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35章

作者:兴霸天

穆弘穆春的脸色微变,宋江心中也涌起一股浓浓的不适之感。

如果郭康得此赏赐,那真是杀人放火金腰带,官品一跃到他们之上,这怎能接受得了?

“章公此言……”

就连赵佶都皱起眉头,倒不是为了赏罚公正,而是他心中恨极了这些反贼,怎会愿意给他们如此好的待遇。

章惇暗叹,如果曾布、蔡卞、范纯礼还在,哪怕是韩忠彦,都会知道他的用意。

可惜这群人乃至他们的亲信,都被赵佶免得七七八八了,如今留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多为江南一系官员,做好本职工作或许可以,一旦遇到这等大祸,终究还是格局不够。

既如此,他也就说得直白些了:“请陛下鉴于前唐王仙芝、黄巢之祸,安抚民意,不要寒了天下义士之心!”

堂内顿时一静,不少臣子都露出惊怒交集之色,宋江都是通体一震。

以王仙芝和黄巢举例,类比现在,这是明摆着说赵宋要亡国啊!

“这老物,莫不是回来看朕笑话?不对……他说得不无道理……”

赵佶心中先是惊怒交集,然后看了看瑟瑟发抖的郭康,想到王仙芝和黄巢的生平,倒是若有所思起来。

王仙芝和黄巢是唐末的造反头目,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家中财物丰富,善于骑射,后世有人粗略地将所有非官僚的造反都归于农民起义,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于王仙芝、黄巢及其团伙的定义,是“盗匪集团联盟”。

“这并不是一支农民的军队,相反在乡间制造恐怖,武力掠夺农民的一切,从未致力于促进农民的利益,一旦条件有利,就急于接受朝廷的招安”,如此定性其实更加准确。

不要以为朝廷腐败,造反的就都是积极的农民起义,有时候黑的对立面还是黑,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

不过这两人之间又有分歧,王仙芝是很乐意受招安的,黄巢则在蕲州阻止王仙芝降唐,与其分兵,独立作战,乍一看上去,这是一个坚定的反朝廷派,实际上不然。

黄巢早年一直科举,但屡试不中,最后在某次落榜后,一怒写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反诗《不第后赋菊》,听听这诗的名字,“不第后”的赋菊,然后起兵造反。

后来朝廷招安,朝廷对王仙芝的封官是“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听起来很不错,却是个八品的芝麻小官,王仙芝已经大喜过望,和兄弟们互相庆祝,然后黄巢爆发了。

道理很简单,招安封赏里面没有他,王仙芝上岸了,他被拉下了,造反时的口号是“天补平均”,怎么当官时就少了兄弟我呢?

史书里这段的记载是“仙芝喜,巢恨赏不及己,询曰:‘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丐我兵,无留。’因击仙芝,伤首。”

黄巢气得和王仙芝撕破脸皮,还直接打伤他的脑袋,分道扬镳,所以当时朝廷如果再多给个八品官,喜出望外的人里面就多了黄巢,那指不定就没什么“冲天大将军”了,老子要当官!

当然这也说不准,因为那个时期朝堂上党争激烈,两派臣子对于招安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就算名单里面有黄巢,估计后面还是会被搅了,毕竟王仙芝就是这样招安失败的,最终绕一圈,黄巢还是会杀进长安……

现在章惇以“王仙芝、黄巢”为例,用意很简单,就是要用招安的手段,阻止王朝掘墓人黄巢的出现,他刚刚一番话语,正是将反贼定性为了两类。

一类是方腊这种定了年号,又借助明尊教成势的,是“罪无可赦,当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另一类则是郭康这种,是“情有可原,当封妻荫子,宣告天下”,南方的反贼头目大大小小,总数已经过十,显然那些人都可以这样安排,而只要封赏到位,他们也会像“王仙芝、黄巢”一般,愿意归降。

当然,这很卑微。

但很多事情,绕不过这个弯,可一旦绕过去了,就是这么回事。

朝廷弱小了,就必然卑微。

卑微后,就更不能顾忌颜面,而是要在一百多年统治的影响力彻底散完之前,尽可能地利用它招安分化敌众,以贼制贼,争取最后一点起死回生的可能,而不是如前唐一般,明明日暮西山了,还要扭扭捏捏,最终被反贼直接打进长安。

当然章惇还有另一个用意,吸取前唐灭亡的教训,在江山社稷风雨飘摇之际,万万不能党争了。

赵佶极为聪明,完全听明白了这位老臣的意思,心里倒也是持赞同态度的。

他现在慌得不行,就怕反贼什么时候打进金陵来,招安就招吧,大唐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专权,不还是延续了一百多年国祚么……

章惇从赵佶的神色中,知道了自己的话起了作用,暗暗叹息,这位官家其实极为聪慧,可惜心性实在不适合为君,更可惜的是他现在没得选。

这个时候赵佶必须在位置上,如果再经历换官家的波折,那赵宋就是亡定了,谁都保不住。

所以章惇起身拱手:“以老臣之见,陛下当降圣旨,对各地义士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共克方贼,此乃公私两便,保国安民之策,还望陛下明鉴!”

