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414章

作者:兴霸天

“是!是!”

苏我赤兄连声应着,想到这位昨日召见自己时,提出那个让他魂飞魄散的说法,面色变得苍白。

这位大唐人居然要派随从去倭国一行,仔细考察一下国家的情况,再决定是不是将其纳入大唐的蕃属国中。

据说出使他国本来就是内卫的职责,他的顶头上司曾经也出使过另一个大国吐蕃,给那里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变化。

平心而论,苏我赤兄是很不愿意的,但又不敢拒绝,只能一早屁颠颠地跟来,查看远行东瀛的船只,越看越是心惊。

这样的舰队如果真的去往倭国,谁人能挡?刚刚弄死侄子登基没几年的大王,恐怕又要被逼死了……

关键是根据对方所言,这些船只根本不是大唐中最好的,江南造的船更厉害。

关于这点,郭元振确实没有吹嘘。

目前所见的这些黄龙船,都是登州制造的,也就是后世的山东烟台蓬莱县,从那里造船,上了船往东就是辽东半岛,图的是方便快捷。

而大唐最具技术含量的造船中心,还是在江南。

比如位于长江口的扬州,水运发达,是著名的造船重镇,当年李世民征伐高丽之前,就令江南十二州工匠,在扬州造大海船数百艘。

不仅是沿海,内陆也有不少,又如如今的江南道吉州,后世的江西吉安,曾创下年产1300多艘船的记录,其次的明州和温州,也是年产各类船只600余艘的造船中心。

相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遍水平,大唐由于兼顾南北两朝的战争红利,造船业真的特别发达,根据《渊鉴类函》介绍,唐时曾在关中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舟船博览活动,“每舟署其郡,以所产暴陈其上”,“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人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

关中人都感到惊骇,就别提这些周边小国了,苏我赤兄一路哆哆嗦嗦地跟着,很快来到码头的另一侧,内卫已经开始往一艘大船上运送货物了。

郭元振停下,欣赏着这艘造型奇特的船:“这就是江南造的海鹘船,最醒目的特点,就是舷上左右的浮板,如同鹘之翅,以助船之风,到时候哪怕遇到了怒浪狂风,也能减少侧倾。”

这种海鹘船确实是这个时代的最高科技,类似舷侧防浪板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船舶抗风浪的摇摆性,不过郭元振也是个外行,其实相较于外国船只,这里最有优势的不是海鹘,而是下面的水密隔舱技术。

海鹘船下面就有九个水密隔舱,这种从南朝时就开始出现的技术,到了如今完全应用于船体上,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由底部、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面的横梁环围构成,当船舶遭遇撞击,部分船舱破损进水时,其他尚未波及的水密隔舱,可以继续为船舶提供浮力,减缓船只立即下沉的风险。

不夸张地说,水密舱室的安全结构技术,是中国古代对人类造船文明的巨大贡献,与指南针一起,开辟了世界远洋航海的新纪元,然后都被学走了。

李彦对此也不能完全确定,是在询问工匠,了解到这种结构确实有了实际应用后,才同意让内卫带上指南针,乘坐有水密舱室的海鹘船,去往倭国。

实际上,从新罗出发去倭国是很近的,顺利的话,水路一天就能到。

李彦这种种准备,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海难的风险,毕竟内卫要去,如果单单是这倭人回国,随便派一艘船就完事了。

此时郭元振叮嘱好了心腹,对着脸色发白的苏我赤兄道:“你回到倭国后,先办正事,带着他们找到新罗移居过去的朴氏一族,尤其是一位朴正恩的亲属,全部带回来,让当地人先与之接触,降低警惕心后再实施抓捕,明白吗?”

虽然见倭国天皇被定在了抓捕犯人之后,但苏我赤兄依旧连连点头:“是!是!”

郭元振笑道:“不用紧张,反正以后你我两国就是近邻了,如果此行顺利,等到六郎所说的航道定下,我过不久也会去你们倭国转转。”

苏我赤兄听得血压飙升,一时间就没来得及回话,郭元振的目光顿时冷了下来:“怎么?不欢迎我们内卫坐着海鹘船去倭国?那我大唐天军坐着黄龙船去怎样?”

苏我赤兄条件反射,噗通一声叩首在地:“红豆泥私密马赛!请郭上臣恕罪!恕罪啊!”

郭元振哼了一声,摆摆手:“去吧!”

