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879章

作者:兴霸天

一提到这个政策,后世立刻想到的就是明朝,但实际上,从元朝起就开了中国海禁之先例,究其根本是封建统治者,试图控制海外贸易,加强自身统治,后来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发展到终极形态,就是闭关锁国。

海禁绝对是消极意义的,嘉靖朝偏偏又是海禁的高峰,自然也就成为了倭寇为祸的高峰,而偏偏江南又是朝廷的钱袋子,嘉靖现在将真倭寇的人头涨到两百两一个,相当于一个普通士兵十年饷银,看似夸张,实则也是无奈之举,期待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李彦此时走了出来,看向管家的小倩,得知了银票确实不太够下次的药材购买时,再转向陶妖人:“你手痒了?”

陶妖人立刻明白:“你要我去杀倭寇,让妖杀人?”

“倭寇所作所为,不算是人,况且人和人尚且自相残杀,在这个方面严格区分,并没有必要。”

李彦道:“如今朝廷既然重赏,你去杀倭寇,用首级换银子,银子买药材,药材炼丹药,丹药强化实力,然后又能去杀倭寇,这样不好么?”

陶妖人理了理这个思路,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最终还是止不住自己变强的冲动与渴望:“听上去还真不错,就这么说定了!”

第1042章 主动承认错误,越来越懂事的妖怪

杭州湾。

历史上的四年后,这里爆发了一起著名的事件,数十名倭寇从杭州湾登陆,一路长驱直入,杀伤四五千人,其中包括不少大明官员,最终打到南京城下。

“自绍兴高埠奔窜不过六、七十人,流劫杭严、徽、宁、太平,至犯留都,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战伤无虑四、五千人,凡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入二县,历八十余日始灭。”

这一股倭寇创造的“传奇”,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后人对于“嘉靖大倭乱”和明朝中后期守备力量的虚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估计就跟靖康之耻里面,金军没想到那么轻松地灭了北宋一样,倭寇都没想到大明外强中干到了这个地步。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倭寇终究只能乘虚而入,当良臣猛将崛起,文臣如胡宗宪、谭纶、唐顺之等,武将俞龙戚虎一出,倭寇就被杀得溃不成军,那一场场战绩的死伤对比,令人瞠目结舌。

可现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的朱纨,不久前刚刚惨死,胡宗宪、谭纶都没有展现出抗倭风采,“俞家军”和“戚家军”更是没影,接下来的数年内,正是倭寇最为猖狂的阶段。

明天又是嘉靖三十年的元日,城内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新年,太阳刚要下山,一艘艘小船就靠向了杭州湾的码头。

船只并非正面强冲,而是熟练地拐进隐秘的水道,停泊到岸边,一个个身材短小,其貌不扬的东西蹦了下来。

“呦西,明军果然没有加强防备!”

为首的井上十三郎,小心翼翼地收起同盟交予的珍贵海图,露出满意的笑容。

相比起大众印象里的倭寇髡(kūn)头跣足,上身麻衣,下身短裤的形象,井上十四郎穿的是整套的棉布衣服,手中拿着一柄武士刀,脚踏布鞋,身材出众,足有六尺。

棉衣布鞋自是抢来的,东瀛的地理位置不适宜种植棉花,大明这边遍地棉花,小日本还是穿着粗麻织就的短衣短裤,有些冬天都穿着露半片屁股的丁字裤,只有少部分贵族才穿得起贵重的丝绸,倭寇劫掠东南,最想要的也是棉布和丝绸。

所以穿着棉衣,脚踏布鞋的真倭,那都是上等人,能有武士刀的更是凤毛麟角,井上十三郎手中的刀就是鲨皮鞘,刀身修长,造型不俗。

日本的刀法锻造,起初传自唐朝,经过进一步钻研,材料愈发精细,工艺愈发复杂,一把优质的武士刀,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的铭刻,要经过数年的时间,价值昂贵,被很多武士当做传家宝一代代的传下去。

如此注重精良,相比起制式武器自然有优势所在,只是数量就极为稀少了,非真正的武士不能配备,井上十三郎也是费尽心血,才得到了这把利器。

他双膝微弓,保持着出刀姿势,带领着自己的心腹手下,迈着小碎步,一路贴近哨岗,观察着不远处十几位懒散的巡逻卫士,做了个手势,选择避开。

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把握,而是不希望打草惊蛇,不在这些没有油水的明兵身上浪费精力。

等到安然度过了两道关卡,距离城区越来越近,井上十三郎再度叮嘱:“我们的首级,在大明官府的赏赐下,已经高达两百两,那是一个令人心动的数字,要提高警惕!”

