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77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于是儿子就只能典当了家里的田地,以求置办起一套甲胄去战场上拼命。

  结果刚上战场,又碰上一场大败,哦豁!儿子也战死了,甲胄又没了,完蛋!直接破产。

  就算没战死,可是仗没打赢,没有缴获,没有赏赐,典当日子一到,土地也没了。

  心灰意冷的府兵,要么去当了盗贼,要么战死在了下一次,要么彻底沦为了佃户流民。

  大唐的府兵就是这么没的。

  武则天擅长政治斗争短于军事,有时候还喜欢发疯。

  在她手里,原本威名赫赫的府兵连吃败仗,几年间就把几代人的积累败光。

  导致后来的府兵跟农夫没什么区别,府兵制也就玩不下去了。

  张昭的后代中,会不会出现武则天这样的帝王?

  那是很有可能的,搞不好后代中有武则天这种能力的,还要算是不错的明君。

  所以张昭,一直盯着钢铁的质量和产量,花再多钱的,也要把东西搞出来,把成本降下去。

  因为这样,才能把甲胄的价格降下去,要是能降到明朝那个成本,府兵制不说永远维持,至少可以多维持几十甚至上百年。

  别小看这点时间,能多维持这么久,对于一个王朝,甚至这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冶炼出高碳钢和低碳钢难不难?其实真不难,因为科学研究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方向。

  只要方向不会错,几千上万次的实验与改进,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张昭一直砸钱的原因。

  因为他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办法,但他知道大概的方向。

  也只有他舍得把海量的钱财往这上面砸,张昭的子孙,必然没有他这么大的决心和眼界。

  所以这些起步工作,张昭决定自己来完成。

  “这一次,我们可能要招揽大量中原灾民进入我大凉,十四你要协助刘翁,多吸引人才进入国子监,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习墨家奇巧。”

  战争时期嘛,肯定是要把最多的资源花在战争上面的。

  两人也没有什么意见,刘纳甚至还表示,要将国子监中几个头脑最灵活的,送去学习一下墨家奇巧。

  离开国子监,张昭继续回到宫中,召集手下的官员们商议。

  因为接受灾民的事情定下来了,但是招揽灾民远赴河西陇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几百上千里路,起码是十万人规模的迁徙,这都要提前沿途设置好补给点,各地官吏还要同心合力,路上也还要拍官吏去管理,士兵去维护秩序。

  加上张昭自己还要把肃州龙家人、甘南黄头回鹘,以及一部分灵州党项迁走,这又是接近十万人的规模。

  要干的事还真不少,全国官吏几乎都要动起来。看来今年下关中,估计是不太现实了。

  ……

  华州,就是后世陕西华州区,此时它是一个拥有节度使的军州,下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州城则在郑县内。

