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53章

作者:兴霸天

杨再威却断然道:“不是!年龄上就对不上,前赵国公如果活到现在,得七十多岁了,‘佐命’没那么大的岁数。”

“何况前赵国公权倾朝野时,我虽然还小,没有直接体会,但爷娘那时的由衷敬畏还记得。”

“如果前赵国公没死,以他的威望,行事不需要如此鬼祟卑劣,更不会以孩童要挟杨氏各族。”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李彦心里也比较偏向这个答案:“我没有经历过长孙无忌掌权的年代,但如今与你们,也都有了一段比较深刻的接触。”

“你们三位的优点是武功厉害,智慧不俗,又有各自的家族背景,都能独当一面……”

阿史那环顿时挺起胸膛,金智照也挺骄傲,然后就听李彦接着道:“缺点是格局不大。”

“杨再威性情坚毅果敢,倒是一等一的人物,你们两个,就纯粹的一股小家子气。”

“对弟子的教导,也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师父的特点,我是不太相信,长孙辅机会调教出你们两个人的。”

阿史那环的脸色铁青,金智照也强忍住新罗国骂,同时又暗暗发誓,她一定会大气起来。

李彦评价时,语气较为轻松。

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如果贼人是长孙辅机,哪怕他的谋逆案牵扯众多,党羽几乎被扫荡,如今的朝堂中,与其有关联的臣子还是不在少数。

不夸张的说,但凡关内士族在朝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日,这个人的影响力就一日不容忽视。

而历史上关内士族不再主导政局,都要到安史之乱后了,借着山河破碎,陇右又被吐蕃侵占,山东士族的五姓七家和江南的兰陵萧氏才压过关内士族,在朝堂上获得较大的话语权,现在才什么时候……

他开始总结:“前赵国公的势力庞大,身为宰相,权倾朝野,得关内各大高门士族支持,身为内卫前任大阁领,追随者众,内卫裁撤后,人员大部分回到三省六部,各司其职。”

“如果这部分力量又被调集,哪怕不可能全都追随一个表面上已经死去十多年的人,但只要有十之一二回忆起当年的风光,蠢蠢欲动之下,也相当可怕了。”

“根据目前的判断,‘佐命’很可能就是借着这股遗留的政治力量,与关内士族暗通款曲,又与周边各族私下往来,准备里应外合,祸乱大唐。”

“杨再威,你和金智照发出信鸽,我们内卫会集思广益,仔细琢磨如何在信件中引发‘佐命’最大的兴趣。”

“尚宫和阿史那环,一旦‘佐命’向你们求证情况,就要通过种种细节让此人相信,之前的书信是真的。”

“诱其入伏,一举擒获!”

四人神色各异,都点了点头。

最后。

李彦大手一挥:“让排队的先等等,腾出一间牢房,给这位贼首准备,可别到时候人来了,说我们内狱拥挤,招待不周!”

第358章 实力再进

夕阳西下,李彦策马离开皇城。

里面还在忙碌,内卫和囚犯一起加班。

洛阳这里的情况,有些是瞒不住的,比如杨执柔的入狱,弓家衰败,奴隶市场的清理等等。

有些则没有公布,比如同门师兄弟相聚,活捉尚宫,内卫里面都是少部分心腹才知道。

给“佐命”的书信,要选择性地透露出部分内容,又要隐瞒住核心关键,得逐字逐句地推敲。

正如李彦所言,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事情,分工要明确,细节要到位。

他给自己的分工,是最关键的一步,抓捕。

“佐命”撇开势力不谈,还是一位开启了第六识的强者。

金风未动蝉先觉,这样的人,必须要考虑到出动大规模禁军,是否有被对方提前察觉,及时撤走,导致功亏一篑的可能!

所以李彦让金智照和阿史那环,分别背出百胜劲秘传,核对无误后,整理成册,自己准备修炼。

他要将百胜劲的秘传练成,再把唯识劲强化肉身,挖掘人体潜力的前五识全部开启。

被评价为超凡脱俗,当世难有一位的体质,加上天下两大绝顶劲法的配置,与那位第六识的强者好好交流一下。

这个分工显然很有意义,众人在内卫探讨,李彦回府练功,大家都在努力。

来到练武场,他兴致高昂。

平心而论,唯识劲固然更为神妙,但若论风格,李彦还是更喜欢百胜劲。

而正如弓弦劲秘传,有会满弓、射天狼、落九日三招绝学,百胜劲的秘传里,也有破千军、荡四海、任江山三招。

金智照掌握了前两招,阿史那环只学会了破千军,最后的任江山,则都不得入门。

李彦手捧着还有墨香的秘卷,仔细看了几遍,包括这两位手下败将的心得体会。

在武学之道上,这两人还是名副其实的强者一流,揣摩的劲力变化诀窍,具备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李彦沉思片刻,缓缓拔出链子刀。

他的整个动作缓慢而连贯,随着雪亮的刀锋从鞘中展露锋芒,一股近乎于实质的杀气生出。

以前的杀气,更多的是凛冽的眼神、勃发的气势和双方实力差距所形成的心理压力。

可此时,随着李彦体内的劲力以一种特殊的轨迹运转,连四周的气流都在链子刀锋的划动下,变得极具针对性。

风云激荡之下,他傲然立于正中。

在这样的衬托下,本就身材高大的李彦,变得愈发伟岸,刀锋上的寒芒则更加森寒刺骨,令人不敢直视。

说时迟那时快,他挺直的腰杆仿佛顶天立地,刀往前一递,一股清晰的波澜斩了出去。

呼!!

