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20章

作者:兴霸天

但终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所以又有言,自古论迹不论心,无论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只要保境安民,带给治下太平就好,毋须要求每个人都是仁善之辈。

相比起花荣的关注,朱武却更关心另一件事:“各州县的赋税收纳汇总上来了么?”

柴进和蒋敬对视一眼,笑着取出账簿:“刚刚好,正要给众位将军看。”

众将接过翻开,看了没几页,都大为称赞起来:“不愧是蒋主簿,如此记载,不仅条理分明,更是赏心悦目啊!”

蒋敬微笑:“本就是兄长教得好,还不仅是我一人的功劳,更有所带的学员,大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

柴进道:“蒋主簿谦虚了,若非有你们,单靠我们原本的吏员,肯定是弄不清楚参军家属享受的减免、阵亡将士的津贴补助还有书院助学贷款,那么多条条框框的!”

蒋敬道:“其实也不难,兄长所设立的这些,都是在一半赋税的基础上,再进行的福利制度……”

燕云实施了一年的不纳粮政策,完成了当初的承诺后,开始正式缴纳赋税,数额是之前辽国对燕云百姓征收的一半。

这并不少,因为河北和山东向大宋朝廷缴纳的赋税,大概也是这么多。

这其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考虑,李彦不会让治下各地有太大差距,都是统一征收。

而众所周知,大宋的苛捐杂税已经很是沉重,虽说北方的压力较南方轻,但真的不少了。

由此可见,原本契丹人对汉民的剥削有多狠,如今乡军不仅减免了燕云一年的赋税,让他们的家中有了余粮,接下来还只收取一半,与赵宋境内一视同仁,他们自然欢欣鼓舞,热烈拥护。

实际上,最初还有人谏言,在各地推行仁政,永久性地降低赋税,但李彦并未采纳。

因为宋朝百姓的赋税重,但另一方面,并不如唐朝府兵般,整日出去打仗,影响收成,这确实是优势。

在唐朝时算过一笔账,打仗的耗费不仅是供给大军的粮草,还要考虑到这群士兵原本不参战,在家种田的产出,这样一进一出,战争的负担就极为沉重了。

而宋朝由于将兵源与普通百姓彻底分开,士兵就专门负责打仗,百姓则能全力以赴地种田交税,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还真的很难说哪个朝代百姓过得更苦……

好是不可能的,古时候的各个朝代百姓的日子都是普遍艰苦,相对可以的是盛世和治世的时期,其他时期都不行,恰恰宋朝没有盛世,所谓治世其实也挺水,因此理论上百姓只需要专注劳作,但实际上靠近边境的,受到辽人侵扰,靠近京畿的,被贼匪掠夺,都是苦不堪言。

如今河北和山东的太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兵戈不起,各地的贼匪在梁山的出击下,也被连连剿灭,百姓真的能专心务农,日子才好过起来。

所以李彦并不准备现在调整税收,而是设立福利制度,在收获更长远的拥戴同时,还能改善一些社会现状。

比如给大宋朝廷当兵,是贼配军,被人看不起的羞耻事情,但给乡军当兵,在河北山东的家人却觉得与有荣焉,这固然与光复燕云、驱逐辽人的战绩有关,也与安排的福利宣传有关。

改变人们的偏见印象,本来就不是喊口号强行纠正能够办到的,而是要从方方面面的细节做起。

花荣关心兵源:“如今乡军有正式兵员五万人,预备役兵员两万,如果再算上河北山东的武馆学员,已经逼近十万,按照兄长所言,短时间内不用再往上招募,要精兵良将,不要冗兵废员,以这些赋税养现在的兵员,够了吗?”

朱武已是喜上眉梢:“何止是够,这些赋税不仅足以供养军队器械粮草,更能维持各衙门日常运作,乃至修建长城、兴修水利、储粮备灾……燕云终于正式进入良性治理了!”

乡军不在燕云纳粮,给予此地百姓喘息之机的同时,所需的供给自然从其他地方来。

辽人还在时,尚且有相州韩氏、卢员外、柴家庄等支持,后来就是乡军从各方面东拼西筹,如岁安酒楼,目前已经开办的岁安医馆和岁安书肆,都是为了供养乡军所做的努力。

那其实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只是被上下一心的众志成城给掩盖过去,如今想想实在是一个奇迹,却不能总靠奇迹过日子,所以看到赋税的收缴,才让朱武落下心头大石。

其他人则觉得有此大治理所当然,徐宁就道:“那些自愿到官府门前献粮的百姓,又不是我们找人假扮的,是真心实意地不希望乡军离开,如今一年之期已到,他们当然愿意缴纳赋税!”

