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342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好歹他这些亲族还是识字的,全部扔给刘涛的去管束,从国子监毕业之后,至少也能做个小官。

  在这个时代来说,亲族这玩意,能打能骂,但是你不能置之不理。

  基本的社会逻辑是,你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照顾,你会照顾别人?你能把是个良善之主?

  所以张昭以前是被后世的淡泊的宗族观念影响,忘记了这个时代的特性。

  而现在,他也算是稍微明白一些了,亲族,还是要用的。

  ……

  “什么?你是说,萨克图这个家伙又跑回来了,他还要和高昌回鹘仆固家结亲?”

  张昭不禁有些目瞪口呆,作为他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难缠的对手,萨克图此人,可谓越战越坚。

  这么多年了,屡次被张昭和李圣天击破,他总是还是找到崛起的机会。

  现在很可能又收揽了不少人,不然颉利毗加不会想要和他结亲,还如此急迫,连只有几岁的女儿都要嫁出去。

  不过,张大王脸上浮现出来了玩味的笑意,他拍了拍最近经常跟在他身边张贤瑀的脑袋。

  “小子,你想不想要个回鹘公主做新妇?”

  张贤瑀跟张昭接触久了,已经不那么害怕他了。

  而且张昭也发现了这个二儿子的优点,虽然有点傻乎乎的,干什么都慢几拍,但很善良。

  当然不是那种烂好人式的善良,而是身上不知道哪来的,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样的儿子,放出去开拓肯定是要害了他,因为他根本无法在虎狼环伺的环境里生存下去。

  但是,似乎很有可能可以继承张昭身上的银轮法王和无上天大慈法王的称号。

  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宗教领袖,还是很有可能的。

  “回鹘公主?他会念大慈伏魔真经吗?”

  张贤瑀手里拿着一本佛经正在仔细又吃力的看,听到父亲说话,歪着头问道。

  张昭走过去,把他手里的大慈伏魔真经给收走了。

  这本经书,是他的僧团和大云寺那些高僧鼓捣出来的,是张昭获得无上天大慈法王称号后,彰显他佛性的东西。

  “你现在不用读这本经书,因为这是那些信徒要看的,而你就是无上天大慈法王的子嗣,现在不用看这些东西。”

  “可是,娘亲告诉我,一定要熟读这本经书,读不会,他会不高兴的。”张贤瑀有些呆呆的回答道。

  张昭微不可查的皱了皱眉,他仿佛找到了张贤瑀身上那股小心翼翼的情绪是从哪来的了。

  作为一个差点被张昭丢在宁远照顾奉天王太后的小寡妇,张贤瑀的母亲,一定十分缺乏安全感。

  看来有必要平日里多去‘安慰安慰’了。

  “好吧!那你可以看看,看不懂的就来问耶耶,而且回鹘公主不会读大慈伏魔真经,你正好可以教他呀!”

  一想到这个,张昭就又有些兴奋了,嗯,他抢了萨克图的前王后,再让儿子去抢萨克图的一下个王后。

  嘿嘿!这一定很有趣。

  “好!那孩儿就让回鹘公主做我的新妇,她要是很笨的话,我就教她!”听到父亲这么说,张贤瑀点点头,同意了。

  这小子,好像人回鹘公主嫁给他,他吃了多大的亏一样。

  张昭摸着他的头,哈哈一笑,“我儿别的不说,这份气度还是真不错!”

  又逗了张贤瑀几句,张昭让侍女把他带了出去,随后看着郭天策说道。

  “你那个学生王九郎有些锋芒太露,但确实是个人才,等慕容信长在东京和晋主石重贵搭上线后,就把他派过去历练一下,让他吃一点点苦,以后有大用!”

  郭天策点了点,要说谁最懂张昭,没人能比郭天策。

  “大王是觉得,如今我大凉还没有寰宇一统,王九郎这种强汉盛唐的行事风格,有些不太合适是吗?”

  不过,张昭摇了摇头,“没什么不合适的,只不过这样的人,是有才能,但搞事的能力也太强了。

  稍微打磨一下,用起来更顺手,他未来的成就也会更高。”

  郭天策点点头,表示懂了,张昭紧接着,就把一枚玉佩抛给了他,这是张昭随身的几枚玉佩之一,有特殊意义。

  “我要回凉州去主持折德愿的婚礼,府麟二州的人应该都到了,敦煌这边肯定无法顾及,你就在敦煌呆一段时间,主要是两件事情。

  一是将张、曹两家的老人,分批送一些到凉州安置,不能让他们都聚集在敦煌。

  第二件事就是立刻开始在敦煌囤积物资,既然颉利毗加在和萨克图结亲,那我们进攻高昌回鹘的时间,就要越快越好。”

  说着,都要走出屋子的张昭又停下了脚步。

  “等我走后,你私下去找一下李绍宗,让他把存惠儿的守孝期缩短一点,信长去了东京,打高昌回鹘不能连存惠也不在。”

  毕竟张李氏是张昭的嫡亲姑祖母,这种缩短守孝期的事情,张昭还是不宜出面,只能让郭天策去办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 快意恩仇风雪中

