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435章

作者:兴霸天

为这场至关重要的国运之战,划上最后的圆满句号。

……

吐蕃王城。

王孝杰来到城墙之上,看向远方徐徐抵达的大唐军队,缓缓地道:“开城门投降吧!”

无论是麾下禁卫亲信,还是满朝官员,都只是沉默了少许,齐齐领命:“是!”

就在短短数月之间,风云突变。

先是安西那边传来震撼的消息,钦陵所率大军途中遭遇唐军伏击,上演类似大非川之战的结局。

只不过这次双方交换了位置,换成唐军取得辉煌大胜,吐蕃全军覆没。

从驻守于阗,反倒避过一劫,零散逃回王城的将士口中,确定了战况无误,顶多还留下部分降卒存活后,吐蕃举国悲戚,痛骂噶尔奸贼,然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投降派。

实在是双方的国力不一样,唐军哪怕遭遇惨败,全员覆没,短短数年就能重新聚集大军来报仇雪恨,吐蕃这次伤筋动骨,精锐一役丧尽,二十年内都缓不过元气。

所以别说投降派,孙波茹本更是提前一步回到旧地,宣布了脱离吐蕃控制,苏毗人光复女儿国。

吐蕃上下再度哗然,然后痛斥苏毗并要讨伐的官员,仅仅是极少部分,如另外三位茹本等朝廷要员,干脆连夜逃回了自己的部落。

“唐军还未正式杀至,吐蕃就四分五裂了……”

布达拉宫内,王妃对镜梳妆,幽幽地道:“王将军,你可满意了?”

王孝杰走到了她的身后:“夫人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如此已经是最好的局面,既没有直接撕破脸皮,在吐蕃内制造分裂屠杀,又能降低双方的牺牲,如果大唐真的从吐谷浑之地强攻进来,死的人只会更多……”

王妃无法接受的是,她本来距离掌权只有一步之遥,却终究还是失之交臂,但事已至此,多思无益,唯有再叹息一声,低声问道:“那你率领吐蕃投降之后,能得到什么封赏?”

王孝杰递过来一封信件:“六郎的书信刚刚传来,你看看吧。”

王妃赶忙接过,仔细看着这份与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的信件,半响后不禁感叹道:“以赞普之位为大唐东征西讨么?这不仅是满足你的将军之愿,更为以后的君王投降设立了榜样啊!”

从李世民不杀颉利可汗开始,大唐对于灭亡国家的王族一向是宽容的,这也导致了每每灭国遭到的反抗并不大,羁縻府州设下后,还是交给原来的王族管理,以确保平稳的过度。

不过管理当地是可以的,委以重任还不至于,而从吐蕃王赞普开始,投降的国王以后也有实权官职当了,还能为大唐征战四方。

王孝杰满怀期待:“吐蕃灭亡后,西域各国尽皆臣服,南方的天竺有山脉阻挡,难以接触,那么西边的敌人就是大食了,终有一日,大唐与大食会碰一碰,正是我的用武之时!”

王妃连连点头,用这几个月苦学后愈发熟练的大唐话道:“夫郎有此志向,妾就放心了!”

王孝杰拥着她,朗声笑道:“苏毗那边的事情你也不要插手,将人手全部撤回,等待六郎入城,我们便可顺利交接。”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不少官员的家中。

当殊死反抗的将士都被葬送于安西,内部国土分裂,赞普又明显倾向于大唐,众官员所做的,只能是连夜恶补大唐话了。

当城门开启,李彦持旌节率众而入,来到布达拉宫前,与王孝杰遥遥对视,眼中都露出久别重逢的喜意。

自从上次出使后,双方不仅没有再见过面,连交流联系都很少,尽可能地避免暴露,不被抓住赞普谋反的证据。

不过在听到孙波茹本说出,王妃又生了个大胖小子的消息时,李彦也是有过担心的。

担心王孝杰会迷失于赞普的权力中。

如果不是王孝杰靠脸上位,为大唐争取到关键缓冲,别说吐谷浑复国,当年关中大灾时,钦陵肯定不会错失大好的进攻时机,这位能代替赞普又是他做出的安排,自然希望能有好的结局。

直到先前的联系,李彦欣慰于王孝杰对立场的清晰把握,终于放下心来,此时更是微笑道:“赞普,又见面了!”