赵佶还未回答,反对派跳了出来,御史中丞陈瓘出列:“臣以为万万不可,此等以黑为白,混淆是非之举,一旦施为,各地反贼云从,以此为进阶之道,不仅天下大乱不止,朝廷更要徒留万世骂名,陛下圣鉴啊!”

“臣附议!”“臣附议!”

郭康本来都准备狂喜地拜下,咚咚叩头了,就见这群朱紫贵的臣子里面,站出来一道道刚正不阿的身影,全部予以阻止,脸色又变了。

不过没变多久,他又高兴起来,因为章惇对此的反应干脆而霸道:“陛下,值此国家存亡之际,陈瓘仍受清名之累,行党争之举,请斩之,以儆效尤!”

陈瓘闻言愣住,然后勃然大怒,御史弹劾乃天经地义,何时遭到过这等反击,顿时怒斥道:“章惇,你敢专权怙宠,窃弄国柄?”

任伯雨任右正言时,陈瓘就任左司谏,如今任伯雨的坟头草都长起来了,赵挺之又全家遇害,陈瓘接替其位,成为了御史中丞,更加不会惧怕章惇,眼见赵宋一百多年未曾出现的权相,居然要在此刻诞生,立刻跪下:“陛下,万万不可容章贼作乱啊!”

章惇腰杆挺起,直视赵佶,凛凛威仪:“陛下,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请斩陈瓘,不然老夫立刻辞官归乡,再不出仕!”

“章惇,你敢公然要挟天子!!”

“我大宋没了你,难道就会亡国不成!陛下,一定要将这等奸相拿下啊!!”

殿内哭喊怒骂一片,赵佶没想到刚刚说得还好好的,不禁露出慌乱之色:“这……这……”

宋江更是听得心惊肉跳,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权力中枢的朝堂之争么,怎的跟铁牛似的,动不动就要杀人?”

但这份混乱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一向没有担当的赵佶,这次也不得不做决定了。

他勉强压制住慌乱,缓缓起身,双手往下按了按,等到殿内安静下来后,看着章惇,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章公的招安之策,可解南方大小叛乱,然朝廷真正的大敌,是侵夺了北方的林冲与乡军,连汴京都被此獠所占,这等巨恶,当如何除去?”

群臣安静下来,郭康也立刻垂下头。

别人倒也罢了,如果朝廷敢让他去和那个逼着辽国签订城下之盟的林义勇交锋,他立刻叛逃,打死也不去。

而章惇深吸一口气,在赵佶期待、众臣敌视的注视下,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语:“请陛下以光复燕云为赏,敕封林冲为王!”

第862章 简王投林冲,此天命也!

“回来了!公明哥哥回来了!”

驿站前面,翘首以盼的李逵、王英等人,看到了骑在马上,一身官袍,醒目至极的宋江、穆弘、穆春三人,顿时高兴得叫囔起来。

然而到了门前,宋江翻身下马,黑黝黝的脸上带着复杂的思索,并没有应有的喜色与激动。

王英、邓飞、张青见了,心头一沉,李逵则炸了:“是不是官家亏待哥哥了?”

终究是当官了,称呼不再是“狗皇帝”,宋江还是欣慰的,但也不可能任由他胡言:“铁牛住嘴,我们进去再说!”

众人进了屋中,然后宋江惊喜地看到,宋清出现在面前,搀扶着的人正是苍老了不少的宋父,手中还拄着一根拐杖。

宋江眼眶一红,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面前,重重拜下叩首:“父亲,想煞孩儿了!”

宋父看着他的官袍,老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坦开来,赶忙伸手搀扶:“快起来!快起来!我宋家出了麒麟儿啊!”

李逵等人早就拜过,穆弘穆春随之见礼后,众人来到院内,进了屋中坐下。

父子叙旧之后,宋江看着李逵瞪着溜圆的眼睛,一副忿忿不平的模样,知道不解释清楚,这黑厮肯定要闹腾,开口道:“你莫看了,我等入宫岂会不喜,只是没能得陛下金口玉言,有些可惜罢了……”

大家看向穆弘穆春,两兄弟苦笑道:“陛下全程都没怎么看我们,只和章相公说话,连那郭康都得了一句安抚,难免失落啊!”

众人这才恍然,宋父立刻道:“陛下乃九五之尊,能够得见天颜,已是我等小民八辈子修不来的福分,还想如何?”

李逵有些忿忿,嘟囔道:“为了生擒那郭康,我等深入险境,砍杀了多少贼子,拼了命才成功的,被那老头赦免了罪过不说,现在郭康还在哥哥之上,未免太让人寒心!”

此言一出,穆弘和穆春的脸色也不免难看起来。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来大家当官多是一件喜事,更对公明哥哥信服,但应该游街示众、问罪抄斩的郭康,反过来一跃到他们头上,官做的比他们大,还封妻荫子,宣告天下,他们就实在接受不了了。

果不其然,当听了郭康的待遇,别说李逵,张青王英等人也大为不忿起来,纷纷呼喝:“凭什么啊!”