柴进却冷哼一声:“只可惜燕云佛寺太多,那些僧人不事劳作,全不缴税,不然的话,还要再多出许多!”

吴用淡淡地道:“不急,佛门信仰广众,我们暂时不要与之为难,看他们还能吸民膏血到什么时候!”

相比起朱武的速度,卢俊义哪怕跟着卢员外学了不少,但直到这时才算了清楚,倒吸一口冷气:“我终于知道朝廷为什么那般富裕,舍得将大把大把的钱财,给异族买平安了!佛门可以往后等等,但河北和山东的赋税,也该由我们乡军来收取!”

众将精神一振,李应开口道:“我乡军保境安民,让百姓得以安稳劳作,结果让大宋朝廷拿走赋税,确实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当然,将一地的赋税拿走,恐怕还要任免一下官员,那就是正式的造反了,并且一下囊括两境四路,如此气吞万里之势,令众人既是兴奋,又难免有些紧张。

只是事实证明,有些人不仅不紧张,要的更多。

吴用就道:“如今西军已不足为虑,我们在取河北和山东时,为何不将河南也一并收服呢?”

众将先是一怔,然后呼吸粗重起来,朱武更是目光亮起:“此言大善!”

他们原本没有那么敢想,是准备先将河北和山东拿下,毕竟乡军由河北乡兵团和山东乡勇团招募而成,如今再加上燕云汉民的踊跃参军,用总教头的话来说,这就是乡军的基本盘,自然要先将这片地区稳固。

但此时见到朝廷如此折腾西军,才生出了一步到位的奢望。

如果能尽得河南之地,不仅占据了赵宋原本的京畿,燕云、河北、山东、河南更是足以连成一片,重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了。

从历史结局来看,同为北方的两大强国,最终北齐被北周所灭。

实际上,从基础条件来看,北齐尽占中原沃土,得的是精华,军马鼎盛,北周占据的关陇地区固然也不算多差,与之一比,差距则极为明显,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北齐压着北周打。

可之后北齐的政策执行大多出现错误,对百姓压榨到极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放任官员的贪污,再加上统治阶级虽然不至于全员神经病,那是被后世网络过于放大,但的确问题重重,最终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反被北周灭了……

那是稳定下来的国家兴衰,如果改朝换代时,能拥有这样的地盘,简直能笑醒!

说句不谦虚的话,将这片中原精华之地占下来,都不需要国泰民安,人人安居,只要治理得勉强合格,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输了!

想到这里,众将齐声道:“我等向总教头谏言如何?”

安道全之前插不上话,直到此刻才低笑道:“这个时辰,兄长怕是已经睡下了,近来他睡得都挺早……”

“那不急,明日再问也是无妨!”

众人闻言也不失望,反倒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并许以深深的祝福:“总教头操劳了,早生贵子,早生贵子啊!”

第842章 真假九天玄女

李彦身形闪烁,在山间奔走,手中忽刀忽枪,忽剑忽戟,甚至飞花落叶,草木皆兵,变化出各种武器。

很快武器散去,他念诵咒诀,天地元力疯狂聚集,在头顶上化作一道清晰的漩涡,开始呼风唤雨,遮蔽天日。

但再过片刻,一股股难以形容的压力又开始升腾,束缚着咒法的施展,影响着武道的发挥。

正在艰难的环境里面不断突破自我,李彦眉头扬起,轻咦一声,看向后方。

不知何时,一处美丽的地界浮现,与他所处风云变化的环境,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

李彦眉头扬起,袖子拂动,周身一切异相瞬间消失,然后举步走了过去。

经过一座朱栏石桥,跨过几条潺潺涧水,四周的景象愈发变得奇幻起来,所见皆是奇花异草,仙芝灵根。

再往深处走,遥遥可见一座朱红星门耸立在山头。

李彦不紧不慢,抵达门前,只听得隆隆的声响,两扇门自行朝内展开。

印入眼帘的,是彩云作梯,尽头坐落着一座高居九重天上的宫殿。

“这【黄粱一梦】终于触发特殊事件了么?”

