借榆林的掩护,击退了跟追踪而来的千余契丹轻骑,然后马上就派人去向安审琦求救,同时则对身边的慕容彦超说道。

  “彼众我寡,走无生路,不如血战,可不负朝廷!”

  慕容彦超本是吐谷浑人,是河东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早年间曾冒姓太原阎氏,因其又黑又丑还是个麻子,看着就令人生畏,有阎昆仑的绰号。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是胆怯之辈,闻言当即答应,并与皇甫遇一左一右分布列阵。

  这边萧实鲁听到奏报,就怕放走了晋军,因而率领大军心急火燎赶紧追赶。

  结果刚走到离榆林两三里的地方,只听得鼓声震天,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从榆林分左右突然杀出。

  晋军以半披甲的甲骑为先锋,压根就不在马上射箭,直接冲阵。

  皇甫遇一马当先,手持马槊就猛冲了出来,契丹军猝不及防,只能以马弓射晋军甲骑,杀伤力甚至微小。

  不过十几息,晋军就冲到了军前,萧实鲁率领的数千前锋,顿时直接就给干崩溃了。

  好在这老小子也是机灵,拔马就往后跑,才没被当场打下马来。

  这一下,战场形势变成了晋军趁势猛攻,辽军骑兵还不了手,只能侧身向后射击应对。

  几个冲锋下来,折损兵马就超过了四百,急的萧实鲁连自己的甲胄都扔了,生怕被晋军逮住。

  双方纠缠了一刻钟多一点,渡河的辽军大队终于赶到,漫山遍野恐怕有上万人之多。

  皇甫遇让人竖立起自己滑州节度使的牙门旗,冲着身边的士兵大声喊道。

  “事急矣!彼辈多轻骑,逃脱不得,不如继续冲杀,退其军,始得还!”

  周围兵将大声应答,皇甫遇于是继续率军疾冲,对面的契丹兵马也拨出大量骑兵,前来接应萧实鲁。

  皇甫遇以自己为锋矢,所部悍勇异常,连破契丹军三道防线,眼看就要追到萧实鲁了。

  只可惜,他与慕容彦超总共就四千兵马,还留了几百人在榆林看马,而契丹骑兵越来越多,已经多达三万余人。

  等皇甫遇冲破辽军第三道防线后,奚王拽剌的奚人步弓手已经列阵集结完毕,他们手持硬弓,以重箭抛射晋军。

  晋军骑兵大批大批的落马,追击的势头为之一顿,就连皇甫遇的战马也被射中毙命。

  此时,经过奚人弓箭手的两轮重箭后,契丹骑兵简单披甲,也不射箭,跟方才晋军一样,冲杀了过来。

  眼见事情紧急,皇甫遇的亲卫将,在军中担任纪纲(军法官)的杜知敏,毅然将自己战马让给皇甫遇,大声疾呼:“公速上马!”

  恰在此时,落后一点的慕容彦超也赶到,两人并力在契丹军中来回冲杀。

  他两都是万人敌的勇将,这种混乱时刻,契丹人没有布置起军阵,完全挡不住他们。

  三千晋军骑兵在两万契丹骑兵中左冲右突,竟然奇迹般的冲出了包围,自身没有损伤多少不说,还杀伤了数百契丹骑兵。

  等到冲出包围圈后,皇甫遇环顾左右,没有了杜知敏的身影。

  身边的族人皇甫冲知道皇甫遇在找谁,他手指后方大声喊道:“杜知敏与十余人被围彼处,恐已被擒杀!”

  这时,冲出来的慕容彦超也到了皇甫遇身边,皇甫遇对着慕容彦超在马上一拱手。

  “知敏苍黄之中,以马授我,义也,安可使陷于贼中!”

  慕容彦超抹了一把脸上的血珠,也把手一拱。

  “太师真仁义之士!仆虽粗鄙,愿随太师救出杜知敏。”

  于是,两人留下五百人接应,各率五百人返身再次冲入契丹军中。

  杜知敏与十余人,此时已经被契丹兵将擒住。

  一奚将正要把他们拿回主帅处请功,却不防皇甫遇和慕容彦超返身杀入。

  猝不及防下,契丹万余骑兵竟然还是没挡住晋军一千骑兵。

  杜知敏等人见皇甫遇来救他们,也剧烈的挣扎了起来,这时候,契丹人才明白,这些早已脱困的晋军是来救援同袍的。

  在这种万众一心的气势下,皇甫遇犹如赴死般冲杀而来,挡不住的契丹骑兵,只能丢下杜知敏等人往后退散。

  皇甫遇趁机抢回了杜知敏等十余人,再次从包围圈中杀出。

  见晋军主帅如此仁义勇悍,契丹骑兵也挥舞兵器,发出呜哇高喊,这是他们对于勇士的赞叹。

  萧实鲁也不敢再追,只是尾随在晋军身后。

  未时初(下午一点),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兵返回榆林中,三千五百骑出发,回来的只剩下了两千七百余骑。

  契丹骑兵也随之追到了榆林,二人只得在榆林中依靠树木以弓弩防御契丹骑兵冲击,等待安审琦的救援。

  ……

  二十里外,安阳水南,安审琦北上之后,杜重威害怕安审琦北上的太远,又将张从恩派来,以分安审琦的兵权。

  眼见张从恩来,安审琦倒是不在乎他分不分自己的兵权,反而惊喜终于来了可以主事的人了。

  他对张从恩说道:“皇甫太师率军北上探查,已经两日没有派人回来,恐怕是碰上了契丹人大军,被敌骑所围,要是不赶紧北上搜寻,他们就会被契丹人擒住了。”

  张从恩还没说话,外面呼声大喊,原来皇甫遇派的使者终于到达了大军所在,皇甫遇和慕容彦超果然遇上了契丹主力。

  张从恩刚到,就听到契丹人主力来了,顿时心中就有些畏惧,他对安审琦说。

  “契丹主力大至,我们只有两万兵马,主力还在招讨使(杜重威)那里,此去何益?不如等大军到来,再做打算。”

  安审琦没想到张从恩也是个软蛋,要知道张从恩出身代北武勋,明宗李嗣源还曾做过张从恩父亲的下属。

  而张从恩的女儿,可是石重贵的发妻,虽然已经亡故,但张从恩仍是正牌国丈,不是冯家可以比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