王孝杰没有表现出过分热情,淡淡地道:“李副使别来无恙,你还是本王御封的赞普钟,不想今日也是由你入我王城!”

群臣立刻紧张起来,禁卫亲信们则钦佩不已:“大王不愧是我高原的伟男子,面对唐人也是怡然不惧,将生死置于度外!”

李彦道:“昔年松赞干布娶我大唐文成公主时,也是立誓永与大唐结好,直到奸臣禄东赞上位,才导致你我两国横生间隙,如今赞普深明大义,主动请降,亦是避免两国再生兵戈,生灵涂炭!”

王孝杰点点头:“正是如此,我所求唯有大唐善待我高原的子民,从此高原子民也为大唐人,再不分彼此,至于我这赞普,也是时候卸下这份重托了!”

群臣动容,禁军们更是悲声高呼:“王上!”

在这个奴隶制为主的国度里,如此为子民着想的君王,此前别说没有遇到,连想都是想不到的啊!

李彦正好趁这个机会取出诏书:“陛下有诏,芒松芒赞恭体爱民,勇武过人,特封为逻娑州都督,征西大总管。”

吐蕃群臣目光顿时闪动起来,李彦又道:“吐蕃国内由于不得茶饼,生出矛盾,陛下爱民,接下来将开辟专门的茶道,确保给高原的大唐子民供应茶饼。”

这一个举动立刻赢得了上下的好感,加入大唐怀抱的好处真是立竿见影,吐蕃终于能得到饮茶的自由了。

直到曾经的孙波茹本,如今的苏毗王女出列,无比激动地接过另一份诏书:“唐皇万岁!苏毗立国,为大唐藩属,岁岁朝贡,永效忠诚!”

吐蕃臣子的眼神变得愤恨起来:“大唐倒是守诺,这叛徒居然真能复国……”“不仅是苏毗,听说连象雄都要复国了……”

以李彦的观念来说,大唐周围的小国,自然是越散越好。

最好是一块饼干狠狠摔在地上的模样,碎成星星点点,拱卫着大唐。

而不是助新罗灭掉高丽和百济,结果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崛起,任由吐蕃吞并吐谷浑,结果吐蕃崛起,助南诏吞并周围部落后,后来南诏也能令唐军惨败。

这其实是外交层面的失策,自以为天朝上国,高傲得看不起那些蕃属,最后被蕃属国教育……

如吐蕃这次,一分为三,分为蕃属和羁縻,才最符合大唐的利益。

是的,除了苏毗外,原本出身象雄的茹本已经跟内卫联系,希望也能效仿苏毗,复国象雄,为大唐蕃属,岁岁朝贡。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想跟在后面捡便宜,但李彦乐于见得。

因为苏毗和象雄复国,这个时候其实也是为大唐分担仇恨,那些不愿意吐蕃被灭的反抗分子,会将矛头指向这些分裂国家。

等到三国遗民争得差不多了,这里的统治就能稳定,全部纳入版图了。

这些都是大方针的策略,逻娑州都督府初立,各方面的工作更是繁杂无比,即便是李彦都经历了好几日的加班生活,着实辛苦了一番。

直到这一夜,他忽有所觉,来到府外。

就见月色之下,一道男子的背影仿佛遗世而独立,残缺的一条袖子随风轻轻飘荡。

李彦露出由衷的笑容,走了上去:

“师父!”

第470章 即将“远行”的李元芳

明月高悬。

李彦和哑叔沐浴在月色下,沉浸在难得的安宁中。

好似回到凉州的院子里,李彦在杏树下练功,哑叔偶尔在地上写字指出不足,大多数时间就是静静看着,表情温和。

而静默了片刻后,哑叔从袖中取出一根刚刚摘下的树枝,在地上久违地写道:“元芳,我为你感到自豪。”

李彦笑着,将昔日分别时的话重复了一遍:“师父,终有一日,无论你走到何方,都将听到李元芳的威名,可以自豪的说,那是我教出来的徒弟!”

