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314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听到徐佑的话,大家也纷纷对这一课题更加信心十足。

“既然徐老师已经做过相关的研究,那我们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等超导电缆铺设完成,再加上高效的储能系统,到时我们将在能源领域,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

这些成果,足以称作颠覆性的“能源革命”了。

而这些,仅仅是在电能运输与存储部分所做的研究。

除此之外,徐佑手底下还有一个“东日”可控核聚变项目。

这个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可谓是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能源问题。

从会议厅中出来之后,徐佑回想着过去的一些事情,突然解开了一个自己的困惑。

“怪不得当时我妈一直让我称呼她为吴老师,原来这样的称呼,就是内部的称呼习惯啊。”

在大家年龄、资历都不同时,互相以“老师”相称,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而有了“科研决策者”这个身份之后,徐佑也可以更方便的开启新的项目,基本不需要再进行什么申请了。

需要哪些人来帮助自己做项目,徐佑也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力,来调遣这些人来到自己的项目组。

“还是先在蓟京大学内部进行研究吧。”

以目前蓟京大学的学术实力,基本上是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的。

如果实在需要其他的专家到场,徐佑之后再去叫也不迟。

这个项目,徐佑依然把林诗带在了自己身边。

“林诗,这次的项目,是研究一种高效的储能锂电池。这方面的课题,你之前可能没怎么接触,这次就与学习为主吧。”

徐佑这么做,并不只是因为林诗是自己的学生,更是因为林诗真的有很强的综合实力,配得上自己去投入资源培养。

毕竟凡事只靠自己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站出来才行。

“老师,我知道,国家最近在大力的促进储能锂电池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出储能效率高、超高寿命、以及具有高度安全性的储能锂电池。其实我之前对伏龙手机的电池有过一些研究,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次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应该是和伏龙手机电池用的同一种吧?”

“嗯?这你都知道?”

徐佑没有想到,林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竟还有精力在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当然了,这可是老师你贡献的成果,伏龙科技又是罗文坤的公司,我知道这些也不足为怪了。老师你一直教导我,一定不要将目光局限在某一个小的领域上,而是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所以我在课余时间里,会经常研究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

“嗯,这是一个好习惯。只要精力足够的话,多接触一些其他知识面,总是会有好处的。”

在正常的科研体系中,通常会随着研究水准的提升,研究的领域划分的越来越细。

比如说,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到了硕士,研究方向缩小到了凝聚态物理的部分。

而到了博士,又只研究凝聚态物理中的超导领域。

这对于绝大部分科研者来说,都是非常正常,也是完全正确的事情。

但如果像达到更高的层次,就一定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否则的话,也只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无法成为一名战略科学家。

徐佑曾经也和楼嵩一样,希望自己能够纯粹的做研究,而不是让其他方面的事情,去影响到自己的研究。

但当徐佑逐渐接触到一些内部的事情后。

才知道,如果无法让我们真正站在世界之巅,就很难让我们的科研者,拥有最好的科研环境的。

徐佑必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让楼嵩这样具有强大天赋的人才,释放出自己全部的能量。

项目组正式成立之后,徐佑组织大家一起,对之后项目的开展进行着讨论。

“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超长寿命、高安全性、高储电能力的储能锂离子电池。在电池的成组方式上面,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案进行选择,分别是SCM结构,和PCM结构。”

SCM结构与PCM结构,分别指的是先串联后并联,以及先并联后串联。

而电池的种类,也分为小容量单体电池成组,以及较大容量的单个大电池。

待徐佑讲完主要内容之后,一位蓟京大学的电池专家举手说道:

“徐教授,我建议还是采用小容量单体电池成组的方式。很多实践应用已经证明,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管理性等方面,小容量单体电池成组,都要比大容量电池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这位专家列举了一些实例,并通过理论解释了其中的具体原因。

“没错,这也是我建议的主攻方向。不过在一切没有定论的时候,还是不能放弃其他的可能。”

在徐佑之前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知道小容量单体电池成组的方式,是现在最优的一个选择。

包括某斯拉电动汽车的储能系统,就是由近万节小容量单体电池,经PCM结构组成的。

但这并不代表是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终极答案,项目组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更优的储能方案。

