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37章

作者:兴霸天

但抬起头,看到进来的是李彦和杨再威,她又赶忙拭去眼泪,抿起了嘴,脸色变得无比复杂。

观察到她的神情变化,李彦就知道这位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薛楚玉这段日子的历史攻势见效不错,丘神绩转而审问尚宫,无意中又放了一放,也让她的心理防线进一步崩溃。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反而能挺住,那口气一旦泄了,就一泻千里,再也回不到从前。

偏偏这时,金智照还率先发出质问:“师兄,你怎能背叛师父呢?”

杨再威皱起眉头:“我没有背叛师父!”

金智照更加失望:“师兄,你怎么还敢做不敢当了,你如果没有背叛师父,那他岂会带你出去?”

李彦目光含笑,主动解释道:“你误会了,杨再威跟我一起出去,主要是为了弄清楚他当年被拐带的真相,我们对付的是牙人和尚宫,他并未透露你师父的情况。”

杨再威点点头。

他虽然供出了不少自己人,出手协助抓捕了偏向于师父的尚宫,还满城搜捕余党,但他是个好弟子。

至少到现在,他都紧咬牙关,没有出卖师父的半点信息。

金智照看着浓眉大眼的师兄,倒也选择相信:“哦,原来是这样!”

她的声音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些失望。

如果杨再威先投降,自己再交代,愧疚就会少很多,可现在她是真的没信心撑过丘神绩的审问,眼见着自己要成为第一个投降的了……

下意识的,金智照看着师兄,隐隐露出哀求之色。

你就不能帮我叛变一下么?

杨再威被这眼神盯着怪怪的,也没多想,直接问道:“关于江南那里你有消息吗?那里会不会发生叛乱?”

金智照一愣,摇头道:“我不管江南那里的事情,我主要负责辽东一地,江南是由师弟管的。”

李彦眉头扬起:“你说的师弟,是不是在潼关附近,有着一座山寨,曾经是内卫所建的据点?”

金智照低声道:“就是他。”

李彦淡淡的道:“看来你们倒是各有大用啊,杨再威负责西边的吐蕃,你负责辽东的新罗,还有个师弟负责江南,能为我引荐一下吗?”

你想抓人就抓人,至于用引荐这个词吗?

杨再威沉默下去,金智照的目光则微微闪烁起来。

李彦开始分析:“如果江南之地造反,是你们师父计划里面的一环,尚宫现在交代出来,其实就是为了保全自身,而出卖了你们的师父。”

“她也清楚,江南之地有所局限,本来就不可能起兵造反成功,顶多引发一时的混乱,现在她又提前一步交代,那里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损人不利己的尽量拖延罢了。”

“这对我们双方,都是有害的。”

“于朝廷而言,江南若乱,无辜百姓遭受无妄之灾,漕运米粮遭到影响,江南籍出身的士子好不容易有了抬头的机会,又一朝回到从前。”

“于你们而言,你们谋划的时间恐怕也是数年乃至十数年之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最后被一个恶毒的老妇所用,进一步的暴露和损失人手,值得吗?”

最后他承诺道:“如果你们的师弟还未做出危害江南之地的事情,只要他愿意消弭此次兵戈,我这次就不吊他,如何?”

听到这里,杨再威和金智照意动了。

有台阶下,两人再对视一眼,这回都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不交代出师父,那只能苦一苦师弟了……

第339章 查一查少林寺!

“你们的师弟出身少林?”

既然决定苦一苦师弟,有些信息就不需要隐瞒了,不过当金智照说出师弟出身时,李彦还是微微一怔。

少林寺后世自不必说,家喻户晓,在唐初也有了名气,少林达摩劲是佛门第一战斗绝学,凉州的安忠敬练的就是那一门。

他还不是个例,少林寺由于参与了李世民与王世充之战,十三棍僧擒拿了王仁则,武风名传天下,贞观时期,不少崇尚武德的高门士族,都会将自家子弟送去少林寺学习武功。

不过如今去少林的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关内的勋贵子弟,越来越多养在家里,吃不了苦,整天只知道斗鸡走狗,变成个无所事事的米虫。

李彦就此问道:“你们的师弟是出身高门大族,被族中长辈送进少林寺学武,还是本来就是出身于少林的僧人?”

