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养婿 第657章

作者:云何梦晚

李越秀抬手用鞭子轻打马儿,对着一旁的丈夫说道:“师兄,听说柳师妹还在京城。”

郭雁南点了下头道:“柳师妹当初与陛下有个两年之约,时间似是早到了,不过她似乎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李越秀笑道:“我们在这纠结什么,等去了京城,问一问柳师妹便能知道了。”

李茂道:“贤婿觉得陛下此次召我们进京所为何事?”

郭雁南想了想,说道:“贺国和真国灭亡后,西北暂无战事,陛下这次很大可能是为了草原上的事。”

李茂道:“据我所知,蒙古诸部派过使节去京城,难道陛下另有打算?”

大魏强大如斯,周边的国家和部落联盟,都很惧怕大魏,故此都会派使者带上礼物去东京城朝贡。

处于混乱的蒙古诸部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魏如今的皇帝,并非是普通皇帝,是穿越千年历史的皇帝。

苏牧深知草原民族会给中原王朝带来何种灾难,又怎么可能容忍他们做大。

汉武帝曾举国之力北击匈奴,苏牧如今要举国之力扫荡草原。

而且碍于后世的深刻教训,他会将这个计划持续推行,草原将不允许魏人之外的人出现。

草原原住民要么易发改服彻底融入大魏,要么西迁北上彻底离开草原。

苏牧不会给他们其他选择。

河东路诸军此次的任务,非常艰巨,可能会死很多人。

苏牧将他们召进京,便是想将事情交代清楚,免得他们到时候心慈手软。

河东路诸军将领通过轵关后,发现黄河以北大地上一片干裂,无数流民试图渡过黄河,去京城求活。

有探马来报,“禀统制!河北路数州之地发生旱灾,灾民逾百万。”

李茂皱了皱眉,望向西南百里外的东京城方向。

与此同时,大魏正在紧急召开朝会,商议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灾民潮。

大魏对待灾民的方式,通常是收入厢军,让这些灾民给朝廷做工,朝廷管他们饭吃,还会发给一定的饷银。

只不过饷银比正规军要少很多。

如今大魏全国各地共有厢军两百余万,厢军平时主要负责修缮城池、修葺官道、构建河堤等事务,战时负责给正规军运送补给,倒也算人尽其用。

发生如此大事,苏牧不得不放弃逍遥自在的生活,来到紫宸殿上朝。

程衡出列道:“陛下,百万灾民不日便会抵达京城,需要尽快想办法应对才是。”

苏牧皱了皱眉。

他很清楚,灾民产生后,为了求活,只能变卖房屋和土地换粮食,如此一来就会被当地大户进行层层盘剥,导致他们丢房失地,最终只能离开家乡沿路进行乞讨。

东京城作为大魏的都城,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这些人一旦走出来,就会成为无根浮萍,无根之人非常容易引发骚乱。

朝廷为了安抚民心,避免动乱,只能将他们收入厢军养起来。

这个做法其实很值得称道,但这并非上上之选。

供养几百万厢军会给朝廷财政造成严重负担,而灾民一旦能吃饱喝足,也就不会再想着返回家乡了。

见苏牧没有说话,韩正奇出列道:“臣请求陛下举行祭天大典,为河北路求雨。”

苏牧刚想说话,没成想韩正奇来这么一出,只见他摇了下头:“旱灾时常有,朕难道每年都去要祭天求雨?现在不是求雨的时候,想一想如何安置灾民才是当务之急。”

林摅道:“为今之计只能将他们充入厢军,别无他法啊!”

“啊!又要扩建厢军,朝廷如何养得起啊!”

“是啊!再加上这一百万,厢军足足有三百万之巨,如何养得起。”

大臣们窃窃私语起来。

苏牧微微颔首:“谁说没有其他办法?”

程衡道:“难道陛下有其他办法?”

第893章 千年欺骗到何时

苏牧点了下头,扫视一眼群臣,说道:“这件事朕会亲自解决,诸位臣公现在回去,全力征调船只,把灾民接到黄河南岸来,发放食物给他们,务必做到不死人,少死人。”

大臣们闻言都是目瞪口呆。

那是一百万灾民啊!

陛下说要亲自解决。

这可能吗?

