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195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徐教授,请详细讲解一下您的这个装置吧。”

“好的,齐总。根据您发来的资料,以及我个人寻找到的信息,我们之前对于材料原纤化的检测,本质上都是利用各种波的震荡,来测试材料原纤化的程度。在我个人之前的研究之中,接触光学会比较多,因此就联想到,通过光源去测试纤维材料的原纤化程度。”

齐志亮只知道,徐佑主要是做凝聚态相关的研究的,并不清楚徐佑还做过很多光学相关的研究。

第257章 这可能是让行业颠覆的一项成果

要是齐志亮真的完全了解徐佑所有的研究成果,恐怕会对徐佑的能力感到更加难以置信。

除了凝聚态之外,徐佑还在量子物理、光学、天文学、航天学、数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上,都有不错的成果出现。

可以说,只要涉及到科学研究,基本没有徐佑的死角。

对于徐佑所说的这些,现有的纤维材料原纤化检测方法,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齐志亮并不理解,徐佑是如何利用光源,来检测纤维材料的原纤化程度的。

“徐教授,利用光波,真的也可以让纤维材料原纤化吗?”

据齐志亮所知,还没有人尝试过,用光来使纤维材料原纤化。

徐佑似乎对于齐志亮的疑问早有准备,笑着回答道:

“其实想要测试纤维材料原纤化的程度,不一定非要让纤维材料原纤化程度很高才行。如果能够根据材料在测试中的反应,准确的预测出其之后的原纤化程度,也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方式。”

齐志亮一时没有理解徐佑的思路,毕竟这是一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方法。

徐佑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几句话,肯定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徐佑打开电脑,找出了自己研究出记录的各项数据。

“齐总,您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后,所测量出来的数据。在我们的光波震荡下,也是可以使纤维材料发生原纤化的。虽然原纤化的程度,相对超声波等其他震荡,没有那么的显著,但在微观结构下,这种变化仍是可见的。”

齐志亮看着徐佑电脑屏幕上的纤维原纤化图片,确实看出了这种变化。

“当然,如果光强足够高的话,材料的原纤化程度,甚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超声波震荡所产生的原纤化程度。这样的实验我们也做了很多组。不过,在实际的检测之中,使用强度太高的光源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通过多次的分析,对模型、公式等不断修正,已经可以通过较小的光强,来准确预测纤维材料的原纤化程度曲线了。”

听着徐佑的讲述,齐志亮开始逐渐明白了徐佑的意思。

“所以说,徐教授,您不仅是通过这个光源结构,来进行材料原纤化程度的检测是吧?”

徐佑点头倒:“没错,除了这个光源结构之外,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串程序。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已经找到了最合适的光源种类、光强程度,以及光照时间等等条件。您回去可以再和公司的团队测试一下。”

即使齐志亮已经是纺织领域的专家,却依然觉得,徐佑的这个方法有些新鲜。

这也只能说,徐佑在对待问题时,想法确实是太超前了。

“那徐教授,我们可以先把您的这个光源结构带回去吗?”

“当然可以,不过其实这个光源结构有些太过简陋了,核心还是其中的具体参数,以及相配套的程序。因为我们在做工上的能力有限,没有制造出特别美观的设备,贵公司之后可以在设备的外形上做得更好一些。”

“哈哈,这当然不是问题。做工的事情好解决,关键还是设备的内核啊。”

即使齐志亮还没有亲自通过公司的研发部门,去具体评估徐佑的这个材料原纤化的新型检测方法。

可齐志亮的心中隐隐觉得,这很可能会颠覆整个行业的检测方式。

带着徐佑的光源结构设备和程序文件,齐志亮返回了魔都纺织集团。

回去之后,齐志亮便向公司汇报了这个最新的成果,并申请进行实验检测。

公司在得知此时之后,很快通过了齐志亮的实验申请。

为了具体的去评估这种新型检测方式,齐志亮需要通过对同种纤维材料,进行不同的原纤化程度检测方法,从而比较这些检测方法的差异。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

