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78章

作者:兴霸天

早先他在纸上圈出的两个字,就是漕司。

漕运的官职从唐玄宗开始设立,职能很重,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遭到战事破坏,生产衰落,不少藩镇的赋税根本收不上来,朝廷的财政就几乎靠着江淮的赋税盐利来支撑,江淮转运一跃成为朝廷的命根子。

等到了北宋前期,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赵光义于各路正式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的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到了宋真宗时期,这个职位就基本是一路最高的行政长官,权力过大,所以后来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来分割转运使的大权。

当然,转运使会膨胀成后来的程度,有很多历史因素的推动,并不是必然,如今唐初设立,肯定到达不了那个局面,所需的仅仅是合乎体制的破局手段。

京官瞧不起地方官员,地方官吏又抱团僵化,中间需要一个桥梁,才能逐渐缓解对立,同时进一步打破地方豪族的垄断。

当然,完全打破不可能,完全解决吏治僵化更别指望,李彦的目标很清晰,现阶段要做到再发生天灾时,不能出现局势都严重到那般程度,各地还有大量阳奉阴违的情况。

而他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先入漕司锻炼,外放各州县,再回中央时,就都是足以独当一面的真正大才。

这一切需要开门红,第一炮如果都没有打响,后面的计划得再好,也只是计划了。

所以他派出了自己最放心的人。

朝廷的政令很快下达,圣人采纳各方建议,任命了多人赴江南稳定局势。

狄仁杰是其中官职最低的,但有李彦的全力保举,他获得了江南巡抚使的位置,特赐旌节,即刻动身。

三日后。

长夏门外。

李彦、丘神绩、郭元振、安神感等人全部来相送狄仁杰。

不仅是相熟的内卫,大理寺上下也都来了,众人纷纷给予祝福珍重。

等送别的人群散去,狄仁杰却没有立刻离去,反倒是掉头远远眺望城门,轻轻抚须。

管家狄秋:“阿郎,你看什么呢?”

狄仁杰缓缓地道:“我还记得四年前入长安,走的是通化门,那是官方迎送,百官饯别的地方,以我那时的官品,其实应该走春明门……”

狄秋记性很好,点头道:“我也记得,但我们前一晚是在长乐驿休息的,正好顺着官道一路过去,才没有绕道往南啊!”

狄仁杰笑道:“话虽如此,其实也是我心中所盼,如今洛阳饯别,倒是遂了昔日心愿,不禁有些感慨,有明君圣主,有名臣赏识,真是生当逢时,我岂能局限于此等小愿?”

狄秋看着自家阿郎身穿的崭新绯袍,很是赞同,却不知狄仁杰此时的理想志向又有改变。

完成前人未成之事,开拓后人可行之路!

壮哉!壮哉!

狄仁杰斗志昂扬,一甩缰绳,策马奔腾:

“驾!”

第389章 卖茶那么久,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紫微宫。

乾元殿。

此乃宫城正殿,隋称乾阳殿,后来毁于战乱,等李治将洛阳定为东都时,才下令在原基础上营建,如今的地位就等同于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历史上武周时期,也正是这座殿宇被拆除,修建了明堂。

今日李弘就位于此处,接见凯旋的西征将士和朝贡的各国使者。

群臣肃立,就见一群将领身穿戎甲,风尘仆仆地走入大殿。

群臣侧目。

裴行俭原本是标准的儒将,颇似二馆里的教书博士,此时硬朗的身躯则完全是沙场宿将。

安元寿已经年过七十,摘下头盔时,头发全白,所幸精神不错,老当益壮。

还有黑齿常之、王方翼、程务挺、李多祚等将领。

他们或是脱颖而出,或是得裴行俭提拔,俨然成为新朝干将,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也不用担心无故被害。

李弘显然对于众将的回归相当高兴,提振精神,沉稳的声音回荡在殿内:“诸军群勇,悍赴边疆,为国远征,今论功行赏……”

