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警戒 第1470章

作者:墨武

慧远对往生论极为熟悉,自然对答如流,“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那何为回向门?”阿弥陀佛凝声再问。

慧远却是犹豫下才道:“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做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沈约看到这里皱下眉头。

阿弥陀佛和慧远谈论佛经,常人听起来恐怕枯燥无味,但沈约早知根本,知道五念门不过是修持的法门。

虽说法同舟筏,至岸当舍,可未至彼岸,修行就还是要修行法门。

释家修行的法门和修炼武功绝学大不相同,甚至可说截然相反。常人练武,说是强身健体,实则多是逞强好胜,练习武功务求狠辣制敌,若是心生慈悲,那自然发挥不出世俗武功的本来目的。

练武多积暴戾之气,修行却要化掉各种劣习。

劣习归于习气。

因此少林寺的武僧就处于数学教材中泳池管理员的角色——一个是一边放水,一边注水;一个是拼命积累劣习,又在试图化解劣习。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你积累的,终究是要散掉的。

因此很多练习硬气功的人物,散功比练功更要痛苦七倍。

倒有小说家对此矛盾进行一个解释——要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必定要有相应的佛法来化解戾气,不然就会次序颠倒,大难临头,浑身筋骨断裂而死。

修行法门千万,但释家修行法门不外乎以静心离欲,去尘明心为根本。

因此往生论的五念门不脱离这种本质,礼拜门就是在净身业,靠不停的对阿弥陀佛礼拜来消除傲慢之心,去除慢心增加恭敬心来进行静心。

当然了,有些人一面对阿弥陀佛参拜,转脸对众生傲慢,那就完全失去礼拜的本质,礼拜一行只会增加此人的痴心慢心和嗔心,对身心绝没什么好处的,更和修行本意无关。

而赞叹门就是念佛观佛,希望达成佛之成就,儒家其实有类似的观点,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若明白礼拜门如何行,就知道赞叹门是同属性相近的本质,看到好的,内心希望自己变好,有了个目标,再慢慢行动,自己就真的会慢慢变好。

同理可知,那些礼拜不诚的人修习赞叹门的时候,多是求佛神通,眼红旁人获得神通,进而生出贪心妒心,这自然和修行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念凡夫一念佛!

同样的行动,你有不同的目的,得到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因此要知世间何为正法实则简单明了,教你诚心正意,清醒自主,静心离欲的就是正法,告诉你沉迷享受贪婪还能获得神通的,那就是邪路。

充满欲望之心自然无法修正法,要修正法,就要多做正念。

正念静心,邪念生尘,尘聚五蕴,生死转轮。

至于五念门中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的道理无非如此。但前四门多是自了性质,而回向门却要怜惜苍生,属于大乘菩萨道。

慧远一心前往净土,虽说传授众信徒前往净土的法门,但此行究其根本算是小乘,他在回答前几门毫不犹豫,但在回复回向门时因为终未能如言而行,难免犹豫。

阿弥陀佛抓住了慧远的迟疑,立即道,“你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慧远无言以对,不由向慧持看了眼,慧持却是眉头紧锁,不知在思索什么。

阿弥陀佛的声音如同雷鸣,“你可心常做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

慧远默然片刻,诚心道,“弟子未曾。”

在他心中,五念门任何一门都可助他往生极乐,不然他何以教信徒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的方法?

既然如此,专修一门有何不可?

他信,他行,他亦这般来做,可听阿弥陀佛的意思——他慧远因差一门的修行,似乎竟不能往生净土,不由心中惶恐。

出家人不作妄言。

这句话不是出家人对世俗讲的,而是对自己的心来讲的。若有妄言,就是造业,若是造业,身口意就是支离破碎,无法合一,若不合一,如何明心见性?

因此不妄言是通往合一境的必备条件,慧远修行深厚,虽觉有问题,却绝不谎言欺骗佛祖。

阿弥陀佛缓声道,“你无有大悲心,终不能至西方净土。”

慧远悲声道,“但请阿弥陀佛告之至岸法门。”

阿弥陀佛轻声道,“如今有一机缘,你若能诚心化解,当可助万千众生脱离苦海,不知你是否愿行?”