这些新型检测方法,确实远远优于几种传统检测方法。

首先,在对原纤化程度的检测上,精确度非常的高,甚至比一些传统方法还要更加的准确。

其次,在检测时间上,这种新型检测方法需要的时间非常短。

传统的几种检测方法,消耗的时间,从半小时到数天不等。

其实本来在检测中,就不可能完美的还原,纤维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原纤化表现。

通常来说,检测时间越长,检测得结果会越准确。

但检测时间长,也同样意味着检测效率的低下。

可徐佑的这个方法,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检测出纤维材料的原纤化程度。

另外,这种新型检测方法,同样非常的节能。

不仅检测时间短,功率的控制也非常的好。

单单是功率,几乎只有超声波震荡装置的十分之一。

这对于长期批量的检测工作来说,无疑可以减少非常多的能源消耗。

通过公司对这种新型检测方法的详细测试,确定这完全是一种可以应用的纤维材料原纤化检测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

即使这个成果并不是项目的最终目的,但无疑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成果了。

为此,公司决定,先支付给徐佑五百万华夏币,用于这个项目的相关经费。

这意味着,仅仅是这个成果,就为徐佑带来了五百万的毛收入。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除了时间成本之外,消耗的费用其实不算太多。

这五百万,大部分都是徐佑的税前收入了。

“没想到,这钱赚的这么容易啊。”

因为项目程序的关系,这笔钱暂时要存在学校那里,等明年年初才可以到实验室的账户中。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而在完成了这项成果的研究之后。

徐佑也在和齐志亮这边,沟通着成果发表的问题。

向这种横向课题,如果可以的话,徐佑还是希望成果是能够对外发表的。

否则,仅仅是赚钱的话,那就显得有些无趣了。

对于现在的徐佑来说,钱其实就只是一个数字。

第258章 我发现了盲点

现在徐佑的财富值,已经突破了一千万。

目前为止,徐佑还没有想好,要怎样利用自己的这些财富。

徐佑暂时还是把这些钱,分散的投资到各种稳健的基金当中。

这样的话,能够保证徐佑的总资产能够小幅稳定的增长。

就算出现什么意外,分散的投资,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去降低风险。

至于股票这种东西……

徐佑是肯定不会碰的。

徐佑记得,当初徐洲信誓旦旦的说要去股市里赚上一笔。

结果最后反倒是自己成为了韭菜。

投资这块儿,徐佑并不擅长,但至少还是能够保证自己不亏钱的。

齐志亮在收到徐佑的信息后,也表示在期刊上发表相关成果,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当初双方商议好的事情。

当然,魔都纺织集团这边,要求徐佑在投递论文之前,先把论文给他们看一下。

在论文内容中,是不可以表现出成果的核心技术的。

徐佑对于这些规矩自然是非常了解的。

如果将核心技术公布出来,那就相当于花钱找徐佑研究,然后为全世界做贡献了。

齐志亮提到,在论文中,可以提及这种检测方式是基于光源结构,以及程序上的一些模拟预测。

至于具体的光源参数,以及程序等核心数据,肯定是不能提及的。

确定了各项要求后,徐佑花时间写好了论文的初稿,并思考着,这一次该投向哪家期刊。

“要不这篇,还是投到蓟大核心期刊吧。”

上一次的150K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徐佑就投在了蓟大核心期刊上。

当然,其中有很多比较微妙的原因。

而这一次,徐佑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与上次有所不同。

在入职为蓟大的教授后,学校在徐佑之后的论文投递上,给了徐佑一些建议。

学校希望,徐佑能够将一部分论文,投递到蓟大核心期刊上。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增加蓟大核心期刊的影响力,让期刊能够朝世界级的期刊方向发展。

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学者,当他们有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后,都会希望往N、S、C这样的世界顶级期刊投稿。

这样的期刊,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也更能体现其研究成果的意义。

蓟大核心期刊虽说已经是国内非常好的期刊,却并没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甚至,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也并不是投递的首选。

除非,是肯定无法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或是论文作者对评职称或是毕业有什么需要,才会选择投递到国内的期刊上面。

在这方面,校方没有给徐佑硬性的要求,毕竟比影响力,国内的期刊肯定无法与国外的顶刊相比。

不过徐佑还是觉得,在这方面,自己要做出表率作用。

只有期刊上论文的质量足够高,才能够一点一点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

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徐佑和蓟大核心期刊的编辑打了个招呼,说了自己想在上面发论文的事情。

其实,想在蓟大核心期刊上,发布一篇文章,并不容易。

因为期刊每期的论文篇数不多,期刊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包括对投递者身份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