礼部官员出列,具体宣读,众将露出喜意。

裴行俭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权柄仅在宰相之下。

以他的资历和功劳完全能够入阁,但由于如今的中书令是裴思简,要等裴思简告老,才能接替其为相。

而安元寿升任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正式迈入三品行列,服紫袍。

这位早在渭水之盟时,就护卫在李世民身边的三朝老将,因功进封凉国公。

黑齿常之、王方翼等将,则都成为军队中坚,封妻荫子,不吝封赏。

位于群臣中的李彦,为众将感到高兴的同时,目光又微凝。

因为他没有看到丘英。

礼部封赏的名单里面,倒是有丘英,封右武候将军,同样入三品,封天水郡公。

只是人并未一同归来。

眼见李彦寻找,安元寿的目光转了过来,和他交换了一个眼神。

李彦心头大概有了数,定了定神,视线又看向后面的使者。

随着军队一起回归的,还有吐蕃、吐谷浑以及西域诸国的使者。

西域诸国自不必说,之前大非川惨败,他们的使臣立刻云集吐蕃王城。

如今吐蕃龟缩,大唐军威浩荡,又来洛阳乖顺跪舔,都是墙头草顺风倒。

这也是小国的悲哀,只能仰大国鼻息求存。

其中走在最前面的,却是一位意外的熟人。

吐蕃孙波茹的茹本末农氏。

这位老妪居然亲自作为吐蕃使者,来到洛阳面圣。

见到李彦位于群臣前列,她眼中浮现出明显的欣喜,却没敢多看,恭敬行使臣礼节,并且奉上了大批的供奉,西域诸国也带上了本国的贡品。

李彦侧耳倾听,比较关注农作物。

历史上引进作物最多的朝代是明朝,番薯、马铃薯、番茄、花生、辣椒、玉米、南瓜等物都是那个时候进来的。

相比起这些作物的重要性,唐朝丝绸之路畅通,却只引进了菠菜和西瓜,西瓜还与后世的大不一样,就显得有些寒酸。

没办法,不要小觑古人的智慧,他们也知道引进好东西,可汉朝已经将黄瓜、胡萝卜、大蒜、葡萄、蚕豆等物从中亚地区引入,魏晋南北朝又有核桃、芝麻、棉花、茄子,剩下来真的没什么好进来的了。

明朝时的那些作物,起源地基本都是美洲,比如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先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等国栽种,然后再传入国内,后面那些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此时李彦听了各国作物,就不免有些失望,觉得这些国家进贡的都挺华而不实,还不如换成胡椒。

毕竟那玩意特别值钱,对外完全可以当成货币来使用。

当然,国与国的进贡不能只讲利益,面子也是很重要的,李弘就十分享受这一刻,正襟危坐地接受各国使者朝拜。

直到西域一国将阳羡茶换了个名字,小心翼翼地进贡上来,这位圣人忍不住了,笑看了李彦一眼。

满朝谁不知道,这位正是茶品的推广者,如今大唐的饮茶风气,与其有巨大的关系,结果西域居然把茶当成宝,反过来进贡给大唐?

李彦也怔了怔,仔细观察阳羡茶的重新包装,嘴角微微扬起。

他卖茶卖了那么久,于各地传播,终于到收获的时候了。

……

“如此说来,丘叔在兰州病倒,以致于难以前行?”

退朝之后,李彦回归内卫,等待消息。

安神感很快前来,将其父亲安元寿的话转达,还带来了丘英的亲笔书信。

李彦展开信件,细细看了起来。

丘英病倒,旧伤发作,难以随军,留在兰州养伤,接下来准备向圣人请辞,告老还乡。

丘英的年纪并不大,只有五十多岁,此时急流勇退,确实是明智之举,既保住晚节,也断绝武后继续利用的可能。

同时信中他也以欣慰的口气,祝贺丘神绩服绯,撑起丘氏的门面,言明自己辛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卸下重担。

李彦仔细看完,百感交集。

查案查到亲近之人的身上,是最难受的,武后看得很准,他也不能免俗,大义灭亲说起来简单,但真正那么做了,实在不好受。

丘英从凉州到京城,都对他颇为照顾,虽然在对方看来,自己的帮助更大,但无论如何,这位出现在学馆前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魁梧男人,在李彦心中的地位是很重的,对方在涉案未深的情况下,能以天水郡公的爵位告老,也算是一个体面的结局了。

眼见李彦面色舒缓,安神感也松了口气:“六郎,那我去办事了。”

李彦道:“稍等,近来茶饼在西域的销量如何?”