金智照道:“这便不知了,他早已还俗,拜入师父门下后,只是聊起过往,也不好寻根问底。”

杨再威则摇头道:“我入门最早,师弟入门最晚,见面次数并不多,不是很熟悉。”

李彦又问:“那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

金智照回答:“数月之前,他由于关中大灾,为山寨求取米粮,我让弓嗣业派了几支弓家商队去关中,故意让师弟的手下夺取粮食。”

李彦想到山寨里储备的粮草,在关中其他地方饿殍遍野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山寨里面,贼匪吃得满面红光,精神十足,果然是背靠关系好借粮,弓家直接白送……

他脑海中再浮现出寨子里的好手,冷笑道:“原来如此,此人是在练僧兵,想要效仿曾经的十三武僧夺城之举,怪不得米粮管够,物资丰富,这是要趁着灾荒吸引人口。”

“如果不是北衙百骑围剿,那个山寨易守难攻,又有密道通向山腹,折冲府精兵恐怕都难以奈何。”

“相比起你们的单打独斗,这位师弟的势力更庞大,这样的寨子绝对不止一处吧?”

金智照蹙眉:“李元芳,你不是准备跟我师弟谈判么,怎么一副要将他连根拔起的口气?”

李彦道:“事有轻重缓急,这次确实是谈判,怎样找到他呢?”

金智照道:“师弟如今在何处,我们也不知道,但我以前听说,他与少林寺还有联系,你不妨派人去寺中问一问,或许有联络的法子。”

李彦点头:“好。”

少林寺距离洛阳也就一百多里,快马的话半天就能抵达,李彦招来安神感,询问道:“忠敬曾经跟少林寺的十三武僧学艺,你们与少林关系是不是很熟悉?”

安神感闻言一怔:“少林寺啊,许久不联系了,九弟的劲法是寺中僧人代师传艺,亲自来我府中教,并没有上山学艺。”

李彦细细问了后,才明白少林寺在唐初的作用,有点像佛门最出名的健身馆,十三棍僧就是金字招牌的健身教练。

但这些金牌教练流量最高的时候,是贞观时期,如今基本都已逝世,活着的也垂垂老朽,七老八十了,授艺的是徒弟辈,并且愿意上门为高门子弟当私人教练。

安忠敬就是在自家府邸学习的,并没有入寺,安氏中人也根本没去过少林。

李彦本来想着找熟人,办事效率更高,毕竟造反之事刻不容缓,万一江南那边真的乱起来,就来不及了,但既然安氏不熟,他便唤来另外几位内卫,吩咐事情,让他们上嵩山带人回来。

然而安神感在旁边听了,皱了皱眉头道:“六郎,这少林寺不比其他佛门寺院,恐怕要多派出些人手。”

李彦眉头一扬:“怎么,区区少林,难道敢抗法不遵,包庇疑犯?”

安神感顿了顿,低声解释道:“少林寺抗法不遵,不是第一次……”

其实他说了个开头,李彦就想起,少林寺还真的是仗着武力,老抗法了。

所谓十三棍僧的勤王之功,就是因为在隋末群雄之争中,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要没收少林寺土地,少林寺立刻反抗,相助大唐。

而后李渊又下诏拆除少林寺院,解散众僧,原因众说纷纭,反正少林又不肯服从,不过大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成,他们没有硬顶,命代表前往觐见李世民,讲述功劳,恳乞留置,最终当了几年钉子户,也不了了之。

这座寺院目前还不是天下第一名刹,在佛门的影响力远不如大慈恩寺,连法门寺都不及,但它兴盛的时期就在唐朝。

在期间积累下一万四千多亩田地,楼台殿阁五千余座,僧徒数千,政坛上没少林寺什么事,可仗着田多,日日操练僧兵,想要对付这个坐地虎,也很不容易。

安神感担心的显然就是这点:“少林寺不比其他寺院,寺中的僧兵是太宗御口亲赐,若是起了冲突,内卫只去区区几人,势必讨不得好,而一旦没有证据,他们矢口否认,最终也奈何不得。”

李彦转向金智照:“除了少林寺这条线索,你还有别的联系方法吗?”