第2254节 以普渡为名

经书有云: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见佛,劝请如来速入涅槃。

佛答波旬——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涅槃。

波旬激将——那待你弟子皆成就时,应入涅槃,不然你贪恋红尘,不舍离去,如何证明你经中言语?

佛默然应承。

于是魔王波旬及其徒子徒孙欢呼雀跃,以为世间再无敌手。波旬在佛当世时无法击败佛,为了打击佛,再度言及——等佛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

于是世尊落泪。

或许这不仅仅是传说。

如今世人在那些披袈裟,说佛法之人的“努力”下,对佛态度多是有二,一是认为佛语为洗脑之说,不听不信,甚至大加诽谤抨击。二是认为佛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同时又是个商人,万求皆应,只要求佛,给佛烧香捐款就能规避灾祸。

可释迦所有的真经都是清楚明言让你自主、清醒的选择道路,不做一个傀儡苟活于世,这如何能称作是洗脑?邪说Pua世人,世人深信不疑,佛说希望世人清醒,世人认为此为洗脑?佛又说——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从未说过拜头香的有福报,那些打破头抢头香的人又是信了谁的邪说?

对于真相,世人不知?不信?还是魔王波旬早就化身比丘,身披袈裟,却行毁法之事,真正的为世人洗脑?

沈约对此中内情清清楚楚,闻“阿弥陀佛”之言,微皱眉头。

他和暖玉、夜星沉般,早感觉这个阿弥陀佛很有问题,同时感觉这个阿弥陀佛很像他认识的一个人,等听到阿弥陀佛就和以正义的名义的那帮人时,以普渡为名、暗自操纵慧远的人生,沈约脑海中那人的影像更是清晰。

那人赫然就是都子俊!

都子俊得到了纹镜,利用众妙之门以及末世人的科技既然可以蛊惑刘启、夜浮生,他就可以蛊惑慧远。

都子俊蛊惑慧远的目的何在?

当年统领末世人是成议员和都子俊,他们做了很多隐秘的事情。

沈约忍住向天子基外看去的念头,知道琴丝对此多半有所知晓,而他和赵佶进入天子基,就是帮琴丝验证她的推断。

当时慧远显然没有沈约的认知,听闻对方“指点”,立即道,“谨遵佛谕。”

沈约暗自叹口气,心道在这一刻起,慧远就不是觉,而是迷了。

那个假阿弥陀佛闻言满意道,“既然如此,你当以圆寂的法门听我召唤前往一地……到达那里,你就可普渡众生,行回向门,等到功德圆满,自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慧远露出喜意,“遵谕。”

慧持突然道,“阿弥陀佛,弟子一事不明。”

假阿弥陀佛微有不耐,随即散去不满,“何事?”

慧持谨慎道,“根据佛经所言,我等要往生极乐,当在示寂入灭时,留一念明观。佛经对此的形容是——若能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假阿弥陀佛反问道,“那又如何?”

沈约微有意动,知道如今的慧持反倒比慧远更加清醒,或许这就是旁观者明。不用慧持再问,沈约已知道慧持的用意——相对大乘而言,小乘似乎境界不高,世事上,这世上能以小乘法门证道之人,无不都是世所罕见的智者。

自了汉不但严格持戒,而且念念清明,对于经书言及的次第可说是清清楚楚。

释迦说经,不但说了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且说了详细的修行步骤,以及修行者到哪个步骤后,会有什么反应都是说的一清二楚。

不然佛教中何以有显教一说?