听到两百两银子,真倭的眼睛都绿了,恨不得割下脑袋换赏,毕竟抢一辈子,都不见得比自己的人头值钱。

不过那也只是想想而已,相比起来井上十三郎的话语更具煽动性:“大明富有,武士弱小,财富遍地都是,杀进城中,节日时任何一家都有值钱的衣服,你们要做什么?小声地告诉我!”

众真倭举起手中的武器,斗志昂扬:“塔塔开!塔塔开!”

井上十三郎欣慰地点点头:“走!”

接下来确实要战斗了,随着前面的明军越来越多,真倭再有身材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硬仗。

“又是用弓箭的明军吗?哈,这一战我们可以大胜了!”

等到井上十三郎派出斥候,确定了明军的武器,咧嘴笑了起来。

早在嘉靖二十年,也就是二十年前,江南各军就已经以鸟铳为主要兵器,那对于衣不蔽体的倭寇来说,无疑是碾压性的利器。

但在真正与倭寇全面实战后,各地所造的鸟铳,铳管却发生时常炸裂的情况,以致于大明士兵要面对敌人和自己武器的双重夹击,使用时战战兢兢,根本不敢双手握铳,精度可想而知。

所以渐渐的,将士们不得不重新用回弓箭,放弃威力大得多的鸟铳。

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箭法是要经过刻苦训练的,军队里面的弓箭手,本该是孔武有力之辈,体格健壮,才能拉得开强弓,否则别说一个箭筒里面二十支箭矢了,十支都射不出去,更无法造成有效的杀伤。

疏于训练的江南明军,就是根本没法拉起箭矢,真倭却不然。

他们的弓箭简陋至极,也就是五百年前生女真的水平,但箭术不俗。

没办法,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屁大点的地方,也能分成六十六国,你来我往打了上百年,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不会打仗的早被淘汰掉了。

井上十三郎手下的真倭,基本都是落败的武士、逃难的士兵,经验丰富,武技不俗,下层组织严密,比起承平已久的江南明军来,可谓极具战斗力。

所以他们登陆后的人数都控制在百人以内,多了反倒不方便,反正无论是单兵装备,还是单兵素质,真倭都强于明军,还怕什么……

“人怎么少了?”

井上十三郎自信满满的神情,在转身准备安排简单的战术时,才陡然凝固下来。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远处的灯火耀起,黑幕降临之下,倭寇的身形变得更加隐蔽,他却敏锐地发现身后的人数不对。

再仔细清点了一下,井上十三郎心头沉下:“一郎、三郎、直人、雄岸……呢?少了六个人,你们没有注意?”

其他部下左右寻找,也十分惊讶:“刚刚还在队里……”

井上十三郎立刻带队往后退去,远离了明军的哨岗后,再严肃地道:“他们不是第一次上岸了,六个人更不会一起掉队,肯定是发生了意外,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小声地告诉我!”

手下们面面相觑,然后目露坚定:“塔塔开!!”

井上十三郎大怒:“用点子脑子,别整日就是塔塔开!”

真倭欠缺的,不是战斗力和敢死的斗志,而是脑子。

由于文化普及程度太低,日本人到了现在还处于半开化状态,真倭的脑袋普遍不太灵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种纯靠兽性的事情熟练无比,但讲战略战术,就是强人所难了,甚至连个像样的阵势都很难教。

所以识字的文化人井上十三郎是愤怒的,却也知道改变不了什么,下令道:“改变位置,我有庇护,走在最后!”

井上十三郎要以实际行动,让部下知道,为什么自己能当头领……

“噗哧!”

一条细腻光滑的黑红之物,从背后悄无声息地探了过来,缠住脖子,强大的力量直接将他的叫声压进了喉咙里,再往后一拖。

所幸由于之前的警惕,这次井上十三郎被袭击时,其他真倭也反应了过来,哇哇大叫着扑了过来。

相比起之前神不知鬼不觉消失的同伴,他们这回看着头领,被拖入了漆黑的天色之中。

“西内!”

反倒是井上十三郎明白自救的道理,强忍着窒息晕厥的感受,在身体失去平衡的一刹那,手中的武士刀倏然出鞘。

唰!

这一刀斩出,刀身隐隐如一泓秋水,与天空刚刚升起的月色呼应,劈在黑红之物上。

红色的鲜血飞溅出来。

“嘶!”

疼痛的低呼声响起,但那如蟒蛇般的鞭子却没有放松,反倒是骤然收紧,直接勒得真倭头领两眼翻白,天旋地转之间,就与一道满是残忍暴虐的眼神相对。

“我堂堂大妖之后,被一个大明人抓走也就罢了,你个区区倭贼,也敢反抗我?”