对于这件事,宋江路上倒是想通了,也想好了如何安抚情绪,压低声音道:“兄弟们不必着急,依我浅见,这些受招安的贼子,必无好下场!”

穆弘奇道:“可依章相公所言,接下来郭康等人讨伐方腊,还能立下功勋啊!”

穆春也道:“若说与方腊军交战的凶险,我们接下来要与反贼交锋,官位不如他们,所担的风险岂不是更大?”

宋江微笑道:“那等征讨完方腊之后呢?”

邓飞目光一闪:“现在南方混乱,反贼四起,那荆湖方腊更是建国称圣,不断扩张,朝廷首要的目标就是灭了方腊,才对这群贼人多加容忍,等到打完方腊,应该就是过河拆桥的时候了……”

宋江纠正道:“不是过河拆桥,而是待遇终有不同,我们是杀敌立功,得官堂堂正正,他们是杀人放火,全靠章相周旋、陛下宽仁,将来的前程岂会一样?”

穆家兄弟觉得舒坦了,笑了起来:“是这个理!是这个理!”

宋江道:“所以先为逆贼,再受招安,注定不会有好下场,诸位拭目以待便是!”

众人皆是敬佩:“还是公明哥哥看得明白啊!”

相比起其他人的释然,李逵还是不爽,挥舞着拳头道:“哥哥是英雄人物,怎的屈居于招安贼人之下,我等也要立得大功,让哥哥的官位比过去!方腊弱了,还是北上败了乡军,夺回京师如何?”

室内顿时一静。

张青、王英、鲍旭等人的脸上,多少有些抗拒之色,他们不乏勇武,但那可是打得辽人嗷嗷叫的乡军,连西军都投降了,以朝廷如今的军力对上,实在凶多吉少。

穆弘、穆春则欲言又止,想着要不要将那个消息道出,还是宋江知道这事迟早要传开,还是先告知李逵,再予以安抚为好:“乡军接下来,不再是朝廷大敌了,章公提议,为林义勇正名,大赏其光复燕云,抵御北虏之功,封为燕王,朝堂上虽有争论,但陛下还是明显意动的……”

他的称呼首先改变,一下子从“林贼”变成了“林义勇”,众人先是一愣,然后听到后面的封王,直接失声惊呼:“什么?封异姓为王?还不是追封!这怎么行!”

穆弘想到之前章惇以前朝举例,解释道:“虽然是封王,但主要是予以安抚,对比前朝就是节度使,也是山河动荡时期的权宜之计……”

“这……”

众人文化水平比较朴实,一时间说不上话来,就觉得不对劲,还是宋清低声道:“哪有占着半壁江山,甚至占着长安的节度使?”

穆弘哑口无言。

宋江赶忙道:“不能如此类比,林义勇是有大功,若非他带领乡军,夺回燕云,如今北地确实不得太平,陛下之前被奸臣蒙蔽,才没有及时封赏,如今幡然醒悟,林义勇封王,乡军上下都将得到奖赏,岂不是好事?”

宋清担心地道:“倘若那林冲……林义勇真的为燕王,以其如今的势力,占据北方起来,却是更加名正言顺了,到时候划江而治,朝廷难道就能坐视天下自此两分?万一再率乡军南下入侵……”

宋江起初也担心这点,结合天书所学,倒是想明白了:“一切都有轻重缓急,如今荆湖方腊蛊惑民心,不断扩大地盘,是为首恶,必须诛灭,等到安稳了南方,再言其他……”

“何况乡军的诞生,是由各村保正所聚集起来的乡兵,这本就是朝廷之功,林义勇所做的功绩,还是出于朝廷恩赏,他但凡有忠义之念,都会感恩戴德,沐浴在浩荡皇恩之下!”

“身为燕王,率军南侵,天下有志之士,定会共伐之,苍天在上,也定不容!”

众人这才明白,其实还是过河拆桥那一套,先将南方的反贼收拾了,等到彻底巩固南方各路,再以大义名分收复北方,在此过程中,朝廷敕封的燕王之名,则成为稳住对方以及限制南下的阻碍。

憋屈固然憋屈,但朝廷对那些只要还未称王建制的反贼,都无视一切过往罪责,统统招安,这似乎也算不得什么。

面对如今各地乱局,此法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了……

直到李逵开口:“那林冲若是不受封王呢?”

宋江怔了怔,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自己当个官就如此兴奋,那林冲也是一介白身,如今有名正言顺的燕王,得朝廷认可光复燕云的大功,青史留名,如此名利兼收,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如果真的还要得寸进尺,那就是……

“那就是乱臣贼子,其心当诛!”

只听得咚的一声,宋父的拐杖重重地顿在地上:“陛下敕封这等人为王,受了多大的委屈?林贼还敢不受,可见居心叵测,图谋犯上久矣!北方被贼军蛊惑的愚民,也该认清楚此人虚伪的真面目了!”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