何为显教?那就是显而易见、清清楚楚的教法。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释迦从未有如此想,他对自己所知全无保留的传授给弟子,甚至因弟子不明,他仍旧耐心反复从多层面的进行解说。佛未留经书,只是弟子怕遗忘,这才召集强闻博记的弟子将佛所说的言论汇聚成经,而佛说的修行次序,同样清清楚楚的留下来写在经书中。

不过就和学数学般,学数学有几种人物,一种是天才,对公理定理的理解是想当然尔,他们一见到公理定理,完全了解这些规则的目的用途、过去未来,是以在规则下,没有束缚之感,反倒得心应手;第二种人就是不太明白规则的真意,但严格按照规则来说的去做,同样算是此中英才。当然了,还有第三种人就是——规则是什么不明白,规则的用意是什么不明白,学什么不明白,用在哪里还是不明白,对于这种人而言,学习数学就是痛苦之事。

学数学如此,修行同样如此。

持戒就是守规。

规则制定不是为了约束众生,而是真切利于修行。

天才修行者自观因缘,径直证道,因为心性恒存,只在于发现证得。第二类的修行者多是按照三无漏学,就是采用戒、定、慧的步骤渐渐持戒入定,增发智慧,然后渐除理、事两障,除尘显明,终究证道。

戒如平地,诸善由生。只要持戒增其精神,持正信,遵循正法,慢慢就能悟得一二。

余众愚痴者,不明佛理,不懂规则,口中念佛,妄心荡漾,求之不得,如同小三不入正室分得家产般对世尊咒骂痛恨,如此哪怕信佛多年,徒增痴迷,不如不信。

自了汉算是第二种人偏上的层次,他们或许不太真懂教法真意,但对次序的记忆绝对是清清楚楚。

都子俊知识渊博,对佛语的了解同样不差。事实上,这世上本来就有很多聪明人能够自成体系,因此他们对旁的体系也能融会,不是能融会贯通,而是能融汇其中,评点一二,因此伊始的都子俊对慧远所言,的确像个得道高僧。

这世上看似得道的高僧,哪个都能将某些经书说的头头是道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若遇信徒提问,他们同样能回的头头是道,不是因为他们悟了,而是因为经书上就是这么回答信徒的,他们只是记下了佛解答信徒之语,至于解答了什么,他们本身并不完全清楚。

都子俊就类似这种“得道高僧”,靠披袈裟、说佛法骗取了慧远的信任后,随即行自身的目的。

慧持带着警惕的神情望着“阿弥陀佛”,“既然如此,佛主何以要我大哥听你召唤前往一地?”

第2255节 实验余波

慧持所言,非真正修行者难解。

因为真正修行者都有离幻趋真的正念。

何为幻?可灭为幻。

何为真?永恒为真。

大修行者示寂,实则是去幻同真,肉身不过臭皮囊,就是幻,六根入肉身之体,同样为幻。圆寂之时,四大分解成空,非但无欲,而且再无六根,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因此若真明此理,就知道圆寂之时,是处于一种微妙玄应的状态。

那时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

初禅就以声为刺,听声就出离初禅,坐禅的时候听到声音,不要说一心不乱,那时候早就千百念上身,人有千百念,如何能是一心?圆寂之时更是入定极深,若是听得到声音,就是出了禅定,就是在依六根起六尘,此人立入生死轮转,绝不能往生极乐。

慧持对佛经此理是深信不疑,这才隐约质疑“阿弥陀佛”,你如果是召唤我大哥,那不是让他再入轮转吗?我大哥又如何前往西方极乐?

沈约对慧持的隐含质疑一听就明,那假的阿弥陀佛或许听不明慧持的质疑之意,可像知道慧持起了疑心,缓声道,“这其中的因缘,自然是有玄机。你且上前三步。”

慧持闻言略有犹豫,还是上前三步,不想空间随即有波纹涌动,罩在了慧持的身上,下一刻,慧持消失不见。

慧远失声道,“我兄弟去了哪里?”

那假阿弥陀佛轻声道,“慧持尘垢太重,留在你身边,只会误你修行,因此我将其暂时送至兜率天宫洗除尘垢。”

慧远迟疑道,“兜率天宫想去就去吗?”

上一篇:勇士教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