暴怒的陶妖人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将井上十三郎吞了下去。

这次别说脑袋,脖子都吃进去了一半。

可刚要狠狠咬下,他又意识到不对,呸的一声再吐了出来:“不好,人头要卖钱!”

陶妖人的腰间别着六颗死不瞑目的狰狞首级,正是在黑夜中轻松猎杀的真倭,但就在刚刚这一口闷,井上十三郎的头已经被咬合得干瘪下去,剧毒的唾液也将脸部腐蚀得坑坑洼洼。

当回到院子里,陶妖人在桌上排出九个首级,有些心虚:“就杀了这么些,你不是让我不要涸泽而渔的么?”

李彦对于人数并无质疑,但看着井上十三郎的头颅,露出询问。

陶妖人努了努嘴,最终还是道:“这是倭人首领,我一时没忍住脾气,咬得狠了……下不为例!”

李彦点点头:“无论是人是妖,都要与单纯的兽性都要区分开来,主动承认错误,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次就不怪你了!”

眼见陶妖人脸色舒缓地走了出来,贴着对联的小倩偷偷笑出了声:“越来越懂事了……”

第1043章 大明猛将陶半妖

“四十九颗首级,就是近万两白银啊……嘶!”

今年的倭寇出乎意料地安静,折腾了一年的杭州百姓,终于可以好好过个春节了。

他们并不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功臣院内,一人、一鬼、一妖,看着堆起的人头,露出复杂的神情。

既是欣然,又不免觉得荒谬。

按照最新颁布的律法,一颗真倭的首级,如果只给奖金不升官,就是二百两白花花的银子。

后世有分析,按照嘉靖朝的物价,一两银子大概折合人民币五百元到六百元左右,二百两银子,相当于十万到十二万。

黑市里悬赏杀人,也不过是这个价了。

赏赐丰厚么?

当然丰厚,却也愈发凸显出明朝这个时期“首功制”的畸形。

明朝首功制,萌芽于朱元璋,那个时候沿海已经出现了倭寇作乱,由此下令,“凡总旗军士弓兵生擒贼一人者,赏银十两,斩首一级八两,民人生擒贼一人银十二两,斩首一级银十两”,这显然已经是重赏,却符合实际需求。

但到了成化年间,因太监操弄官兵军功,明朝文官阶层想革除弊端,又投鼠忌器不敢招惹太监,于是矫枉过正,将这种首级军功制度,广泛运用于军队之中。

简单的说,军队里报上来的前线表现,朝中文官不认可,只看人头数目,因为相对而言,那是最不容易作假的实证。

这种改革,确实避免了一部分谎报军功的行为,却也成功打击了军队的士气,使得明军从此变成了只会割人头,其他啥都不顾的荒唐军队。

实际上,以首级论军功,历朝历代都有,但正常的打仗,立功的方式有很多种,斩将夺旗、围城首登、力破敌阵、鏖战不退、保护粮草等等,现在都不管用了,就看一个标准,人头。

有人头,领赏、领功,不然的话,绝世猛将冲锋陷阵,如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由于只杀人没有来得及割人头,理论上就是屁功劳都没有,可谓标准的一刀切。

自然而然的,滥杀邀功、抢夺首级的情况屡禁不鲜,关键是战场上勇敢的行为,换不来升迁和赏赐,只有捡漏割人头才能得到实际利益,明军个个化身为人头狗的同时,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军队里面战术配合全无,一群兵痞子全都缩在战车防御后面,用火器弓箭和敌军对抗,指望着收割几个傻帽的人头,换点钱养家糊口,明军战斗力每况愈下,唯一能打仗的,变成了各个将领贪污后所养出的家丁,宋朝禁军看得都笑出声。

于是乎,出现各种一场大战,斩首几级的战绩,了解了这种制度后,就明白这种可笑的战绩是怎么打出来的了。

所以其实并不强大的蒙古俺答汗,居然能一路攻入长城,在北京城下耀武扬威,倭寇并不算强大的战斗力,也在东南沿海横行肆虐,让各地苦不堪言。

当然明军拉胯,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有历代积攒下来的诸多因素,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出现“南戚北李”,顶着这种畸形制度成为名将,实在不易。

南方的戚继光属于软性对抗,自己练兵,在内部弄了另一套公平赏罚制度,得来的赏赐平分,士兵不必为了人头恶性竞争,也不会共同摆烂,各种战术阵势回归,戚家军所向披靡。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