金智照摇头:“没有了,我们往日都是各行其是,很少聚首。”

李彦沉吟片刻,声音冷了下来:“看来我要入宫请一份旨意了!”

……

紫微宫城。

东宫。

内侍禀告:“殿下,内卫李机宜觐见。”

太子正在和群臣议事,脸色立刻变得郑重:“请他进来。”

其他臣子听了,神情也凝重起来。

李元芳上次来,还是雍王李贤被封赏之时,巧妙化解危机,如今雍王在府上修注《后汉书》,与众学士不亦乐乎,兄弟和睦,传为美谈,众人近来轻松许多,关中灾情基本稳住,接下来就是逃荒的百姓重回州县安置。

这位所做的都是大事,此番前来,是内卫又发现了什么情况?

李彦走入殿内,将证词呈上:“殿下请过目。”

太子细细看了,顿时皱起眉头:“鄱阳王欲在江南之地起兵谋反?”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纷纷变色。

起兵谋反,真要发生了,那是本朝第一遭啊!

反倒是太子最为冷静,这位监国理政,愈发沉稳镇定,开口道:“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事不可大动干戈,令江南动荡。”

这句话就表明了态度,如果是武后,就算明知鄱阳王是冤枉的,也要加以利用,达到政治目的,太子则想压下。

但苗神客上前一步,谏言道:“殿下,贼人歹毒,万一裹挟着鄱阳王的名声,真的起兵造反,就算失败,对于殿下监国的威望,和江南之地的百姓,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啊!”

其他东宫官员和北门学士也持类似意见:“殿下,这件事必须防范于未然,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太子沉吟后,缓缓点头:“是我考虑不周,确实不能涨贼人气焰……去请来侍郎来!”

来侍郎是宰相来恒,兼吏部侍郎,基本是接了李敬玄的班,不过权势远没有当年李敬玄那么大。

因为这位是江都人,并且不太擅于团结手下,虽然提拔了不少江南出身的官员,但还没有整合成一股真正的江南势力,李治正是看中了他这些特点,才予以提拔,避免再出现李敬玄一家独大的情况。

一家独大确实避免了,但近来朝堂之上又有地域争斗的迹象。

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想要争取他们的权益,向关内士族发难,直指空出来的六部要职,太子居中调解,也希望借此机会平衡各方政局。

在这个方面上,太子和李治、武后的观念是一致的,关中权势比重太大,必须加以制衡。

来恒入殿时,是带着几分欣喜的,如今刑部侍郎、户部侍郎都空缺,这两个实权位置一旦争取下来,他就能形成一大派系,这个诱惑谁能抵挡?

结果入殿拜下,再接过证词,匆匆一扫,来恒的神情顿时凝固,失声惊呼:“鄱阳王一向体弱多病,岂会起兵造反?这恐怕是贼人的污蔑!”

关系到谋逆大事,他也不敢把话说死,倒是太子颔首道:“我对这位四哥还是有印象的,他是个温和良善的人,不会行此恶事。”

来恒心头一定,如蒙大赦:“殿下仁德。”

太子道:“如今漕运日重,却无官吏专职管理,我有意开漕司,整顿漕运,加大各地漕米的输济力度,来侍郎,你往江都一行,将江南之地的情况禀告。”

来恒心领神会,朗声道:“臣责无旁贷!”

一旦江南之地出了谋反的大事,甭管成功不成功,那江南士族之前的努力都是前功尽弃,而如果以平叛姿态去,也会是沉重打击,现在太子明以漕运之事,暗中让他调查,这是要在消弭祸事的同时,将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这就要考验执行者的能力了,来恒身为宰相,自然不会认为解决不了这件事,斗志昂扬的领命,很快退下。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