伴随着这石破天惊的一击,别说练武场附近,就连后院的李府仆从,都停下脚步,下意识屏住呼吸,仿佛神为之夺。

李彦收刀,体悟着刚刚的感觉:“这就是破千军,对于环境进一步掌控后,极致的攻伐杀招,专门用来斩杀敌人大将,威慑全场,是宋武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沙场征战中,最擅长的杀手锏。”

这一招很合心意。

之前确实缺乏这种杀招,主要是以他的劲力,平砍状态下敌人都受不住,更别提这种蓄力的爆发。

但不需要不代表不是短板,就算是天下第一,还能向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最强者看齐呢,李彦更不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开始一刀一刀劈出,不断减少蓄势和回气的时间,加大对环境的控制和劲力的爆发度。

这就要千锤百炼,即便以超凡脱俗的体质,也不可能一上手就做到完美。

最艰难的是,这一招由于杀伤力巨大,对于锤炼是有严格要求的。

根据心得记录,阿史那环练习破千军时,每天能砍出五十刀,身体就达到极限,再练下去就会伤根基,而这还是在涂抹秘制药膏的情况下。

金智照稍好一些,每天能练习六十刀,也是在不断涂抹秘药的前提上。

就这种小差距,李彦还记得两人互相对照时,阿史那环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然后脱口而出:“你这新罗婢子居然能比我多练十刀?那老物是不是给你用了不同的药膏?”

若不是丘神绩站那边,两人能对骂半个时辰。

无论如何,五六十刀就是他们的极限了,然后李彦在两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内,斩出了一百次破千军。

起初的劲力运转,还有些负担,但随着一刀刀演练,他感觉劲力所经由的路线,在不断适应这一条新的路线。

走的多了,就成了堂皇大道。

所以他斩出了一百刀后,不仅气息平稳,毫无疲惫,身体上也没有多大的负担。

一切就好像平日里练功,轻轻松松。

毋须惊讶,正常操作,李彦心态平和,开始研究后面两招。

并非好高骛远,而是触类旁通。

若能揣摩出三招绝学的共同点,那修炼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荡四海在破千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压迫感……”

“任江山则是在前两招的基础上,将百胜劲的先攻发挥到了极致,有种江山万民,尽皆臣服的宏大气魄……”

“究其根本,这三招绝学,都是在‘势’上不断加强!”

李彦继续练刀,沉浸其中。

很快练武场上,刀光闪烁,刀势纵横,那道极速移动的人影,都模糊得几乎看不见了。

周围的仆从越来越感到难受,身不由己地往外退去,直至附近再也无人敢停留。

不知过了多久,当李彦也感到身体出现了疲惫感,立刻停下,再度仰首,已是漫天星辰闪耀。

再听外面的打更声,居然是子时夜半。

他一直练了数个时辰,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百胜劲不愧是宋武帝所创,天下一等一的绝学,但难度也是真的高啊!”

这些招数在刘裕手中,是气吞万里如虎,平定天下的万丈豪情,一旦缺乏了那份经历与沉淀,使出来就缺乏了味道,金智照正是最明显的例子。

从某种意义上,这个难度比起唯识劲第六识还要高,毕竟需要的是人生历练,而世上能有几个如刘裕这般武功成就的帝皇?

李彦没有参与过乱世争雄,但他的经历也非同小可,更关键的是他身识已开,所能做出的极致变化,已经超出了百胜劲要求的范畴。

再恢宏的气势,这终究是一套劲法,身体才是根本,有了这重要的加成,李彦的刀势厚重宏大,不可一世,同样是难以抵挡,隐隐走出了另一种风格。

“如果我也能自创出一套劲法,那该多好!”

曾经在吐蕃出使时萌生的想法,再度浮上心头。

李彦目前所炼的百胜劲与唯识劲,理论上说是一快一慢的两种极致,百胜劲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唯识劲挖掘潜力,细致入微,再联想到创造者刘裕和玄奘,都有着个人所追求的道。

所以李彦曾有过打算,自己能否在这两门劲法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他自身风格的劲法?

但他此时再仔细思考,觉得条件尚未成熟,还是要务实一点,先把天下第一的小目标完成,百胜劲和唯识劲练得好好的,把它们换了干什么?

至少先将两门劲法修至大成,比如唯识劲前五识,还有一个舌识未开,这五缺一,身体其他部位都棒棒哒,唯独口腔拖后腿,就有些难受。

于是乎,李彦睡饱了觉,第二天去内卫上班,罕见的在办公屋子里待着不走了。

在上班时间的练武场中,竟然看不到这位李机宜努力的身影,内卫们都很诧异,奔走相告。

最后在屋子里,发现他正捧着一杯茶,有滋有味的喝着。

看似是在喝茶,其实依旧是在练武,口腔周围的窍穴在唯识劲力的撬动下,朝着身体大部队全力追赶。

准确的说,是大部队一起推着它进步,正常情况下,前五识中身识是最后开启的,现在李彦反倒是先开了身识,再来开舌识,这种情况相当于跳了一级后,反过来推导,难度自然大大下降。

唯识劲练功,可于静修中一日不动,李彦就捧着几杯茶,宁静悠然地度过了一上午的时间。

等到了正午,他准时下班之际,伴随着嘴里的茶水触及舌苔,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涌入心头。

一口看似普通的茶水,但由于每一个味蕾都给予了最细微的反馈,他甚至能品出各种参差,仿佛人生百味,感慨万千。

舌识成了。

他的舌头变得无比灵活,甚至口腔的声带都能控制,如果愿意特意学习,可以改变说话的声音与节奏,模仿出另一个人的声线和习惯,正如杨再威在吐蕃模仿杨再思一样。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