比如说,某斯拉的PCM结构电池组,虽然放电容量大于SCM结构,但并没有考虑电池组中单体电池不同的组合方式,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

这让整个电池组的寿命,并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需要每隔几年,就更换整个电池组。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个品牌,而是整个领域广泛存在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决不能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

第437章 连我都没往这个方向考虑过

我们不仅仅要求要做出高储电能力的储能系统,更是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与超长的寿命。

毕竟电力系统不比电动汽车,不可能每隔几年就更换一遍电池组的。

确定了前期的目标之后,项目组先对电池组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行着研究。

关于电池的正极材料,徐佑基本确定,采用与伏龙手机同款的正极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保证电池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在行业内还没有其他更优异的材料出现。

但在寻找合适的负极材料的过程中。

整个项目组并没有达成一致。

常用的碳负极材料,包括石墨、软碳和硬碳等等。

这些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性能上,并没有什么太过突出的部分。

徐佑和项目组的一些成员,更希望使用一种性能更好的负极材料——

石墨烯。

石墨烯与石墨,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简单的说,将石墨烯一层层的叠加起来,就是石墨了。

相比普通的石墨,石墨烯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开放的层结构、更大的电导率,以及更好的柔韧性。

这些优秀的性质,让石墨烯非常适合作为能量储存和转换器件的材料。

但与此同时,石墨烯本身的一些性质,让它与锂离子之间,会产生一些排斥反应。

这让石墨烯很难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出现。

对于这个问题,徐佑咨询了很多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但都没有得到什么理想的回复。

“可惜,以我现在的脑力,还无法在我的大脑中,准备的模拟出同样的情景。”

如果能有专家给徐佑提供一些更详细的信息,徐佑有信心通过大脑仿真模拟的能力,去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了,问问魏舟教授吧。”

这时,徐佑想到了那位,现在在大洋彼岸工作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材料专家之一。

之前在与魏舟的线上交流中,徐佑领略到了魏舟强大的学术能力。

徐佑认为,魏舟是与德意志的舒尔茨同一级别的,世界上真正的材料专家。

只是,舒尔茨的研究领域更偏向于金属材料,而魏舟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纳米材料中。

据徐佑所知,魏舟在石墨烯的研究中,也有颇丰的建树。

魏舟之前就特意和徐佑交代过,只要徐佑有需要,可以随时与自己联系。

只要是魏舟能够解决的问题,魏舟一定不会有任何的保留。

想到这,徐佑决定,还是向魏舟求助一下这个问题好了。

毕竟在石墨烯的领域,魏舟肯定是要比自己强出很多的。

正在徐佑想要给魏舟发送信息之前。

徐佑突然想到了陈平秋的事情。

“这个事情,最好还是向上报备一下。”

虽说徐佑对魏舟的印象很好,也相信魏舟真的是值得自己信得过的人。

不过,魏舟毕竟身在大洋彼岸。

如果随便与他进行联系,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

徐佑向上报备之后,上面很快给出了回复。

与魏舟进行交流是可以的,但只局限于对应学术问题的交流,尽量不要说出其他多余的事情。

整个交流的过程,也需要全程录屏或录音。

确定了所有的注意事项之后,徐佑向魏舟发送了信息过去。

正如之前承诺的一样,魏舟对于徐佑的请求非常重视,马上就与徐佑约定好的时间。

由于时差的关系,为了保证不影响两个人的作息,交流时间定在了蓟京时间的上午。

“魏教授,我们正在思考石墨烯是否具备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能。在我们的实验中,发现锂离子并不能存储在单层石墨烯中。不知道魏教授是否作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呢?”

“徐教授,你说的这个现象,我们的确也遇到过。石墨烯因为其本身的多项优良性质,理论上非常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但这个现象,似乎否定了石墨烯的这一应用。”

徐佑注意到,魏舟在刚刚的表达中,特意用到了“似乎”这一词语。

这样说来,魏舟应该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魏教授,方便说一下应对的策略吗?”

“当然,对徐教授我一定会知无不言。只要让单层石墨烯产生一些缺陷,就可以让锂离子存储在石墨烯之中了。”

“产生……一些缺陷?”徐佑诧异道。

经魏舟这么一提醒,徐佑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