安神感笑了起来:“阿耶刚刚还提到,他路经凉州,回老宅时,得知近几年族内收益,都被吓了一大跳,后来才知是六郎带我们所做的茶饼生意,真是没想到此物比胡椒都要赚钱。”

李彦道:“胡椒的暴利,是物以稀为贵,出产地就那么些地方,争抢者却众多,据曾经远行的江南商人所言,不仅是我们大唐,那些遥远的西方国度也对胡椒趋之若鹜,将之比作黑色黄金,甚至不惜为之发动战争……”

安氏是凉州大族,凉州商人就暂时下线,转为江南商人,安神感心想江南商人怎的也能去西方,又为之咋舌:“胡椒在我大唐虽是贵族所用,十分昂贵,但为此物开战,难以想象,实在太疯狂了!”

李彦微笑:“从胡椒上面,其实也能看出茶的作用,要知道饮茶能滋养身体,清心降火,防止腹胀,畅后便利,这对于我们大唐人都是很好的,那些生活于草原和高原的人来说,更是必须的饮品,价值又将如何?”

安神感有些遗憾:“不瞒六郎,你以前老是强调茶品有这么多妙用,我们还有些半信半疑,现在见西域各国争抢,才确定无疑,早知茶饼真的关系到异族的性命,应该早早下手,做到如六郎所言的……‘垄断’?”

李彦摇头:“垄断不了的,江南和蜀地早有饮茶之风,我所用的煎茶之法也只是一种新的思路,并非不可取代,我现在是推动者,强行垄断的话,则是这个行业的破坏者了。”

安神感钦佩:“六郎的格局真是我等不能及,茶品能盛行大江南北,如今各地销量大增,茶商心中最感激的人正该是六郎啊!”

李彦道:“我倒是没指望那些商人感激,我也不会无私奉献,如阳羡茶、紫笋茶等江南名茶的出产,都掌握在手中……”

“从江南到长安,由谢氏商会完成,从长安往陇右再运往吐蕃和西域,则由你们安氏相助,具体到异国各地,再由商人经销,分工明确,利润极高,如此历经数年,商路终于稳定。”

“现在吐蕃的贵族,应该基本习惯饮茶了,就不知道他们的普通子民,是不是还求一茶饼而不得?”

安神感眼睛亮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内卫应该予以关注,不吃胡椒,只是少了一味调料,不喝茶,他们却可能因为后滞而痛苦死去。”

有矛盾好啊,内卫就喜欢有矛盾的邻国,为受压迫的阶层作主,安神感振奋起来:“连饮茶的自由都没有,吐蕃的子民过得太苦了,我这就去安排。”

李彦欣慰地品了口茶,安神感所言只是第一步,后面围绕着茶还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而经过这些年的历练,这位亲信也能独当一面了,他粟特人的出身更是适合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

不过等到下班回家,刚刚到了李府,李彦又发现,似乎不需要他主动做什么,吐蕃的孙波茹本已经恭敬地候在府外,见到自己的狮子骢,更是提前迎上行礼:“李阁领!”

李彦立刻下马,他在吐蕃时持旌节,面对这位孙波茹本时,也只是颔首为礼,此时倒是拱手还礼:“茹本昔日相助,我犹记于心,如今来我大唐,是我尽地主之谊的时候了,请进!”

孙波茹本见他态度依旧,心头狂喜,一路酝酿着情绪,等到了正堂入座,她眼神中浮现出一抹坚定:“李阁领可还记得,昔日在吐蕃时,曾赠予老身一本《大唐西域记》?”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