韩正奇急道:“陛下,京畿路多日不见下雨,亦有大旱迹象,不如让司天监选定个日期,安置灾民与祭天求雨同时进行吧!”

“求陛下祭天求雨!”

“求陛下祭天求雨!”

大臣们闻言纷纷出列,皆是赞同韩正奇的提议。

儒家奉行君权天授,说天子是由上天选中,并授予的权力,而天下万民被这种学说蒙蔽后,则会心甘情愿让皇帝折腾,不会轻易心生不满。

为了自圆其说,儒家于汉代经董仲舒之手,创造了天人感应学说,将君权与神权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近千年过去,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就连有些儒家臣子都信以为真。

当然这并不包括,程衡、林摅、韩正奇,这些重臣。

大魏历任皇帝在发生灾害时,朝臣都会请求皇帝祭天祈雨。

如太祖时,河北路,久旱无雨,田地干涸,民不聊生,自春夏不雨,随时有百姓死亡。

太祖于禁中食蔬,精祷、引咎多日。

太宗时,京畿路遇大旱,太宗曰:朕将自焚,以答天谴。

虽然只是说说,却足以看出,不论皇帝信不信这种学说,都不得不做出样子。

再后来,随着司天监建成,大魏有了预测天气的能力,每逢大旱,皇帝便会走出皇宫,去到外面举行祭天祈雨。

神奇的是皇帝每次求雨,都能得偿所愿。

故此,民间对皇帝祭天祈雨深信不疑。

韩正奇此时提议祈雨,实则是为了安抚天下百姓。

真正操作时,还是要司天监对天气情况进行推测,在确定近期有雨后,才会对外公布祈雨日期。

皇帝和大臣其实是在合起伙来愚弄百姓。

这也是儒家千年来能与君权同在的原因。

皇帝借助儒家为自己保驾护航,儒家为了与皇帝捆绑在一起,明知道是在欺骗,也不得不这样做。

苏牧对此有所耳闻,却是不太信,他不认为司天监每次推测都能灵验。

以此时的演算能力,推测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求不来雨,他这个皇帝岂不是要被大臣们逼着下罪己诏?

那会让他威望大失。

百姓一旦对皇帝产生怀疑,必然会将他姓苏不姓周的事拿出来说话。

而一些隐藏在暗处的反对派,也必然会从中推波助澜。

这都不是他想看到的。

故此,他很不想举行什么祭天祈雨大典。

苏牧摇了下头:“此事容后再说。”

程衡、林摅、韩正奇三人互相对视一眼,心中都是疑惑。

往常按照惯例都是如此。

陛下为何要拒绝?

没有道理的。

三人都与苏牧有联姻关系,并不想跟他在朝堂上吵起来,只得退回班位,选择暂时作罢。

其余大臣见此,也都退回了班位。

苏牧摆了下手:“没有其他事的话,各自回去忙吧!引灾民渡河的事务必抓紧。”

“臣等领旨。”

众臣一同出列施礼,陆续离开。

苏牧返回了御书房。

见他回来,沈云初急忙迎上来,“陛下,商议的如何?”

她也在为此事心急。

那可是一百多万灾民,与东京城的总人口相差无几,一旦都涌来东京城,朝廷如何负担的起。

苏牧望着眼前娇妻,轻轻叹了口气,他倒不是因为无法安置灾民叹气,而是在为大魏的土地制度叹气。

旱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旱灾发生时,那些地主士绅趁机大肆兼并灾民土地,使得这些灾民在旱灾结束后,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复耕为农。

他深知这是土地私有制的弊端,但制度已然成行,土地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强行改变,只会让大魏彻底乱套。

纵然他是皇帝,也很难去改变什么。

望着丈夫失落的样子,沈云初心中一痛,不知不觉间他已不再是那个少年了,目光中时常会有忧虑神色,或许这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明面上是她在管理这个国家,实则一些大事都是苏牧一个人在扛着。

沈云初很想多做点什么,奈何有些事根本不是她能解决的。

此刻,她除了心疼自己的男人,实在想不出还能帮上什么忙。

沈云初拉起苏牧的手,伏在他胸前,轻声安慰道:“夫君不用太难过,事情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上一篇:仙王奶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