李彦露出期待。

毫无疑问,他正在做梦。

做梦也是要看时机的,燕云的赋税收缴上来,账簿第一时间送到家中,李彦看了后就定下心来。

感谢赵宋和辽国,感谢赵佶和耶律延禧的联合操作,送给他燕云作为根据地;

感谢少东家和明尊教的鼎力支持,这片根据地在短短一年时间,就走上正轨。

现实不是童话故事,破坏容易建设困难,与民休养生息,需要很高的条件,如果完全没钱供养军队,那就不得不从百姓身上收取,否则再得民心,被别人一波推平,也是毫无作用,明尊教储备那么多造反资金,是同样的道理。

如今六百万贯,创造了一个奇迹。

钱并没有消失,只是同样用来招兵买马,还是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既然燕云彻底稳定,河北和山东在田虎和张仙完蛋后,其实也是囊中之物,无论西军如何,都阻挡不了这两大基本盘,那么李彦才能将精力转到自己的事情上来。

比如实践【一发入魂】,比如使用【黄粱一梦】,看看这新奇的橙色天赋,到底能带来什么效果。

从字面上理解,遇到好梦,可以获得仙缘,提升运道,气数上涨;遭遇噩梦,会获得恶怨,降低运道,气数削减。

但实际体验后,他才发现更多的梦境,是空白事件,什么都碰不到。

空白事件也很好,因为这是深度睡眠的时候出现的梦境,并不影响体力和精神的恢复,李彦尝试在梦境中演练法咒变化,锻炼招式技巧,发现真的可行。

当然,这并不代表双倍的修炼时间,因为梦里的思绪往往天马行空,过于发散,环境的限制会被随意突破,对于修炼其实并不友好。

换成一个修为不够的人来,一旦模糊了真实与梦境的界限,以为现实也像是梦里那般随心所欲,无疑会造成反向效果。

李彦不需要担心这点,他经过两个世界的积累,基础早已无比坚实,如今不少方面更是抵达上限,梦境的修炼更容易帮他突破瓶颈。

所以即便没有特殊事件,只看梦境修炼,这个天赋就很值得了,现在特殊事件的触发,更是惊喜。

或许是思考的时间较长,星门后云海波动,两位青衣螺髻的女童飘然而下,以淡漠的语气道:“天雄星君,娘娘有请!”

李彦目光微动,点了点头,穿过朱门,踏足云阶。

脚下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虚不受力,但似乎轻轻一点,整个人就能腾云驾雾,飞上天穹,而四周那威严肃穆的气氛,又让人难以那般做,最终选择拾阶而上。

恰恰走了一百零八阶,高高端坐于九重天的宫殿出现在了面前,龙凤砖阶,正大恢宏,一如人们心中所想象的那般神仙所居的殿宇。

在青衣女童的引路下,李彦一路走进大殿,不出意外的见到金碧交辉,龙蜡凤烛,弥漫着一股令凡俗肌肤战栗,毛发倒竖的威严感,尽头处则是一片垂帘,隐约端坐着一道身影。

“请天雄星君至阶前。”

原剧情里的宋江,这个时候是躬身拜下,俯伏在地的,口称:“臣乃下浊庶民,不识圣上,伏望天慈俯赐怜悯!”

而李彦看了看,就走到了阶前。

御内有女童的声音响起,传来旨意:“赐座!”

一个锦墩被搬了过来,不需要四个青衣女童搀扶,李彦坐了下去,就听到帘内又有女童的声音响起:“卷!”

青衣女童上前,将珠帘卷起,搭在金钩上,阶上现出一尊七宝九龙床,端坐着一位娘娘,身穿金缕绛绡之衣,手秉白玉圭璋之器,天然妙目,正大仙容,开口道:“天雄星君,别来无恙否?”

听着那飘渺的语气,李彦微微摇头:“或有前尘往事,但我已经不记得娘娘了。”

娘娘平和地微笑:“无妨,给星君敬酒!”

侍女上前,执莲花宝瓶,捧酒过来,斟在三个杯子里,那仙酒尚未入腹,就感到一股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又有侍女上前,捧过玉盘,上面放着三枚仙枣,同样是香气扑鼻,仙家之物。

李彦看了看,却不伸手去接,而是重新转回阶上的娘娘处:“多谢娘娘,然无功不受禄,这仙酒和仙枣还是留给旁人吧!”

娘娘不以为意:“既如此,教取那三卷天书,赐与星君。”

青衣女童转入后方,很快取了个盘子出来,上面托着黄罗袱子,包着三卷书册,递了过来。

娘娘开口:“天雄星君,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

李彦道:“洗耳恭听。”

娘娘法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李彦微微点头:“还有么?”

娘娘道:“玉帝因为星君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失忘,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