说到这里,他免不了有些遗憾。

只可惜哑叔的身份终究特殊,无法光明正大地出现,而长孙氏全族被害的凶手,至今还没有查出。

似乎是感受到了李彦的情绪,哑叔手掌轻拂,劲力将地上的字迹轻易抹去,继续写道:“人生诸事,岂能随心,造化修短,早存定数,逝者已矣,不必计较。”

李彦以前不知道哑叔修炼的是哪门劲法,光是知道他不会百胜劲,现在自己修炼了唯识劲,再看师父举手投足之间,已经能瞧出深深的佛门劲法痕迹。

不仅是练劲,这位实际年龄远比外貌大的老者,或许比起那些在寺院中整日吃斋念佛的僧人,更能领悟佛法的真谛。

所以才能放下。

按照李彦的性格,是不太喜欢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一套的,但他并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身上,解释道:“徒儿追查当年的事情,也有防止凶手继续作案的考虑。”

哑叔微微点头,写道:“圣人的身体如何?”

李彦没有隐瞒:“我出征前确定过,圣人应该可以跟普通侍卫过招了。”

哑叔:“???”

李彦探手送出一股真气。

不用过多解释,哑叔略加感悟后,顿时明白这股比起劲力柔和了许多的力量,确实有机会挽回圣人病弱的身体。

李彦又将炼精化气的思路和圣人坐拥四海的条件对比,哑叔看着这个徒弟,不禁满怀感叹地写道:“元芳,你真是天纵奇才!”

哑叔从小传授武功,都是循序渐进,内圣外王,这位徒弟的练功天赋已是万里无一,将来必定是天下最顶尖的人物,但后来的成长,依旧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没办法,后来这徒弟开始努力加点了,就让师父看不懂了。

相较于武学上的创新,哑叔还是更在意朝堂上的局势,如今从朝堂到民间商户,都认为当今圣人年少体弱,又勤政劳累,必然撑不过这几年,可圣人练了真气的话……

不用他询问,李彦就主动道:“师父放心,高门士族固然有种种不足,他们仍然是政局的主流,一味打压只会令天下动荡不安,我们不会走前隋炀帝老路的,只是进一步的压制。”

哑叔眼神中担忧却是不减:“但你回京后,官品压不住了。”

李彦点头:“我将升冠军大将军,封爵开国侯,封地还未定,听京中传来的消息,还有人提议要升我为内卫大阁领……”

哑叔目光一凝,赶忙写道:“内卫大阁领之位,千万不能应下,这个职位的权势太大,宰相不可制,与皇权必有冲突。”

李彦笑道:“那是想要捧杀我,我今年二十岁,正好及冠,就服三品紫袍,还升为内卫大阁领,以后升无可升,赏无可赏,就是那些人发难的时候了。”

升官太快的反例,李彦曾经想到狄青,所以坚定地拒绝狄仁杰现在升为宰相,宁可多等四年,让狄胖胖有了足够治理地方的功绩,再顺理成章地入阁。

但就算资历够,如果升的太快,也很危险。

李彦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治和武后在位时,不吝封赏,后来更将他升到四品,并非大度,而是不顾他的死活。

直到李治临驾崩前,握住他的手说道:“年少高位并未好事,朕最后还要对不住你……”

或许依旧是帝王心术,或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几分真情实意了。

李弘登基后,开始有意压着李彦的官职,为的就是徐徐图之,来日方长。

可这回灭了吐蕃,连带着之前灭新罗的功绩,回去后是不得不升了。

否则中下层不明所以的人,会觉得特意打压有功之臣,所以朝堂中又涌现出一批疯狂捧他的人。

官场历来都是如此,说你好话的人,不见得是帮你,说你坏话的人,也不见得是害你。

李彦悠然道:“徒儿曾经听说,权臣篡位,总有一套流程。”

“第一步,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相国总百揆。”

“第二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第三步,封王、加九锡。”

“这三步多少带点调侃,但事实也确实是,一旦到了赏无可赏,进无可进的地步,再往看就剩下九五之尊的宝座了,到时候哪怕臣子自己没有那个念头,身边人也会推波助澜。”

“当然,绝大部分情况下,臣子自己就会忍不住,贪婪是一回事,还要处于猜忌中,臣子会想我如果不提前动手,皇帝肯定会对我下手,那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