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儿归 第288章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李彝殷也飞快的接连派出了三拨急使,状告张昭越境擅杀盐州防御使,袭扰党项牧民,有鲸吞灵州和盐州的企图,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他也受灵武节度使张希崇密信,愿意起兵驱逐归义军,还盐州百姓安宁。

  不过,等双方告状的密使到了东京开封府,立刻就傻眼了,原来石敬瑭已经亲自率军北上邺都,与安重荣对峙去了。

  留守的郑王石重贵,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的反叛,愁的茶饭不思,正在拿着石敬瑭留下的空白官文,大肆洒官帽子呢。

  特别是挡着安从进北上关键的邓州威胜军节度使安审晖,已经被加封到了检校太傅的官职了。

  根本没人管归义军和定难军的事!

  ……

  邺城,石敬瑭如今也是焦头烂额,因为邺城外面,都被无数的饥民给占据了,他们日夜在城外哭嚎,请求石敬瑭这个天子放他们入邺城活命。

  原来安重荣镇守的镇州,也就是后世正定一带,今年发生了大规模蝗灾。

  所以哪怕如今是秋收的季节,但镇州很多农户颗粒无收,只能沦为灾民。

  这安重荣为了恶心石敬瑭,就用兵把灾民们往南驱散,让他们去找石敬瑭要吃的。

  安重荣的打算是,石敬瑭如果不管饥民,那就说石敬瑭不仁,连他的子民都不管。

  石敬瑭要是管,他带了六万多禁军北上,本来军粮都不充裕,要是管了饥民,恐怕邺都就呆不住了。

  至少要退到没受蝗灾,粮食充足的相州甚至卫州和滑州去,那他安重荣就有机会衔尾追击了。

  可怜镇州(正定)到邺都(邯郸以南)足足有三百里路,四万多饥民本来就没有吃的,一路吃草根树皮南下。

  等到了邺都,已经饿死了数千人,更惨的是,石敬瑭根本就不开门。

  以石敬瑭的聪明,怎么可能看不透安重荣的套路?

  儿皇帝无耻之尤,就不是什么爱民之主,不过总算是天子,石敬瑭也不好直接把饥民赶走,冥思苦想几天之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这些饥民从镇州来,基本都是聚集在邺都北门附近,而安重荣的军队就在饥民身后。

  石敬瑭打听到安重荣军只有两万多人后,立刻严令杜重威北上与安重荣决战。

  可是,这邺都北门都被饥民堵死了,要出城最快的就是走北门,其他门要绕好几里路,石敬瑭趁机假意大怒,不停催促杜重威北上。

  这杜重威,本来就是在五代中的都要算不是东西的,百姓称其为‘瘟侯’,把他看做瘟疫。

  这种人被石敬瑭催的心头火起,哪还管什么饥民不饥民。

  他带着四万多护国、护圣等禁军打开北门,对着城外饿的都快走不动饥民一通乱杀。

  男人就地砍死扔进护城河里,女子还有点颜色的统统掳走,老弱幼小干脆就纵马踏之。

  一时间,邺都城外惨叫连连,呼天抢地,口称冤枉之声震天响起,杜重威未杀安重荣一人,先杀饥民数千。

  ……

  六十多里外,安重荣从斥候口中得到杜重威杀饥民数千的消息,顿时也被杜重威的残暴给震惊了。

  不过他也未作多想,觉得杜重威既然已经北上,自己驱饥民为先锋的策略已然不奏效,那就赶紧南下决战吧。

  不过安重荣就没想到,或者是干脆就忽略的是,他手下的成德军士卒,大多都是镇州人啊!

  虽然士卒的至亲不至于被当成饥民南驱,但也有很多是乡邻远亲。

  听闻饥民在邺都北门外,被杜重威杀戮数千,他们并未像安重荣想的那样要去找杜重威报仇雪恨,反而更加痛恨强行要驱赶饥民南下的安重荣。

  入夜,安重荣节度幕府的书记杜英,正一遍又一遍的用清水擦洗眼睛。

  因为他害怕别人看出自己哭过,这被安重荣驱赶南下的饥民中,就有他外祖一家。

  作为一个可怜的文人,他当然没有在全镇州大蝗灾之后保护全部家人的能力。

  书记并不是掌书记,掌书记是节帅心腹,书记只是处理些文书的吏员。

  这安重荣代北武勋出身,对于勇悍的兵将当然看中,但对于镇州本地的文人,就不那么尊重的,动辄打骂,惹恼了一刀杀了,也是有的。

  其实别说他这样的小吏,安重荣起兵时,节度右军马步指挥使贾章认为以一镇对抗全天下,殊为不智,劝安重荣罢手。

  结果安重荣认为他扰乱军心,当即命牙兵当着众人的面,将贾章锤杀。

  连一军指挥使都说杀就杀,杜英这样的吏员,哪敢因为家人的事,去求安重荣。

  不过杜英不敢去找安重荣,但他敢去找另外一个人,成德军节度衙内兵马使赵彦之。

  节度衙内兵马使,是成德军中仅次于安重荣的第二人,赵彦之是成德军本地人,也就是镇州人。

  安重荣不过是带着牙兵来上任的外地节帅,很多时候也还是要依靠下本地坐地虎,因此赵彦之控制了两万成德军中的八千人,算是本地派的豪强。

  杜英洗完眼睛后,没有直接去找赵彦之,而是去了军营。

  这杜英很是读过几本书,知道谶言的厉害之处,他满军营跑,散播河东有天子气的言论。

  杜英对军将们说,‘天下间,气运有定数,河东有天子气,是以两朝君王都起自河东。

  镇州狭僻,岂能与河东相比?也不曾有王气,当今天子起自河东,有大气运,我等必败!’