眼见苏我赤兄在地上恭敬地叩首,一路小跑着上了甲板,对着上船的内卫点头哈腰,安忠敬明白了:“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你不给他好脸色,他反倒特别老实。”

郭元振撇撇嘴:“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畏威而不怀德的一面,但据我观察,这岛国野民尤其严重,对待这等倭奴不能有半分客气!”

说到这里,他又笑道:“不过那东瀛之岛,如果真的盛产金银,可是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希望内卫一帆顺风!”

两人从码头返回,来到都督府内,直往李彦所在的屋内走去。

这几日李彦又准时上下班了,这不奇怪,古怪的是,这位没有去练武场练功。

此时两人走入,就见李彦端坐在席上,正在慢条斯理地咀嚼着人参。

这个年代还没有高丽参,要到王氏高丽时代,开始广泛种植人参,传入中原后受到天子推崇,才名声暴涨。

不过朝鲜半岛的气候、土壤、温度确实很适合种植人参,王室内也储存着不少天然野参,此时就献了上来,被李彦嚼下。

郭元振和安忠敬跟看稀奇似的。

他们练武时也曾涂抹药膏,活血生劲,亦或是滋补食材,补充气血……

但这位何时需要过那些花里胡哨的?

之前杀上周留城时,那一骑当千的绝世风采,再对比现在,吃人参滋补,反差感太大了吧!

安忠敬打量着李彦的脸色,更是从中看出虚弱,顿时露出担忧,轻声问道:“六郎,你身体没事吧?”

李彦沉浸在基础内功的雕琢中,等了片刻后才回过神来,点头道:“没事的。”

短短三个字的时间,他双目精芒暴涨,气血奔腾,体质回升,凝如实质的压迫感勃发。

两人呼吸都滞了滞,却是不惊反喜,放下心来。

简直不像是个人,这才是熟悉的六郎啊!

而李彦总结着刚刚的体悟,微微一笑:“你们来得正好,我这些天总结了心得,再对基础内功加以改良,总算有所小成,这篇炼精化气,你们也可以练一练。”

第441章 天下武功出元芳

“嘎嘣嘎嘣!”

都督府屋内,由一个人嚼人参,变成三个人一起嚼。

李彦这段时间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大家一起练功,切身体会到外物的重要性。

资质不够,外药来补,并不新奇,却很实用。

而炼精化气本是道家术语,讲究致虚极,守静笃,运气往返成循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他所言基础内功的炼精化气,目前就偏向于表面意思,炼化食物精华,转为体内真气。

李彦一开始还细细解释了原理:“我们吃任何食物,都会吸收其营养,但那是身体的本能,利用率很低,现在要做的就是跟身体的本能对抗,抢夺营养……”

郭元振和安忠敬苦思冥想,最终摇头:“不太明白……”

李彦也不多言,直接就是言简意赅的两个字:“吃!练!”

这下明白了:“嘎嘣嘎嘣!”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药中之王,能补元气,治虚劳,确实名不虚传。

短短两日的时间,郭元振与安忠敬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一日三餐吃人参,修炼基础内功,体内多了一股力量,游走于四肢百骸,暖融融的颇为舒服。

但李彦检查后并不满意:“你们的真气还属于药效外力,没有完全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要收纳于丹田内,才能真正存住。”

这个过程就考验天赋了,郭元振花费三日时间,在药效散去一半后,掌握了诀窍,形成第一次周天循环。

而安忠敬用了七日时间,终于把握住那种感觉,有了第一股由自己支配,在体内游走的真气。

李彦对此的评价是:“你们之所以这么难练,是因为习惯以前劲力勃发的路子,再走真气之路,自然觉得别扭,能在短短数天时间内找到感觉,已经很不错了。”

安忠敬感悟着体内的真气,只觉得不亦乐乎,郭元振则更在乎实用性:“六郎,这真气与劲力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现在转而练真气,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李彦道:“问的很好,凡事有利皆有弊,这两股力量也是如此。”

“劲力的好处是学习难度低,攻击性普遍较强,历朝历代的能人已经开创了不少劲法,有现成的选择。”

“缺点是巅峰期较短,与体质关联过于密切,年轻力壮时,练起劲来威风凛凛,一旦身体过了巅峰期,就全靠自身毅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武将世家的子弟,都没有了练劲的习惯,确实很辛苦,而且退步起来非常快,一两年不练劲,就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了。”

郭元振立刻想到丘神绩,曾经也是精瘦精瘦的,如今肚子挺得跟狄仁杰一样,正是吃不了那份苦头,放弃练劲的例子。

安忠敬也深有感触:“我从小修炼少林达摩劲,回凉州的那段时间荒废了,入仕后捡了起来,但怎么也达不到昔日心无旁骛的巅峰状态,想来除非像少林武僧那般整日练武,否则都很难维持,我们公事繁忙,又怎么可能那般清闲呢?”