  郑县往西,有一条名唤遇仙河的小河,自南向北汇入渭河。

  遇仙河畔,则有一个小镇,就名叫遇仙镇。

  作为长安的东大门,华县在盛唐时,是达官贵人庄园的聚集地。

  遇仙镇这边也差不多,昔年关中土地肥沃之时,沃野千里的遇仙镇,是一等一的繁华所在。

  此时的遇仙镇,虽然不再那么繁华,但在这种乱世,也算不错了。

  镇上大多数人都姓韩,还出自昌黎韩氏,乃是昔年开元时期宰相韩休及其兄弟的子孙。

  因为这里,昔年就是韩休的庄园所在。

  不过,离韩休的时代,已经过去快两百年了,这位韩文忠公的威名,自然也就没法再庇护后人,他们也就沦为了平民。

  去年年底,遇仙镇先是在冬季遭遇了大水灾,开春又遇到了蝗灾。

  不过韩家这种抱团生存的大家族,抵御灾害的能力比一般百姓都要强。

  在族长的指挥下,族人们修筑河堤,防住了遇仙河水漫堤,又组织起来,成功抵御住了蝗灾的袭击。

  是以,虽然在大灾之年,遇仙镇还是保证了有往日七成的粮食产量。

  确实有些低,不过加上野菜甚至草根等混合一下,还是能勉强扛过这个大灾的。

  其实,韩家来自整个遇仙镇能有这样的局面,还要归功于一个人,韩氏的族长-韩鄂。

  韩鄂今年五十八岁,在此时,过了六十就要算是长寿的了。

  但韩鄂此人极擅养生,快六十岁了,看着比有些四十岁的农夫还年轻。

  而且他虽然有点喜欢占卜、择吉、镶镇之类的玩意,但其遍识农书,搜罗杂识,总擅诸家之长,极擅长农学。

  呃!其实在这个时代来说,会占卜、择吉和镶镇灾厄,恐怕比才学还更受人尊敬。

  也正是有了这份受人尊敬的威望,韩鄂得以在遇仙镇推广了他的果树嫁接之术,茶麻、黍糜、苜蓿和麦套种之术。

  整个遇仙镇,农田亩产比周围高出两成到三成,这才是他们能抵抗住这场大灾的本钱。

  韩鄂此时正在煮茶,自从张昭带来了炒茶、制茶的新工艺以后,以前这种葱姜陈皮羊油一起加的茶汤,就不怎们流行了。

  文士们喜欢清茶,武夫们喜欢咸的或者甜的用酥油调制的奶茶。

  韩鄂有时候也喝,但从内心,他还是喜欢喝了几十年的茶汤,他喜欢这种复杂的香料和荤油以及陈皮等果香的混合味道。

  深深吸了一口这股他喜欢的香味,韩鄂斟酌着字眼,开始小心翼翼的在一张黄纸上写字。

  他在编撰一本书,一本他收集整理以及本人对农学心得的著作。

  自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以来,凡四百年间,再也没有同样的著作问世。

  韩鄂隐隐觉得,他总结出来的这些种植、酿造、嫁接、药物栽培,菌子栽培和从藕、莲、芡、荸荠等物中取(淀)粉等术,应该是很有用的。

  想到这,韩鄂又赶紧换了一张纸开始写写画画。

  因为他最近发现用麦麸可以酿制麸豉,虽然不好吃,但价廉,且可节约粮食,是乱世最能填报肚子的东西。

  他还发现,在制酱的时候,如果把麦豆合并一起制成干酱醅,再把咸豆豉的汁液经过发酵、煎熬后,可以不用肉,就能得到一种近似肉酱的酱汁,异常鲜美。

  如果张昭在这的话,就可以知道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就是后世常见的调味料-酱油。

  虽然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浑浊不堪,而且还经常含有大量的豆豉残余,但它确实就是酱油。

  不用肉酿造出酱油,可是一项极为节约成本的大事。

  韩鄂越写越兴奋,他在屋内走来走去,准备把自己的这本农书命名为《四时纂要》。

  他当然会兴奋,中国人嘛,有著作传于后世,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不过,韩鄂没写多少,屋外就传来了吵闹和哭喊声。

  在这种大灾之年,警惕性极高的韩鄂,立刻就丢下笔,赶紧跑出门去。

  遇仙镇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却有城墙,虽然它只能被称为土墙,只有一米多高,但任然能起到阻挡野兽,甚至是防御盗贼的作用。

  在韩鄂到之前,韩家以及遇仙镇其他家的丁壮,已经上到了土墙上。

  铁枪没有,但精心削尖的木枪人手一根,真正的战弓只有几张,但猎弓可不少。

  而且战弓掌握在几个善射的丁壮手中,相当有威慑力。

  哭喊声,是由一群看起来衣衫褴褛的灾民发出的,他们大约有数百人,行动一点都不快,很多人看起来就像是马上要栽倒了一样。

  数百人,就这么死气沉沉,带着几分行将就木的感觉往遇仙镇而来,仿佛他们并不是人,只是一团团向这漂浮来的黑云而已。

  遇仙镇的丁壮,倒是一点都没慌张,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赶跑过三拨前来讨食的灾民了。

  “四郎,让人准备五十张饼,热水也烧点来。五郎你喊两嗓子,把里面管事的喊出来。”韩鄂处理的有条不紊,显得很有经验。

  流民也自有生存之道,他们一般会选定一个方向前进,然后吃光路上一切能吃的东西,当然会包括别人家中的粮食。

  然后被吃光的粮食的人家,又会成为新流民大军的一员。

  他们会继续走,如同蝗虫一般,队伍越裹越大,实在没有吃的时候,易子相食就成了常态。

  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家找到了有吃穿地方,躲过了灾荒。

  要么是有官府赈济,勉强活得一条命。

  要么就是在淘汰掉老弱后,变成乱民,然后被剿灭。

  一般来说,第三种可能是常态。

  不过,对于几百人的灾民来说,遇仙镇这样有上百丁壮,还有土墙的镇子,不会那么能啃的动的。

  当然镇子里的人也不会想和他们死磕,多少给点吃食,既让他们有动力走到下一处去,也至于让他们吃饱了有力气来四处祸害就行。

  而哪怕是这样的灾民团伙中,也还是有领头人的。

  韩鄂出的这五十张用少量豆麦和粟米夹杂着大量野菜的饼,是给灾民的。

  但里面领头的,就不能用野菜饼招呼,必须要上正规的面饼,说不好还得来点酒肉。

  “下面是哪位大郎说事?遇仙镇韩家有礼了,请出来说话。”

  心里不爽的韩五郎扯着嗓子喊了起来,这虽然是野菜饼,但也是饼,特别是在这个饥荒岁月,被人拿走一个,他都心疼的不行。

  不过喊了几声之后,数百人的灾民仍然死气沉沉,只有偶尔有几个人抬头看了一眼,前进的步伐并未停下。

  感觉有些蹊跷的韩四郎赶紧取下背上的长弓,他从胡禄中拈出一支箭,搭箭弦上流星般的射出。

  箭矢不是射向人的,而是插在了地上,尾羽还在轻微的颤动,就像是一跳不停摇晃自己尾巴的眼镜蛇。

  城头上的韩四郎射出箭以后,就大喊一声。

  “赶紧停步,过此箭者,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随着他射出了箭矢,土墙上的遇仙镇丁壮们,都纷纷把枪和弓拿到了手里,气氛变得肃杀了起来。

  按照一般的情况,如果是城头上的人射出了弓箭警告,剩下的灾民一般都会停下。

  因为他们虽然人数比较多,但一路上都是忍饥挨饿,真要打仗肯定是打不了的。

  只能是用不惜人命这种方法,胁迫城上的人交出一点儿粮食而已。

  所以城头上的韩鄂见韩四郎射出箭矢之后,就以为稳当了,他继续大声喊道。

  “远来的哥儿兄弟们,遇仙镇土地贫瘠,还要养活数百号丁壮,实在没有多的粮食,最多能匀出五十个饼。

  还请能说话的上前来,拿了饼就去外地找吃食吧,若是要硬闯,咱这百十把弓,可不长眼睛!”

  等到韩鄂说完这番话,城下的灾民终于有反应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