  镇州的兵将们,本来还是愿意跟安重荣一搏,毕竟这是五代,兵爷们不就盼望着闹事嘛,不闹事哪来的好处?

  这万一成功,安节帅入东京当了天子,大家不就如同河东人那样,显贵起来了嘛。

  可是安重荣驱镇州饥民南下,又放纵他们被杜重威杀害,实在有点伤了镇州兵将们的心。

  加上杜英这么一挑拨,下面人纷纷认为此次作乱没搞头,军心开始骚动。

第三百七十二章 时也命也

  赵彦之是个五大三粗的糙汉子,祖上几代都是铁匠出身。

  在古时候来说,铁匠、猎户、屠夫、矿工这四类人都是有隐藏属性的。

  这猎户和屠夫有稳定的蛋白质来源,身体一般都比普通人强壮。

  铁匠和矿工则属于术业有专攻的,锤人脑袋和锤铁块、矿石,似乎区别并不是那么大。

  不过赵彦之能从一个铁匠的儿子,做到如今成德军二把手的位置,可不是只靠锤人脑袋手艺的。

  除了可能是因为祖上职业的缘故,有些过于喜欢闪亮亮的金银饰物以外,五大三粗的赵彦之心思很细。

  这种粗中有细的人,一般被戏称为面带猪像,心中敞亮。

  作为本地人,下面兵卒有了怨言,赵彦之很快就觉察到了,也很快就找到了杜英。

  两人是认识的,毕竟是乡邻,杜英虽然只是个吏员,那也是安重荣幕府中的吏员。

  “杜二郎意欲何为?军中散播谶言,可是要掉脑袋的!”赵彦之面带威胁的说道。

  杜英装作恐惧的样子,突然拜伏在地上,对着赵彦之连连磕头。

  “乡邻何辜?要走三百里路自去被屠?安节帅起兵,是他们代北人互相争夺,为何要让我等乡人送命?

  如今朝廷大军北上,数倍于我,将卒不安,赵公乃镇州伟人,请救一救我们吧!”

  杜英这是在给赵彦之算账,虽然赵彦之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朝廷有六万大军,他们只有两万余人,谁多谁少,他还是清楚的。

  更何况赵彦之也知道,被杜英这么一搞,军心士气下降,打起来将士未必用命。

  “奈何今已起兵,大战就在眼前!”

  赵彦之沉吟了片刻,也觉得有点棘手,但这朝廷都已经派军平乱了,还说这些有什么用?

  杜英环视了周围几眼,把心一横,“只要赵公愿意为我等镇州人谋一条生路,在下就舍命去面见朝廷的杜太尉!”

  实际上,在安重荣还没有起兵的时候,石敬瑭就派人暗中联络过安重荣身边的人。

  就连杜英这样的小吏,朝廷来人都笼络过,杜英还真能找到朝廷的人。

  赵彦之眼中亮光一闪,随即隐去,继而大喜的握住杜英的手。

  “若能救得我镇州数万儿郎,书记郎君就是我等的恩人。”

  ……

  “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得天下,尔因吾致富贵,吾不敢忘德,尔乃忘之,何邪?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不亦难乎!宜审思之,无取后悔!”

  军营中的安重荣此刻已经被气疯了,倒不是他知道杜英干的好事,而是他接到了石敬瑭最后一封,劝他罢兵认罪的诏书。

  这种诏书嘛,没什么稀奇的,自从安审琦庇护代北各族,常常抢劫南下的契丹商人,辱骂、殴打契丹使者后。

  石敬瑭就没少给安重荣下这种劝他的诏书,安重荣气的是,石敬瑭这封诏书透露出来的逻辑。

  ‘吾因契丹得天下,尔因吾致富贵,吾不敢忘德,尔乃忘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石敬瑭是因为契丹人的帮助得到天下的,你是因为我而富贵的。

  你看我,看我,我得到了契丹人的帮助,哪怕是当了中原天子还不忘契丹人的恩德,仍然认耶律德光为父亲。

  这是多么的孝顺啊!

  你安重荣就不能学学我吗?学学我这样做个孝顺知道感恩的人,就不行吗?

  古往今来的顶尖逻辑鬼才也就这样了!石敬瑭硬生生把他父事契丹的无耻,包装成了孝顺感恩。

  起兵要求拿回燕云,北逐契丹的安重荣,反到成为了不知道感恩,没有忠义的乱贼。

  “此吾等万世之耻也!”安重荣大吼一声,气得脸上黑云密布。

  虽然此人是个莽撞武夫,做事手段也很粗糙,但有一点,那就是他对于身份唐人的自豪和对石敬瑭卖国无耻的唾弃,以及遏制契丹人疯狂扩张的决心,是无可置疑的。

  “这等毫无廉耻之人,怎能做我等的天子?传令三军,直下邺都,先杀杜重威,再杀石敬瑭!”

  ……

  宗城,也就是河北威县附近,此地位于镇州和邺都之间。

  南下的安重荣两万五千大军和北上的杜重威六万大军,就在城外五里处相遇了。

  双方都是以步军为主,杜重威骑兵只有一千两千人,安重荣也只有数百吐谷浑骑兵。

  所以侦查工作做得并不怎么样,不过虽然是突然遇见,但安重荣没有缩回去固守的心思,杜重威也没退回宗城去。

  因为按照此时武人们的德行,能野战绝不守城。

  没有个五倍以上的兵力差距就守城,岂不是显的兵爷们没有能耐,不敢死战嘛!

  当下,安重荣摆了个防守的偃月阵,成德军虽然人少,但多铁甲,多强弓硬弩,摆个偃月阵等着杜重威来攻打。

  杜重威这边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你摆出了偃月阵,那我人多,就上去打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