  凉州城,在经历过张昭的几年主政之后,虽然还未能恢复到开元之时的那种盛况。

  但在这个普遍战乱的五代,地处河西的凉州,已经成了难得通都大邑。

  此刻的凉州,约有接近七万人,这还不算从凉州短暂停留和过境的行商,把他们都算上的话,估计能有超过十万人在凉州生活。

  而凉州周边,更是富庶的让折德愿和杨信等人难以相信。

  在张昭的大撒币的情况下,凉州周围农田水利设施完全,乡村基本建立起了后世农村合作社那种的基层组织。

  大量的农学博士主持了乡间的耕牛、水源分配。

  播种的时节、旱涝灾害的防御,选种育种的精进,肥田和套种豆麦的技术也开始进步。

  甚至连原来遍布乡间的牛马粪,也开始了统一的收集。

  以前凉州田亩不够,加上野外不安全,这些珍贵的牛马粪便,很多都是浪费了的。

  毕竟以前的凉州,通行的是屯粮不屯枪,你家是粮仓,只要我有枪,处处是粮仓的森林法则。

  那种环境下,耐心种地提高产量的事,傻子才做。

  你辛辛苦苦一整年,到了收获时节,别人一把就给你抢走了。

  种地!种个毛线!

  只有在秩序恢复之后,农业生产,才会上一个大大的台阶。

  从盐州而来的折从远带着儿子折德扆,杨信也带着儿子杨重贵。

  至于其他府麟二州的砦堡豪酋,也是拖家带口,一伙人两三百,浩浩荡荡的往凉州而去。

  他们刚刚在一个清溪村的村子里面,参加了一场婚礼。

  新郎是一个参加过与契丹人浑河大战的队正,折德扆还很熟悉这个队正。

  当时他外穿棉甲内穿环锁铠,手持两把乌铁锤,几乎是第一个冲进了契丹人的军阵之中。

  最少打杀了五个以上的契丹皮室军,端的是勇悍无匹。

  而新妇的兄长,更是位重量级!

  这位出身右羽林卫,是跟着折德扆的弟弟折德愿突入云州城的十三精骑之一。

  一手箭术,连折德扆都比不上,出征的时候是火长,回来就是将头了,一下就连升三级。

  既然是老熟人,府麟二州的豪酋们就停留了一天,在这清溪村,参加了这场强强联合的婚礼。

  折从远有些感慨,十一年前,他去洛阳朝拜过后唐明宗李嗣源。

  比起府麟二州的环境恶劣,中原当然是物华天宝的富庶之地。

  但是折从远稍稍对比了一下,他竟然发现,竟然凉州还更让他顺眼一点。

  当年的中原大地,盗贼横行,军将骄横,地方大户和官人欺压良民。

  虽然田地富庶,但除了结寨自保的大族和成为了勋贵官员们佃户的农夫,几乎看不到多少自耕农。

  而且就算有,那些自耕农也穷苦的不比一般。

  面有菜色,身着烂衣,神情畏惧,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就是居住在中原京畿之地的农夫。

  而反观凉州这里的农夫,一个个精神饱满,身体虚弱的人也不是没有,但是面有菜色的人没有。

  大多数人都很健谈,看见了外乡人既不害怕,也没有想过来占点便宜的心怀不轨。

  同时,那股浓烈的尚武之风,几乎是肉眼都可以看得见的。

  往往一个小村,就能出十几个熊虎之士或者小军官,一通铜锣,就能在一刻钟聚集上百人,还人人有弓,个个有马。

  前些日子,杨信手下的一个豪酋跟本地人起了冲突,二十几人竟然被打的头破血流。

  要知道,能在府麟二州混到砦堡豪酋身份的,可不是什么善茬,手下也都是彪悍的武士,竟然被一个村的农夫杀败。

  丢了面子杨信不信邪,带上六七十人去找场面。

  结果别人一通锣响,全村人都跑了出来。

  上百男丁很快就组成一个步军方阵,两翼还有弓骑兵游走骚扰,正面一排的,铁甲都有五六套。

  除了男丁以外,妇人也手持大棓鼓噪,半大孩子们也骑上马儿拿着猎弓来回呼喝,甚至老头子们都拿出了投石索。

  双方对峙了不到半个时辰,周围几个村的团结弓手和义从骁骑,就都赶来了,短时间就聚集了四五百人。

  如果不是县尉飞马过来调解,杨信他们买了几十只羊,请大家伙吃了一顿,差点就没走脱人。

  虽然真打起来,那五六百农夫不一定能打过他们这两百多算是正规军的军人,但他们也绝对讨不到好。

  欢笑声中,已经喝了不少,但神情上依然有些灰头土脸的杨信,跑到折从远身边感叹到。

  “这哪是村子?哪有村子里,随便能找出十几二十套甲胄的?哪有村子一通锣响,就能拉出上百条似模似样可以列阵汉子的?

  这还了得!凉州城周围至少有八九万人,如果算上远一点的六谷部地盘,那人就更多了啊!

  谁要来打凉州,都不用天王出动禁卫和镇军,光是凉州周围,起码就能拉出来两三万敢战之士,他们还这么多马,这就是数万精骑啊!”

  折从远也点了点头,这份动员能力,就已经将凉国处于了几乎不败之地,不过他更多的是着眼于民生方面。

  “弘信你看,这里为什么能出这么多熊虎之士?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一家往往有地数百亩,还都是好田土,耕种有足够的牛和骡马,水利齐全,连选种育种都有人组织。

  田税也不高,更没有官吏敢下来鱼肉,甲士们就算是出村征战一年,也不担心家里人没吃的,不用担心家里人被欺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