郭元振下意识看了看李彦,李彦恍若不觉,接着道:“相比起劲力,真气的好处是巅峰期更长,虽然也要日积月累的修炼,但无论是修炼的激烈度,还是所要忍受的艰苦,都要轻松一些,也更擅于疗伤,是真正保护五脏六腑,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力量。”

“缺点则是入门较难,那军中将士凭着一把子力气,就能练角抵劲,可让他们学会真气的运转方式,难度就大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靠大补之物快速入门。”

“如今系统性的功法也未完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尚且在起步阶段……”

“你们要仔细考虑后,再做出选择,我希望真气的出现,能多出一条道路,而不是有我无他的独占。”

听到这里,安忠敬声调上扬,兴奋不已:“六郎所为我明白了,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能参与其中是我的荣耀,少林达摩劲反正也练不上去,正好转修真气!”

郭元振也郑重起来:“如果真气的疗伤效果比劲力强,又能延年益寿,那意义太大了,我可不希望等以后年岁大了一身病痛,自然希望能修真气。”

李彦感受到了两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精神也为之一振:“好!那就接着练!”

两人对于丹田有了感应后,接下来就是利用原有的劲力刺激壮大真气,并且适应新的行功路线。

这一步必须慎之又慎,如果自己单独乱练,下场十之八九是走火入魔,现在有了李彦的照应,才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难关。

接下来就从安静的打坐练功,回到了练劲的风格,在练武场内各持枪棒,开始实战演练。

李彦在边上观看。

关于真气的修炼之法,或许是他离开之前,送给这个世界的又一份礼物了,当然希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尽善尽美。

而从不同的人身上,他确实有了不同的经验体悟。

有些人肯定不需要转修,比如杨再威、明崇俨、鸠摩罗那等练劲强者,转练真气是得不偿失的,顶多作为参照,触类旁通;

如刘仁轨这般老将军,修炼真气完全是冲着延年益寿,多活几年去的,等到彻底完善后,李彦希望身边的老人家都能练一练,强身健体,就当是真正有用的气功;

如郭元振和安忠敬这些年纪轻轻,武功原本也不强的人,反倒是最适合转型的,当然不是必须,正如刚刚所言,多一条选择的道路。

当然最完美的肯定是婉儿,劲力和真气都不落下,那是嫡系传人,可惜这般例子太少,连远在吐谷浑的小王子恐怕都达不到修炼条件,那个还未断奶,名义上也拜他为师的未来太子,更是悬乎。

倒也没关系,只要把婉儿教会就行了。

就这般又过了半月,去往倭国的船队还没有回来,这一日李彦又抵达他忠实的练武场,却发现郭元振早早来了,正啃着人参,泡着鹿茸,大补啊~

李彦提醒道:“你悠着些,现在习惯了这种炼精化气的节奏,后面会适应不了的。”

郭元振有些赧然:“这种不断变强的滋味确实令人迷醉,是要收敛一下,避免走极端……”

眼见四周无人,他目光闪了闪,又凑过来低声道:“六郎,我们既然能靠炼精化气,修炼出真气,那身体虚弱的贵人,也可以如此修炼么?”

李彦点点头:“是的,但要确保万无一失。”

郭元振心领神会:“那就好……那就好啊!”

李彦又等了片刻,有些奇怪:“忠敬呢?他可是比你都积极,今天怎么还没来?”

郭元振笑道:“六郎还不知道吧,他近来和少林武僧切磋较量,可威风了,昨日还接连打败了好几位少林武僧,后来十三武僧里面的一位出手,才止住了这份霸气!”

李彦也笑道:“挺厉害啊!”

如今少林寺以智坚为首的十三武僧出名了,在唐军中颇受欢迎,毕竟既懂佛法,又能打架的和尚,最受这些粗人欢迎,恨不得也能跟我佛打成一团。

众僧还等着一起回去领赏,这段日子闲着也是闲着,就跟士兵混在一起,整日角抵摔跤,争强斗狠,不亦乐乎,现在安忠敬也加入进去。

李彦倒是不以为意,无论是劲力还是真气,实战都是很重要的,安忠敬去和少林武僧切磋是好事。

只是再等了一刻钟,还不见人影,郭元振也皱起眉头:“要不我去看看?”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